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析邊際效用價值論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挑戰

學問君 人氣:3.12W

論文關鍵詞:勞動價值論 邊際效用價值論 挑戰

淺析邊際效用價值論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挑戰

論文摘要:馬克思創立勞動價值理論後,受到了以哲逢斯、龐巴維克等人爲代表的邊際效用價值理論的挑戰。本文透過對邊際效用價值理論的剖析,闡明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依然是科學的理論,它並沒有過時。

在馬克思之前,亞當·斯密和李嘉圖等古典學派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就已經提出勞動創造價值的理論。他們發現價值的源泉是勞動,但對在什麼歷史條件下和什麼勞動才創造價值、怎樣創造價值、價值形式是怎樣發展的等等,卻是不理解的,也不曾提出過這些問題。馬克思吸收了亞當·斯密和李嘉圖等古典學派中的正確部分,批判了他們學說中錯誤的、自相矛盾的說法,用他的勞動二重性的科學分析,建立了完整的勞動價值理論。

馬克思從商品這一資本主義社會司空見慣的對象人手,發現了凝聚在商品中的祕密: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一切商品都具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他把價值從交換價值中抽象出來,指出價值就是凝結在商品中的勞動,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使用價值表現爲商品的自然屬性,價值表現爲商品的社會屬性,任何商品都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馬克思從商品的兩重性進一步導引出包含在商品中的勞動兩重性,商品的兩重性是由創造商品的兩重性決定的,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造商品的價值。抽象勞動是一致的、無差別的勞動,它是商品價值的唯一源泉。馬克思認爲,商品的價值量決定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即在現有的社會生產技術下,以社會的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生產出某種使用價值所需的勞動時間。在一個統一的價值形式中,存在着兩種形式即相對價值形式和等價形式,一種表現商品自己的價值,另一種只是別的商品的價值的表現。價值形式是以價值獲得價格形式即貨幣形式才徹底完成的。在資本主義社會,一切生產都是商品生產,一切勞動產品都成爲商品。商品的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態;商品的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形態,價格受供求關係的影響自發地圍繞着價值上下波動。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爲我們分析資本主義經濟、認識資本主義的剝削祕密提供了一把鑰匙,具有十分深遠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深受廣大勞動人民的讚賞和肯定。然而,隨着時代的`發展和歷史的變遷,一些西方經濟學家對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提出了懷疑甚至非難,其中最具挑戰性的就是以哲逢斯、瓦爾拉斯、刁格爾、維塞爾、龐巴維克等人爲代表的邊際效用價值理論。他們主張用“最後的效用”來說明商品的價值,認爲商品的價值決定於效用,隨着商品數量的增加,效用遞減,所以價值就是指一種商品的最後效用程度。他們還主張用稀少性說明價值,認爲價值依存於稀少性。

首先,“邊際效用價值論”者認爲,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在邏輯上說不通,同時與社會實際情況也是不相符的。他們認爲,價值既然是由共同屬性來決定,那就不應只由勞動這一種屬性來決定,商品除了勞動這一屬性外,還有他們都是人們的“供求的對象”,都具有“稀少性”,都是“自然的生產物”等等其他屬性。

其次,他們認爲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與事實不符,勞動價值論不能解釋以下一些實際問題:一切稀少物品,如古書、古錢、圖畫、雕像等一類東西,其價格總是和消耗的勞動相背離的;土地、專賣權等沒有消耗勞動也有價值;不同的勞動如木匠的勞動和畫家的勞動在相同的時間內卻創造出數量不等的價值;甲乙兩種商品生產時耗費的勞動時間相等,但因甲商品所含的過去勞動比乙商品多,其價值也比乙商品大,等等。

第三,他們批評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只把價值區分爲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並且只注重研究交換價值而忽視使用價值,因而陷人種種矛盾之中。他們認爲物品的使用價值十分重要,它是政治經濟學理論藉以建立的基礎,並在此基礎上把價值區分爲主觀價值和客觀交換價值。一種物品具有價值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有用性,二是稀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