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TAM的成人教育網絡社羣學習論文

學問君 人氣:2.8W

摘要:成人學習者透過網絡學習已儼然形成學習的新風潮,這讓擁有多重角色的成人學習者,可藉助資訊技術的應用,以更實時、彈性與自主的模式,得到更多資源連結與整合的學習機會。成人學習者在網絡學習中的直接影響行爲意向因素包括使用態度、知覺有用性與社羣學習,其中社羣學習爲最關鍵因素。成人學習者利用網絡虛擬社區間的互動與分享,達到知識的提升與學習的凝聚力,對提升教學質量有重要的意義。

TAM的成人教育網絡社羣學習論文

關鍵詞:成人教育;社羣學習;科技接受模式;混合教學

隨着網絡資訊科技的進步,學習的模式可以透過網絡實時互動,依據個人需求進行學習活動並分享個人的經驗,逐步建構自己的知識。在成人教育中,網絡學習的參與可以符合成人學習者不同學習目標及立即獲得所需的學習特性,並以網絡虛擬社區的方式,根據不同背景進行經驗或學習的交流,使知識的傳遞更具效率。因此,探究成人學習者對網絡社羣學習行爲意向與如何進行知識分享等,對成人教育有着積極的意義。本研究將以科技接受模式(TAM)爲理論基礎,從學習者角度探究成人學習者在混合式網絡教學環境中的社羣學習行爲意向,進一步檢視其對成人教育的影響因素。

一、成人教育特徵與網絡學習

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促使個人能力的培養與外在環境知識的結合,提高個人與組織的共同效益。[1]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教育模式的疑問日漸加深,越來越多的人呼籲對傳統的教育進行改革,正是在這種環境下,以高科技爲特徵的資訊技術得以進入教育領域。而資訊技術的普及,帶來學習的新契機,改變了學習的形式與內容,學習者可在適合自己的時間與地點,依據個別的需求來進行學習活動,便成爲重要的學習模式之一。成人教育非一般傳統的義務教育,成人學習者雖然在年齡、職業與學歷上呈現異質性,但仍具備共同的特性:自我學習導向、學習需求的個別差異、實用動機傾向、具豐富經驗以及非連續學習及多元學習的特性。因此,藉助成人學習的特色來區別成人教育的獨特性,則學習的每一個環節必然重新思考其學習的方式,讓不同興趣、專長的學習者,可以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習課程,以多元的模式各取所需。科技幫助成人教育朝向一個更多元、創新的學習環境。成人教育的最佳途徑是啓迪式教育,讓學生從普通的學習者、被動的聽課者變爲主動的探究者,在探究過程中領悟,在領悟過程中創新[2]。在工作與生活中歷練多時並深刻內化許多價值觀與習慣的成人學習者,是否願意接受新科技而改變以往傳統學習?網絡學習模式應該如何應用於成人教育?何種因素將是影響成人學習者利用網絡學習模式的`行爲意向?這些值得研究的主題,使用網絡資訊科技接受與否的動機,來自三個思考角度:科技使用的目的爲何?科技操作方式的改變?藉助網絡的連接所帶來何種的附加價值?而成人網絡學習領域主要涉及學習導向與資訊技術的應用,將教學資源以實時更新、存取、散播與共同分享呈現。學習者必須利用科技工具的使用,並利用網絡的特性,允許在廣泛非限制的網絡裏,扮演與他人互動的學習者角色,共同創造一個虛擬的學習情境。

二、科技接受模式和社羣學習

1.科技接受的影響因素科技接受模式(TAM)是一個用來評估或預測用戶對新的資訊技術系統接受的工具。TAM的理論基礎來自理性行爲理論,在理性行爲假設之下,人們在意圖做出可能的行動抉擇之前,會經過心理意識合理化的過程,主要由行爲傾向的態度與主觀信念的主觀規範爲變數,在理性行爲情境中,探討行爲意向的研究。TAM是對資訊技術接受和使用的研究中最有影響的,學者們對TAM進行了大量研究,從解釋力或理論簡潔度上驗證了它的有效性,認爲它是資訊技術接受研究領域中影響最大、最優秀、最穩健、精簡和易懂的模型之一[3]。此理論連結信念、態度與意向之間的關係。行爲意向是指個人從事某項行爲的意願強度,而態度則指個人在特定行爲表現時所擁有的正面或負面的感覺。主觀規範指個人在從事該項行爲時,受他人影響認爲該做或不該做,而這些人對當事者而言是重要的關鍵人物。另外,行爲信念與結果評估及規範信念與依從動機則是個別衡量態度與主觀規範的重要因素。在網絡學習環境中,社會影響因素的社羣學習應被考慮爲擴展外部變數。在TAM基礎上擴展社會影響變項,已被驗證爲可測量的擴展外部變數。所以,本研究將社羣學習加入成人的網絡學習空間裏,藉助彼此間的互動,激發知識或技能,更符合成人學習者的個別差異等學習特性,並對網絡學習產生羣體的凝聚力與延續力。

2.社羣學習及其凝聚力與發展成人教育應用網絡的學習環境,將以教師中心的傳統單向教學模式轉換爲以學習者中心的引導式知識建構,讓學習者能自我掌握最適當的學習時機。網絡學習的成功關鍵因素是社羣學習,學習社羣的形成有助於網絡學習成效的提升。各個學員還可以就各自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以及獲得的心得一起進行分享,相互促進,共同提高[4]。網絡社羣學習是一羣人透過網絡溝通,共同分享觀念、知識、經驗、資訊和策略,並建立共同的目標、創造集體的探究行動及擴展集體的知識與能力。這種具有凝聚力的社羣產生,讓網絡學習環境中的個別學習者擁有羣體的感受,進而產生認同與歸屬感。成人的社羣學習着重於學習者的互動合作行爲,拉近彼此在網絡間的距離,藉助不同專業背景的個人,在知識互動交流中,共創學習的價值,進而有效支援網絡教學成效及行爲意向。有效的網絡學習社羣是屬於正常教室活動外的另一個學習輔助工具且更需要教學者適時引導學習步驟與目標。社羣管理的新方向爲智能型虛擬人物的應用,其主要概念是藉助虛擬人物隨時觀察學習者的學習行爲、記錄學習歷程、瞭解學習者程度並給予主動或被動的適切協助,讓學習者在網絡學習環境中,獲得歸屬感及成就感。因此,網絡學習應形成一個能不斷創造有用的新議題,藉此吸引更多學習者參與的社羣。社羣的凝聚力和發展,來自於社羣互動的三個要素:相互投入、共同願景、共享智庫。

(1)相互投入。透過人與人的互動關係網絡,建立起該成員在社羣中的身份。從學習動機面向來說,相互投入是因爲組織成員彼此的需求與互動學習,以致引發迴應與貢獻。相互投入是社羣成員在專業知識上彼此分享經驗、想法與技能產生持續互動的一種學習行爲,也是組織團隊合作互動的具體行動表現。相互投入的過程中會產生對於共同事物的觀點,新知識的累積是一種互動學習的結果。日積月累,每個參與者都能獲得一種身份認同,從而形成“虛擬學習社羣”[5]。社羣成員參與互動的過程中,透過彼此的相互投入,纔可能產生相互學習,產生學習方法等互利行爲。

(2)共同願景。共同願景強調的是社羣有一個共同追尋的目標,該目標透過協商後取得的共識,並不一定所有成員皆一致同意。在此協商的過程中,參與者除了受到社羣的影響外,也能夠透過參與來塑造這個社羣當中的目標。社羣的力量能使成員彼此的努力相互累積與延續,也漸漸培養出對社羣發展相互貢獻的責任共識。社羣成員發覺組織團隊內部有問題時,想要解決問題所產生的凝聚力,此時更能激勵社羣成員共同參與,也直接影響社羣的發展。願景的形成意味着社羣中目標的確定,成員間要具有互信的感覺,也要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與觀點,透過協商產生共同的意義。

(3)共享智庫。社羣歷經一段時日之後,便創造或自然產生了某些可供成員應用的資源,這些資源就是社羣的共享智庫。社羣的共享智庫包括例行的活動、文字、工具、方法、談話、論述、故事、肢體語言、符號、行動或概念等。共享智庫是進行知識的分享和應用。社羣裏成員們由於長期投入,非常瞭解某特定事件或象徵符號背後代表的意義,因此,只要出現這些特定象徵的資訊,不需用言語傳遞,立即喚起彼此的共識,也因此累積了知識與分享。共享智庫,它讓成員們具有一份很強的向心力與歸屬感,縱然那些共同的象徵與符號不被外界所理解,但對他們來說既是知識的累積也是知識的分享,更是團隊裏的寶貴資源,它傳達了彼此互動的和諧與信任。而共享智庫可能是社羣的專業的語言、獨特的風格、成員經驗的累積或專業知識的結構,更是輔助社羣發展,維繫社羣運作的基礎。共享智庫亦包含了心理層面和情感層面,是一個無形的資源,這些資源來自於社羣中成員的密切互動關係,對組織社羣可能產生頗大的影響力。

3.社羣學習對教學上的意義與應用社羣學習達成建構式教學的落實。成人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必然帶着個人豐富的學歷與經歷及生活體驗的經驗等資源,而這些經驗對自己和別人都將成爲建構或創新知識的來源。利用社羣的互動讓學習資源的量與質呈現豐富及多樣性,讓學習者可依據個人的需求進行學習活動以建構自己的知識。成人學習者在年齡、背景、經驗與學習動機上具有相當大的差異性。因此,就教學觀點而言,面對成人學習者,應利用社羣互動的合作學習來提供多種不同形式的資訊,以滿足個性化的需求,藉此彌補成人學習者在學習上的個性差異性。透過網絡實時互動的特性,教學活動不限於時間與地點,讓成人學習者在擁有學習主導權下,由自己規劃學習方式與進度,並立即將所學的知識或技能應用在問題上,進而更具效率來達成學習成效。廣義的網絡學習空間是指執行在任何平臺載體之上,支援在線教學活動開展的虛擬空間,而狹義的網絡學習空間是特指執行在專門的教育服務平臺之上,支援在線教學活動開展的虛擬空間[6]。透過網絡形式進行學習活動時,學習者必須面對自我學習的孤獨感,許多內外因素都可能造成學習的中斷或迷失於網絡之間。因此,利用網絡學習的人際溝通———社羣學習,與其他學習者或教學者的互動拉近彼此網絡間的距離,進而在認知上獲得歸屬感,將有助於穩定學習的持續性。因此,就網絡教學的角度上來看,虛擬社區在成人網絡學習過程是必須存在的。基於課程教學建立的學習社羣,成員之間擁有共同的知識基礎,使學習者能快速地交流想法,並將交互集中於焦點問題[7]。

三、網絡社羣學習的影響因素

學習者的知覺有用性、社羣學習及使用態度因素影響成人學習者網絡學習的行爲意向,是成人學習者對未來願意再次使用網絡學習的意願程度。知覺有用性是成人學習者感覺透過網絡學習能夠獲得自我學習的機會,並對工作或生活帶來幫助的程度。基於成人學習特性,社羣的互動可增加經驗交流與拉近網絡間的距離,在TAM理論加入社羣學習爲擴展變量,假設其直接影響成人學習者對網絡學習的行爲意向,其定義爲成人學習者,藉助與他人的互動與經驗的交流,逐步建立學習情感與信賴並得到相關的知識。另外,成人學習者的信念透過使用態度間接影響網絡學習的行爲意向。使用態度是成人學習者對於網絡學習具有正面的感受,並且受到社羣學習、知覺有用性與知覺易用性等學習者信念的影響。

1.成人學習者對網絡學習模式的行爲意向對直接影響使用行爲意向的顯著因素有社羣學習、知覺有用性與使用態度,其中社羣學習扮演重要的關鍵角色。社羣學習能有效增加學習的意願。網絡教學除了需要超媒體的科技外,學習過程更需要考慮到以學習者爲中心,纔能有效達成學習的目的。成人學習以問題爲中心,學習爲插曲式非連續學習,講求立即應用及明確的學習結果,渴望每一次的學習活動能借助彼此間的互動達到經驗、知識的交流,並重視內在的生活品質及社會地位的自我滿足。因此,利用聊天室、電子布告欄或討論區等進行交流與分享,此社羣的形成是有助於成人學習者在學習過程凝聚共同的興趣及維持學習的持續力。再者,成人學習者對網絡學習偏好的認知與學習資源對生活或工作上的幫助是對此學習模式接受度的影響因素。

2.知覺有用性與易用性對學習態度的影響知覺有用性與網絡學習的使用態度具有高度顯著相關性,即成人學習者對網絡學習方式有助於增加自我學習的機會,網絡學習具有實用性並擁有正面觀感。然而,知覺易用性與使用態度並無顯著的影響,而知覺易用性與有用性具有顯著相關,此結果與TAM理論不相同。顯示成人學習者認爲在網絡接口操作愈容易會使學習效率增加,但是必須透過知覺有用性間接影響使用態度。由於目前網絡平臺的使用接口趨向友善的圖形用戶接口(GUI),因此在評判使用偏好時,並不會特別感受到操作接口的困擾,而用戶知覺有用性則成爲關鍵因素。

3.社羣學習對網絡學習態度的影響在TAM加入網絡社羣學習構面中,網絡社羣學習方式對成人學習者在網絡學習的平臺使用態度及意向的影響顯示,社羣學習對使用態度未具顯著性,必須透過知覺有用性間接影響使用態度。在課程中進行一學期多次指定主題網絡社羣經驗分享的學習課程。其中,成人學習者雖有上網的使用經驗,但對於社羣論壇的討論模式少有接觸,學習者最大的問題在於打字的速度且無法充分表達想法下,論點較無法聚焦呈現,容易感覺陌生且形成學習壓力。數字化學習環境須將教育功能、社會交互和技術支援有效整合[8]。因此,對於社羣學習模式的初期階段,較無法評判對資訊平臺的使用偏好。因此,學習過程中,教師必須給予鼓勵且妥善經營,誘發學習者盡情表達,凝聚共識,學習者都會逐漸瞭解如何利用社羣討論及學習的互動,避免網絡學習的疏離感,並促使完成自我學習目標。

四、結束語

透過以上研究可知,成人學習者對於網絡學習能有效立即獲得個人在知識上的需求認知與其接受網絡學習模式有顯著的正向相關,而社羣學習爲重要的關鍵因素。網絡學習操作接口的簡易對成人學習者而言,有其正面的觀感,但對網絡學習的使用態度並無直接的顯著影響,必須透過增進學習效果的有用性而間接影響對網絡學習的偏好程度。在網絡社羣學習上,虛擬團隊成員間的經驗及知識的分享會直接影響對網絡學習的行爲意向,但在成人學習角度上,社羣學習模式是一個新的嘗試,應適當加以引導,促使其願意分享自己本身的知識與提升互動的能力,使社羣學習達到知識的建構及學習的凝聚力。未來研究方向應考慮加入成人學習者個人變項,探討個人特質對網絡社羣學習態度是否具有顯著的關係,並可在不同大學、不同課程中進行實踐探索。此外,應持續深入探究成人學習者在網絡社羣學習模式中是否有效提升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間的關係,以促進成人教育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單喜軍.資訊技術與學校教育關係的反思與重構[J].中國資訊技術教育,2014(14):53.

[2]章樂.論恐懼的教育功能及其限度[J].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6):177-181.

[3]張剛要,安濤.基於TAM的高校網絡課程接受度影響因素研究[J].遠程教育與網絡教育,2015(5):73-77.

[4]童輝.成人教育中微信的服務功能分析[J].時代教育,2014(9):94.

[5]張善勇.“社羣學習”與“學習社羣[J].現代企業教育,2014(17):1.

[6]楊現民,趙鑫碩,劉雅馨,等.網絡學習空間的發展:內涵、階段與建設[J].中國電化教育,2016(4):30-36.

[7]付偉,季承.“社羣學習”模式探索———以中國銀聯支付學院實踐爲例[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4(24):8.

[8]Kirschner,P.,Strijbos,J.W.,Kreijns,K.etal.DesigningElectronicCollaborativeLearningEnvironments[J].EducationalTechnologyRe-searchandDevelopment,2004,52(3):4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