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X效率理論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應用

學問君 人氣:1.02W
X效率理論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應用
【摘要】如何克服傳統“人事管理”體制的種種弊端,建立一套有效的人力資源管理機制,以激發員工的潛能爲企業效力,從而提高企業效率,文章試圖從企業內部效率理論——X效率理論爲此提供了理論依據。  【關鍵詞】X效率;配置效率;技術效率
   
  一、關於效率理論
  
  對於“效率”,在經濟學中有幾種分類:第一種叫投入—產出效率,也稱爲生產效率、技術效率,是指經濟活動中投入與產出的比率。該比率越大,投入—產出的效率越高,反之則越低。換言之,投入一定時,產出量越大,效率就越高;產出量越小,效率就越低。或者說,產出一定時,投入越小,效率越高;投入越大,效率越低。投入—產出效率計算簡單、度量準確、便於理解,因此被廣泛應用於企業管理中,用於反映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的運營效率和在同行業中的競爭地位。第二種叫配置效率,即對同樣的人、財、物,不同的配置會產生不同的效率,配置合理,效率則提高;配置效率從另外的角度來度量資源配置的有效程度。在經濟資源稀缺的情況下,既定的資源用來生產什麼,生產多少,爲誰生產,如何生產等不同的選擇會產生不同的配置效率。除了這兩種效率外,美國的經濟學家萊賓斯坦(H·L·ibenstain)在上個世紀60年代又提出了一個效率:“X效率”。
  
  二、X效率理論
  
  x效率既不同於投入—產出效率,也不同於資源配置效率,這個概念是由美國經濟學家哈維·萊賓斯坦於1966年最早提出。萊賓斯坦透過研究發現,新古典經濟理論關於廠商是根據生產函數和成本函數進行生產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新古典理論認爲,廠商總是在既定的投入和技術水平下實現產量極大化和成本最小化,投入—產出關係只是一種與每個人的決策行爲無關的純技術關係。現實生活中大量存在着與新古典理論描述的企業運營方式完全相反的事實:第一,企業不完全是內部有效率的,只要將其內部組織或管理方式作簡單的變動,廠商就能增加其產出;第二,企業不完全追求利潤最大化,也就是說,企業並不一定按邊際分析原理進行生產經營決策;第三,存在着勞動和資本以外的某種因素在企業生產經營中發揮着重要作用,這種因素的變化影響着企業的生產經營效率;第四,其它條件基本相同的企業,由於內部組織機構、決策程序和員工的激勵程度等差異,可以使產出有很大的差別。可見,這些因素也影響着企業的生產經營效率。由於當時這些因素尚不明瞭,萊賓斯坦將由此造成的低效率稱爲X低效率,由此造成的高效率稱爲X高效率或X效率。X低效率產生的原因是由於組織機構和人們動機的不同,企業有大量未被利用的機會,特別是人們的工作積極性難以充分調動起來;或者由於企業氛圍的不同,對內部成員的監督成本可能較大,從而使企業很難以實現成本最小化;或者由於企業內部人員的目標和企業的目標不一致,人力資源浪費等。
  按照X效率理論,努力程度是個人理性決策的結果,而個人的理性程度首先要受“本我功能”和“超我功能”兩種相互衝突的人格傾向的影響,此外還受內部和外部壓力的影響。在通常情況下,隨着壓力的增加,一個人爲了達到自身人格傾向的平衡,會提高其理性程度,這種提高的幅度會隨着壓力的逐漸加大而漸趨減少,直至某一“平頂”上,壓力的繼續增大不會再提高個人的理性程度,特別是在人們對壓力有牴觸的假設下,壓力增加到一定程度後,個人的理性程度會隨着壓力的繼續增加而下降。在既定人格傾向下,個人爲實現自身效用最大化,總能自發地調節理性與壓力的組合,以達到一種均衡,進而其努力程度也得到相應的'調整。對此,X效率理論認爲,個人的努力存在一個“惰性區域”,這一區域實際上是一個相對不變的“平頂區”。對於員工來說,這裏是其努力水平選擇的最佳區域;但從管理者的角度,既然在這一區域內員工在滿足程度變化不大的情況下,努力程度可有較大幅度的改變,那麼若知道員工的“惰性區域”,就可以在與員工不產生摩擦的情況下,使其達到最大的努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