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新聞與傳播畢業論文

學問君 人氣:1.28W

摘要:一直以來,新聞與傳播是兩個邊界不太清晰的概念。透過對比新聞與傳播的實現途徑、受衆人羣、傳播機會、自身價值,並提取其差異化元素,廓清對這兩個概念的模糊認識。對於如何保證新聞的客觀公正,確定有效受衆人羣,實現傳播效能的最大化,進行了初步論述。基於對新聞與傳播社會與商業屬性的比較判斷,提出了選擇新聞與傳播載體的一些觀點。

新聞與傳播畢業論文

關鍵詞:新聞;價值對比;差異化

新聞與傳播的概念是兩個不同的範疇,它們各自的傳播途徑與受衆卻有明顯的區別。筆者就新聞與傳播的途徑,受衆,傳播機會以及分別的價值做了簡要的分析與論述。

一、新聞與傳播的途徑對比

在一定意義上,新聞與傳播在途徑上是具有特殊的同一性的,由於新聞在傳統的認識上是單指消息,通訊或者報告文學。其傳播途徑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侷限,假設說新聞要透過一些具有普遍特點的活動,或者是具有特指性的宣傳方式來進行傳播的話,那麼新聞也就不具有他的傳播價值了。新聞的傳播途徑本身就是一種專指性的載體,例如:報紙、電視、廣播、網絡。它的範圍也僅僅是侷限在新聞的傳播方式上,如果用海報的形式進行傳播的話,那麼新聞的傳播途徑本身就已經發生了偏離,換句話說我們可以不把這種傳播途徑作爲新聞的傳播途徑。那麼傳播的途徑相對來說比較廣泛,人們平時經常說的口頭傳播就是普通傳播的一種形式。在這裏我們還可以把這種普通傳播理解成一定意義上的非物質的傳播形式,例如,某商場的促銷活動,嚴格意義上說這種活動本身也是透過一定的載體來宣傳商品或者服務的功能,但是卻不能歸類爲具有時效性的傳播,這種具有廣泛意義的傳播在途徑上就決定了與新聞傳播的不同,而所派生的效果也是多種多樣的。

新聞傳播的途徑在特定時候是官方性質的,也就是我們平常聽到的“新聞機構是黨和政府的喉舌”,而普通的傳播是不具有這種潛在特徵的,在傳播途徑上,新聞傾向與官方的,正式的傳播,在辭令界定與形式上更加權威或者是具有它特殊的政策價值,直接成爲大衆生活的參照;也有的是宣傳某種政策或者反映階級政權的一種政治動態,那麼這種途徑就非常嚴肅;相反,普通的傳播,我們也可理解成爲是大衆傳播,它的傳播途徑比較隨意,而且具有很濃厚的個性化色彩,也可能是商業化色彩,途徑相對豐富,方式也比新聞更生動。

二、新聞與傳播的受衆比較

由於新聞傳播具有本身的特殊性,那麼它的受衆羣體就與大衆傳播有所不同,主要體現在:首先,新聞傳播的受衆是一些潛在的關係人羣,傳播內容與這個人羣的需求有着某種利益關係;大衆傳播的受衆則完全不受這種利益關係所驅使,它的傳播內容與大衆的需求關係不是那麼緊密,對有的人羣來說是有用的,但是有的人羣則不需要那麼高的關注度。其次,新聞傳播的受衆在新聞中他所獲取的資訊是政策性的,或者是精神層面的一種激勵,在受衆需求程度上,有的是必須的,有的則可能是來自某種心理關聯;大衆傳播的受衆在傳播中獲取的資訊,第一它是具有精神需求與物質需求兩種的,例如降價資訊,商品銷售廣告;第二,大衆傳播的受衆不具有政治傾向化,更不具有命令性或者政策的需要,它的傳播對象有可能是無意識地接觸或者認知,這一點就是新聞傳播與大衆傳播受衆方面的明顯區別;再有就是兩者的受衆人羣大有不同,新聞的受衆人羣的層次要比大衆傳播的受衆人羣層次要略高一些;再還有就是新聞傳播與大衆傳播的受衆接受動機不同,新聞傳播在新聞的角度上理解是近期發生的重大事情,或者新鮮的事情,具有一定的傳播意義,受衆的接受動機是主動的',因爲本身新聞的傳播途徑就彰顯了受衆對新聞的關注度,大衆傳播受衆的接受動機反而比較無序,它產生的傳播效果遠不如新聞傳播具有更實際的意義,受衆在接受資訊的同時並不用接受他的某種指令,完全可以有選擇地進行選擇或者放棄,這在整個受衆的關係利益中,大衆傳播的方式是被動的,也就造成了資訊接受動機淡化的局面。

三、新聞與傳播的傳播機會比較

傳播機會是傳播內容所決定的。新聞傳播機會一個明顯的特點是時效性,在新聞定義中就明確指出了是新近發生的事情,這種傳播機會不僅要具有時間的限制,而且要具有實質的意義,宣傳政策,宣傳好人好事,或者是宣傳某重大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它的傳播價值就直接決定了傳播機會要把握好,一旦喪失了機會新聞就會變成“舊聞”,對公衆的生活便不能起到積極的宣傳與資訊傳播的作用;大衆傳播的傳播機會基本上是無定向的,可以隨時進行傳播,如商品資訊、廣告、公關活動等,它對於傳播機會的界定不像新聞那樣嚴格,同樣的,兩者的傳播機會也就決定了資訊的價值。

傳播機會在另外一個層面上來分析,新聞的傳播機會是需要引起多數人的關注,這種人羣的關注儘管不代表它的資訊價值,但是潛在的價值卻是大衆傳播所不能比的。自然地它的資訊價值也就造就了新聞本身的價值。大衆傳播的機會人羣相對來說又是特定的,在限定的人羣範圍,環境範圍內傳播資訊。在資訊傳播的過程中,時間可能長也可能短,決定其時間的不是資訊的傳播機會而是資訊的價值到底有多少關注度。

四、新聞與傳播的價值分析對比

新聞價值是客觀性的,它是隨着新聞的發生、新聞的價值而逐漸產生價值的。由於新聞多是社會性事件,它具有廣泛的價值。在資訊傳播過程中,新聞的傳播價值首先是它的客觀教育意義以及新聞的時效性與關注度。其次是新聞傳播的效應,例如:召開與閉幕,新聞的潛在效應是它的價值主要元素,公衆關注度高,會議的決策,產生的領導人選都客觀地成爲人們選擇閱讀或者接受的參照。再其次就是新聞傳播雖然不具備商業化價值,但是新聞的價值無形中就轉化成對社會,對公衆提供的客觀的參考。傳播的價值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具有策動,計劃的成分,具有一定的主體意識,它的價值可能具有廣泛的社會價值,或者可能是一個事件或者商品的具體化,表明觀點與主張不確定或者隱含的內涵成分過多,其價值直接表現爲商業化或者間接的效應,無論是經濟效應還是社會效應。但是恰恰因爲大衆傳播具有它特定的不真實性,誇張性,那麼就很難與公衆的心理產生接近性,越是接近性高的資訊,其價值也就越大,因此新聞與傳播的價值要從以上幾個方面來剖析。

五、新聞與傳播的特性分析比較

首先要區別的是新聞與傳播的幾個特性:新聞與傳播的真實性與誇張性,新聞是真實的實踐的反映,而大衆傳播則不同,它可以是虛構的或者是善意的誇張,不需要負具體的傳播資訊的責任,而相對與兩者的價值來說,在官方,新聞的真實性的價值更加直接,而大衆傳播的價值則更加平民化,因爲它畢竟是涉及到公衆的生活、公衆的物質生活,與利益相互關聯。這種由公衆精神,物質所派生的誇張也可能比新聞更具有它的特定價值;階級性與非階級性是新聞與傳播在特徵上的根本不同,新聞代表,主要傳播黨的政策與方針,具有政權的代表性。

傳播在一定意義上來說也存在它本身的私密性,或者廣泛化,但是他代表公衆的一面則更強勁;產業化的發展渠道是兩者的最終發展方向,新聞的產業化是爲政權服務,而傳播的產業化則是爲了使公衆的生活更加便利,企業的宣傳與形象建設更加豐富;導向與策動作用也是新聞與傳播的關鍵區別,新聞必須具備導向的功能,它的意識是透過宣傳而形成的,傳播則不具有意義上的自覺,更重要的一方面則是傳播是一種策動的手段,主要是滿足公衆或者企業的一種潛意識的動機;資訊涵蓋程度與文化的系統性,高度的資訊涵蓋是新聞的特定的價值所在,他所反映的是公衆關心的事情,也可能其中並沒有或者缺失了文化體系的生成,在一定程度上新聞就是一種硬性的“通令”,而傳播在這方面更加具有文化體系的傾向,比如,企業在傳播企業文化、產品文化、公關活動等,都具備了文化體系的自覺建設與宣傳;以上特徵直接影響着新聞與傳播的資訊素養。透過比對以後,新聞的價值與傳播的價值就更加明朗化了。

我們知道傳播學的產生有着複雜的學科背景,要說傳播學與新聞學的關係決不會比傳播學與社會學,心理學,數學,經濟學等其他學科更親近,因爲我們知道,傳播學的那些理論與假設都與這些學科有着密切聯繫。如果要說新聞學是傳播學的分支,那麼其他與傳播學關係更親近的學科在不久的將來也要成爲傳播學的分支學科嗎?一種學科不可能大得無邊無際,否則那就大而化之而無能爲力了。我們不禁要問:把傳播學化爲各種分支學科那將會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問題,它有可行性嗎?所以可以得出,新聞學作爲傳播學的一個分支,是片面的。

參考文獻:

[1]明安香新聞價值與傳播的比較研究[C]。《關於傳播學學科發展前景的探討和展望》,第八次傳播學研討會論文。

[2]舒詠平。創新時代傳播學的特殊地位與發展趨勢[J]。新聞與傳播,2003。

[3]詹正茂。中國大學中傳播學科的學術單位設定――兼議中國傳播學科的發展[J]。新聞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