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企業降本增效中物資管理的作用及應用措施論文

學問君 人氣:1.48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寫過論文吧,論文對於所有教育工作者,對於人類整體認識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義。你寫論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企業降本增效中物資管理的作用及應用措施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企業降本增效中物資管理的作用及應用措施論文

摘要:

企業以營利爲生產經營的主要目的,透過對物資採購、使用、儲存、回收利用等管理,能夠保證企業物資合理配置,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增加企業經濟效益,保障企業各項生產活動順利開展。文章分析了物資管理在企業降本增效中的重要性,結合當下企業物資管理中的實際問題展開探究,提出了合理的管理措施,進一步優化物資管理結構,提高企業物資管理水平,實現企業降本增效的目的。

關鍵詞: 

物資管理;降本增效;需求計劃;回收利用;

引言:

當前企業物資管理中仍舊存在物資管理與物資供應脫節、物資需求計劃不標準且不及時、庫存物資結構不合理以及對廢舊物資利用不足等問題,制約企業經營發展。爲了解決企業物資管理中的問題,要求企業重視物資管理工作,結合企業實際情況,明確各個環節管理內容,保證物資管理合理有效,爲企業各項活動開展提供保障。

一、物資管理在企業降本增效中的重要性

物資管理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依據自身發展所需,委派專門的物資供應公司對物資進行採購,在此基礎上安排對接的物資管理人員針對各個管理單位上報的物資需求計劃,做好物資使用、入庫、儲存等工作,加強各個環節的管理計劃和有效控制,不僅能夠避免出現物資積壓閒置、物資浪費等問題,也可以減少企業生產中物資消耗,在降低企業生產成本的同時,增加企業經濟效益,爲企業提供更多可用資金,保障企業各項工作有序開展,進而實現企業長遠經營的戰略目標。尤其對於煤炭企業而言,由於煤礦資源屬於不可再生資源,市場上對煤礦需求不斷增加,會導致煤礦資源出現供應不足、枯竭等問題,加之部分煤炭企業的生產經營模式較爲落後,使煤礦資源出現浪費現象,對此,迫切要求煤炭企業注重物資管理,透過精細化管理控制物資使用量,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增加企業經濟效益,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促進企業經營發展[1]。

二、當下企業物資管理中常見的問題分析

物資管理主要包括企業生產所需物資採購、物資使用、入庫儲存等工作,加強企業物資管理,發揮企業資金最大效用,能夠爲企業長遠發展提供保障。但就目前而言,絕大多數企業在物資管理中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一)物資管理與物資供應存在工作對接脫節問題

企業物資採購由專門的物資供應公司負責,採購人員需要依據市場動態變化和自身所需制定採購標準,對物資採購成本預算有一定的瞭解,做好成本覈算工作,明確物資採購數量,選對物資供應商。而部分企業只注重完成採購任務,卻忽視了物資管理,使管理人員在進行工作對接時,容易出現管理誤差,增加企業物資管理困難。

(二)未結合市場動態和企業生產實際情況盲目制定物資需求計劃

企業生產過程中會根據生產需求和完工時間確定物資採購數量,並對物資使用進行合理排序,保證企業生產收益最大化。但現階段企業物資需求計劃管理中表現出計劃不準確、不及時、不標準等現象,如企業各個單位上報的物資需求計劃工作不夠嚴謹,未經過科學統計和精準計算,使企業提報計劃不符合生產實際需求,導致企業在生產中出現物資積壓過度的問題。部分企業物資管理人員對於生產預測不足,沒有結合企業生產需求及時制定採購數量和週期計劃,出現臨時加產或者緊急生產的情況。爲了保證企業生產供應量,物資管理人員會進行二次物資採購,增加物資採購成本,一些管理意識較弱的工作人員因盲目追求利益以及受自身專業水平限制,會選擇低成本的物資,無法保證物資質量[2]。此外,生產設備的使用性能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物資管理質量,以煤炭企業爲例,煤炭企業在開發和利用煤礦資源過程中,若使用不符合生產標準的機械設備,不僅會延誤工期,還會造成物資浪費。

(三)庫存物資結構不合理

目前,多數企業在生產期間,爲了能夠提供充足的物資,同時又要避免物資庫存積壓閒置問題,開始重視庫存物資管理工作,但部分物資管理人員專業水平受限、管理意識不強,在庫存物資管理中未能考慮到企業物資週轉天數和週轉效率,沒有構建完善的庫存物資管理結構,使企業庫存物資出現積貨過多的現象,而一些稀缺物資的庫存量不多,又無法滿足企業緊急生產工作要求,容易給企業造成虧損。

(四)對廢舊物資利用不足

企業在生產經營中難免會產生廢舊物資,大多數企業對於廢舊物資通常採取丟棄的處理方式,物資管理人員隨意丟棄廢舊物資,這會造成一定的物資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但加強廢舊物資重複利用,以降解的方式對廢舊物資進行回收、分解、修復,將其製作成可利用的生產物資,既可以滿足企業廢舊物資無害化處理要求,也能解決廢舊物資管理問題,還能避免物資浪費,節省企業成產成本,增加企業的經營收益。

三、物資管理在企業降本增效中的實踐措施

(一)加強各個部門分工協作

物資管理涉及企業生產經營的方方面面,對於企業經營發展有着很大影響,針對當下企業物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要求企業重視物資管理,加強各個部門分工協作,以免出現工作職責混亂、權責不清以及工作脫節等問題。以陝煤彬長礦業爲例,該企業的物資採購由專門的物資供應公司來執行,設定獨立的財務管理部門負責企業物資採購成本預算、覈對等工作,而物資管理人員主要是對接各個單位部門的工作,負責管理各單位上報的物資需求計劃以及管理各單位的積壓閒置物資和廢舊物資等。

在實際管理過程中,陝煤彬長礦業爲了發揮物資管理的最大成效,管理層人員應從員工工作的具體情況出發,依據管理人員的工作內容和工作能力,制定合理的員工工作細則,將物資管理責任落實到每位員工身上,透過完善考覈獎勵機制,約束人員工作行爲,激發管理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確保物資管理人員能夠落實好物資管理、物資需求計劃以及廢舊物資重複利用等各項工作,保證企業資金能夠正常運轉,減少企業發展中的不利因素。同時,該企業不僅重視人員合理分配,更加註重各個部門分工協作,明確各個部門及工作人員工作,加強各個部門之間的溝通交流,有效避免物資管理工作出現脫節的情況,保障企業物資管理工作有效落實[3]。

(二)制定標準物資需求計劃

物資需求計劃主要是在企業生產限定的時間內,結合產品結構各層次物品的數量關係,對所需物資按照使用順序進行有計劃地排序,確保企業各項生產工作順利進行。透過需求計劃管理不僅可以滿足企業生產需求,還能降低企業採購成本,提高企業採購效率,保證企業物資採購的準確性和合理性,減少企業物資採購成本浪費問題,增加企業的.經濟效益。爲了實現物資管理在企業降本增效中的實踐目的,需要企業重視物資需求計劃管理。

首先,採取資訊化管理手段,建立電子物資管理檔案,及時且準確記錄企業物資採購、入庫、出庫等資訊,合理制定物資需求計劃,要求企業考慮到物資需求的相關性、確定性及複雜性,根據物料清單預知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所需物資數量,並對物資清單進行精準計算,確保物資覈對數據的準確性。其次,完善物資供應管理體系,一是依據企業生產實際需求,明確物資供應數量,從控制採購數量入手,節省物資採購成本。二是健全物資管理追責機制,將責任落實到個人身上,要求物資管理人員做好工作對接及管理工作。最後,對需求計劃採取標準化管理方式,在瞭解市場動態變化和企業實際需求的前提下,集中物資供應渠道,推進物資需求計劃管理標準化、制度化。

(三)加大廢舊物資利用力度

企業加強廢舊物資管理能夠起到良好的降本增效的作用,針對當前多數企業廢舊物資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廢舊物資處理不當和物資重複利用率低等問題,要求企業加大廢舊物資利用力度,樹立修舊利廢理念,提高廢舊物資管理的可行性。一方面,企業管理部門相關人員在管理物資過程中,要做好物資使用和回收工作,節制企業在生產中不必要的浪費,在保證企業生產質量的同時,儘可能減少企業物資使用量,降低企業成本投入。

另一方面,企業物資管理人員要意識到廢舊物資重複利用的重要性,從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對回收廢物物資進行利用,提高廢舊物資的使用價值,增加企業的經濟效益。例如,陝煤彬長礦業在管理廢舊物資時,重視物資的回收和使用情況,秉承“收舊利廢,回收複用”的物資管理理念,降低企業物資投入成本,在實際管理中,該企業力求合理處理廢舊物資,避免採用丟棄處理方法,透過拍賣處置,清理廢舊物資,降低成本虧損。此外,該企業在處理一些週轉性廢舊物資材料時,更加註重廢舊材料的回收和利用,如拆卸可二次利用的生產零件,對廢舊物資進行維修,並設定廢舊物資存放場地,加強物資分類管理,透過修復、分解、重組等方式,對各礦的廢舊物資回收利用,降低了環境污染,提高物資利用率,節省物資成本,增加企業的經濟效益[5]。

四、結語

物資管理是企業生產經營的重要工作之一,其管理質量和效率直接影響企業發展,爲了實現企業降本增效的目的,要求企業結合自身管理問題進行分析,加強各個部門分工協作,做好物資採購、使用、庫存等管理工作,結合市場動態和企業生產實際情況,制定標準化的物資需求計劃,加大廢舊物資利用力度,採取有效手段對廢舊物資進行重複利用,提高物資利用率,減少物資浪費問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胡鳳嬌.淺析物資採購管理中的降本增效採購分析[J].商品與質量,2020(33):207.

[2]高菲.基於精細化物資管理實現煤礦企業降本增效[J].環球市場,2020(16):68.

[3]楊麗芳,韓爐鳳.強化物資採購管理,促進企業降本增效[J].數碼世界,2019(10):215.

[4]吳廣平.精細化管理在煤礦物資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科技投資,2019(18):140.

[5]李小兵.加強需求計劃管理,促進企業降本增效[J].現代經濟資訊,2019(1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