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論新醫患關係下臨牀醫學生溝通能力培養

學問君 人氣:1.76W

在醫療過程中,醫患關係是最重要的人際關注,醫患關係的和諧,關係到家庭、社會的和諧與穩定。以下是小編J.L爲大家分享的關於新醫患關係下臨牀醫學生溝通能力培養之論文範文。

論新醫患關係下臨牀醫學生溝通能力培養

【摘要】當下我國的醫患關係正在發生着劇烈的變化,醫患矛盾愈演愈烈,高校加強醫學生溝通能力的培育勢在必行。基於分析培養醫學生溝通能力的重要性,剖析現狀形成的原因,進而從在校期間、實習期間、職業期間三階段探索培養醫學生溝通能力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醫學生;醫患關係;溝通能力

隨着“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向,我國醫患關係也逐步發生變化,醫患矛盾日漸突出,醫療糾紛層出不窮,醫患關係日趨緊張。近幾年,全國醫療糾紛事件成上升趨勢,惡性傷醫事件連續頻發。提升醫學生溝通能力是增進醫患互信、緩解醫患矛盾、減少醫患糾紛的有效途徑。

1臨牀醫學生培養溝通能力的重要性

1.1醫患溝通的重要性

醫患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交流,缺乏平等、互信、互諒,醫患矛盾由此滋生。相關研究表明[1],醫學生具備有效與患者進行溝通的能力,是幫助其在診療過程中準確獲得疾病診斷所需的相關資訊、建立相互信任的醫患關係的基本前提。醫生與患者共同面對疾病這一敵人,醫患之間只有是相互支援與配合的合作關係,才能更加快速有效發現疾病的真相與診治措施。醫患之間如缺乏有效溝通,不僅阻礙病情診斷,也同時造成醫患雙方失去信任與相互理解,導致醫患矛盾逐漸惡化升級。

1.2人際溝通能力的重要性

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福岡宣言》指出:“所有醫生必須學會交流和處理人際關係的技能。缺少共鳴(同情)應該看作與技術不夠一樣,是無能的表現。”目前世界各國的高等醫學院校都高度重視培養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美國大部分醫學院校都開設相關技能課程,注重培育醫學生醫患溝通的能力,而我國醫學院校,醫學教育仍未走出重視專業教育的傳統模式,醫學人文教育仍被邊緣化,醫學生人文素質、醫患溝通能力培育都未受到足夠重視,造成醫學生職業信仰淡化、溝通技能欠缺、人文關懷缺失等弊端。病情診斷並非只針對“病”,更需關注“人”,疾病的產生與患者的生活環境、性格特點、職業背景、行爲習慣等有十分密切的相關性,如果不深入瞭解這些疾病背後的產生原因,勢必對病情診斷的精準性有所阻礙。而要深入瞭解患者的生活與背景,必須透過良好、有效的溝通技能,纔能有效探知病情背後的深層原因。這就要求醫生具備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不僅能有效地引導患者主動訴說原因,而且緩解患者家屬的猜疑與顧慮。此外,疑難病情診斷需要團隊協作,對於一名臨牀醫生而言,十分必要和同行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討論,這都需要注重加強培育醫學生的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

2醫患溝通所處現狀的深層原因

2.1醫學生的培養

從臨牀倫理的視角,在臨牀診斷決策過程中,醫生需要充分掌握患者疾病的資訊,探尋患者的憂慮、期望、生活背景、家庭及經濟等因素,這對培養醫學生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加強醫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使之具備有效引導患者主動傾訴的能力、使患者充分理解資訊的說明技能、贏得與患者共感互動的能力等。而目前由於醫學生在校期間的培養主要是學習文化課,大多爲書本上的基礎專業知識,缺乏實踐性,不能將書本上的知識學以致用,使得學生溝通技能薄弱,且在面臨突發事件時缺少靈活的應對能力。此外,隨着“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不斷髮展,患者對自身權利的認知、公平的意識、人文關懷的需求等都不斷提升,這對剛進入臨牀工作實踐的醫學生來說,如何積極面對患者,有效化解矛盾,是必須應對的實際挑戰。臨牀醫學生缺乏社會實踐經驗、缺乏醫患溝通技巧、存在部分醫療技術問題都是導致當今醫患關係的緊張的原因。研究表明,目前醫學生在與患者溝透過程中普遍存在“緊張膽怯、親和力不足、自身信心不足”等問題[2]。因此如何使臨牀醫學生學以致用、將理論結合於臨牀實踐、培養良好醫患溝通能力成爲醫學生培育的重要課題,加強醫學生溝通能力的培育勢在必行。

2.2先進儀器的普及

先進儀器的普及日益簡化溝透過程。隨着經濟社會和醫學科技的發展,各種先進的檢查設備爲醫療過程帶來極大的方便,減少了醫生繁瑣的勞動強度,但爲醫生帶來便利的同時,這些冷冰冰的器械減少了醫生與患者之間真正的交流時間,淡化了醫生從職業角度對患者進行心理治療,而大部分病史資訊正是透過醫生與患者的直接溝通所獲得的。“病人”對醫生而言,治“病”必須重視全面的“人”,疾病背後有患者的生活、職業、家庭、環境等背景因素及深層原因,並非顯而易見,有些患者對於難以啓齒的病史會有所保留,不願向醫務人員透露,醫生透過良好的溝通,認真傾聽患者的訴求、緩解患者的戒備、理解患者的痛楚、建立彼此的信任,引導患者形成積極的心理狀態可以爲患者的診療帶來事倍功半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