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人才培養下校企合作新聞傳播論文

學問君 人氣:2.84W

一、新聞傳播應用型人才職業技能校企合作培養的誤區

人才培養下校企合作新聞傳播論文

怎樣透過校企合作培養新聞傳播人才,國外早在20世紀初就開始關注、研究和實施。西方高校特別是重點大學與知名企業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校企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產業支撐等方面進行了多方位、多層次的合作,學者的研究也比較深入。中國學術界、教育界引進“校企合作培養人才”這一理論不久,出現了一些誤區。

(一)認爲合作收益應由學校全得,責任卻要企業和學校共擔

校企合作培養雙方責權不明,利益不公。教育行政部門、有關大學領導和學者甚至提出,要校企雙方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共同設計課程,共同上課,共同指導學生,等等,幾乎完全不考慮企業爲什麼要這麼做,完全不考慮市場經濟規律。還有的領導和學者主張把企業引進來。據筆者觀察,即便花大力氣引進企業,但都浮於表面、做做樣子。辦學的收益學校幾乎全得,辦學的責任卻要企業和學校共擔,這是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研究上的第一個誤區。

(二)認爲大學生的所有技能全部可以甚至應該由校企雙方共同培養

這種觀點主張大學生的所有本事,包括基礎理論、基本知識、職業技能、科研能力等等,全部可以甚至應該由校企雙方共同培養。這種理論本身就是個僞命題。事實上,校企可以合作培養人才,甚至可以開展多方位、多層次的合作。但對當下中國大學特別是非重點大學而言,要想在校企合作培養人才方面取得實實在在的成績,必須首先解決三個基本問題:第一,合作雙方的動力問題。中國的人口峯值還沒有到來,大學生就業難將持續很長時間,買方市場將長期難以改變。在這種情況下,企業花錢出力爲大學培養人才,積極性不可能高,所謂的“校企合作培養人才”不過是高校的一廂情願罷了。“校企合作培養人才”,必須首要解決企業的動力問題。企業沒動力,“合作”必落空。除非在人才市場上招不到人,否則企業不會花大價錢、大力氣幫學校培養人才。第二,合作雙方的分工與協作問題。企業有動力了,“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纔有可能。但這種“合作”,學校必須仍然是學校,企業也必須仍然是企業,校企不能過於重合作,輕分工。學校應幹什麼,企業應幹什麼,必須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筆者看來,企業可主要在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上發揮部分作用,其他責任仍應由學校承擔。第三,合作的'方法和路徑問題。企業的積極性有了,分工也明確了,還有個合作的方法、路徑問題,大學亦如此,這是校企合作必須要解決的第三個問題。

二、新聞傳播類人才職業技能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的幾點思考

(一)實施兩個“緊盯”,明確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

首先,緊盯人才市場,實施需求導向策略。緊盯人才市場,是要求高校把握社會和行業發展,切實瞭解用人單位對於學生在素質、知識和技能層面的具體需求,並且根據人才市場的細分,着重將對於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需求,系統地融入到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方式中去,做到人才培養的適用性和針對性。其次,緊盯兄弟高校,實施“差異化”競爭策略。緊盯兄弟高校的辦學情況,是要做到“差異化”競爭,既尊重新聞傳播學的辦學規律,也結合本校的目標和實際進行有效的創新和探索,着重在應用型課程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應用型導向上進行改革和創新,以此形成與兄弟高校在人才培養上的有效區分。第三,明確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事實上,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各級、各類人才,大學的終極使命,便是爲國家培養這些人才。如果天下的大學只有一類,大學便成了所謂磚瓦廠,每年幾百萬大學生便成爲按一種規格生產的磚瓦。以新聞學專業爲例,國內幾乎所有新聞傳播院校都緊盯着省會城市的主流媒體、大廣告公司和大型企業不放,而對其他層次的人才市場很少關注。用人單位要求新聞傳播類專業畢業生必須具備很強的實際操作經驗和能力,而大量畢業生缺乏工作經驗,這是學生就業時很突出的一對矛盾。

(二)建構“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

在確立了“兩個緊盯”的建構原則,明確了培養目標和規格後,須着手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建構工作。

1.學校與社會聯合辦學的教學模式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僅僅靠高校一方的力量來完成,這顯然不太現實。高校必須建構學校與社會聯合辦學的教學模式,創造性地借用各類社會資源,爲學生和教師打造一個熟悉社會和行業、提升專業技能、積累實踐經驗的第三方平臺。新聞傳播學院應積極主動與各類媒體行業尤其是新媒體行業建立起各種合作關係。在合作形式上可採取專業實習就業基地建設和科研機構建設兩種。在合作的主要內容上,合作機構作爲高校的專業實習就業基地,雙方互派工作人員或教師,進行專業講座、學術研討或過實踐關,雙方共同承擔科研項目,履行社會服務功能等。總之,雙方合作,各司其職,爲高校學生和教師搭建良好的實踐平臺,爲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建立較爲堅實的基礎。

2.“綜合素質+專業知識+職業技能”的課程體系設計與實施

只重視專業知識的傳授,或者只注重職業技能的訓練,顯然都不利於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唯有結合高校人才培養定位,對應用型人才所需的素質、知識和技能實施模組化和系統化的建構,設定可描述的人才培養規格,並透過相應的課程體系設計與實施來保障落實。開設基礎課和主幹課程是課程體系建設的第一要務。這既是教育部專業目錄的要求,也是爲了確保人才培養的基本規格符合國家的需要。基礎課着重解決學科所需的基本原理和知識,專業主幹課程着重進行案例教學和實驗實訓教學,解決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與知識轉化能力。第二,努力創建新型業務課程。隨着網絡新技術引起資訊產品形態發生變化,繼而推動資訊產品價值實現規律隨之改變,並最終導致資訊產品提供者的運作模式發生變化。這一系列連鎖反應對現今的新聞傳播學教育在專業融合、培養規格、課程體系、教學方式及學生就業方向等層面提出了挑戰。新聞傳播專業唯有正確理解和把握資訊化時代新聞傳播的特點和規律,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新常態,努力自主創建適應人才市場需求的新型業務課程。第三,將實踐教學活動納入課程體系設計。實踐教學活動在整個新聞傳播教學環節中對學生將知識應用於實踐,將儲備轉化爲能力,由準新聞人、準傳媒人蛻變爲新聞人、傳媒人的過程中起了關鍵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極少新聞傳播院校注重教師也要參與專業實習。多數新聞院校的教師,具有豐富從業經驗的很少,有的從業經驗全無。新聞傳播學實踐性極強,從事教學工作的教師,必須具有較強的新聞傳播實踐能力。重視新聞傳播實務研究專業實習主要是爲了解決理論結合實際的問題,但怎樣讓理論教學、實驗實訓與專業實習有機結合,目前很少有新聞院校關注到甚至做到這一點。

3.“理論教學+案例教學+實驗教學”的教學模式

第一,教學內容和形式設定的“三分法”。專業主幹課程確保三分之一的理論教學、三分之一的案例教學和三分之一的實驗(實訓)教學。在課堂上,教師除了進行理論講授外,還要透過案例分析、實驗實訓等手段,以情景再現式、討論式等其他教學形式來授課。這樣既可以豐富課堂授課的內容,又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能促使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得到鍛鍊。第二,建設系統的課程實驗教學模型。課程實驗重點要從專業主幹課程中遴選,如新聞學專業的《新聞採訪與寫作》《新聞編輯學》和《新聞評論學》等課程,再以大三下學期開設的《新聞綜合實訓》爲依託平臺,可有效地整合專業主幹課程的實驗教學、幾大重要知識板塊與專業技能,實現對學生由新聞實務的單項訓練走向系統綜合性訓練,以提升其綜合實踐能力。第三,強化第二課堂社會實踐管理。圍繞新聞傳播學科,有一些重要的學科競賽,如“全國大學生廣告設計大賽”“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大學生創新實踐計劃項目”,新聞傳播學院應積極宣傳、推動新聞學子參與到這些高規格學科競賽當中,且應將這些賽事納入管理體系,從參賽學生選拔、參賽組織管理、專項經費管理、獲獎學生獎勵和指導教師獎勵等方面形成制度,做到“以賽帶教”“以賽帶練”,讓學生和教師能在“做中學、做中教”,形成理論與實踐的良好互動。

三、總結

新聞傳播類人才職業技能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項良心工程。作爲新聞傳播教育者和領導者,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上應主動適應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由注重數量到注重質量,由注重眼前到關注長遠;主動適應國家高等教育由增量到質量的新要求,革除教育過程中較多注重自身感受、較少關注社會需求的觀念,爲國家培養新型的新聞傳播人才奉獻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