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旅行社業集團化經營路徑選擇與實踐探索

學問君 人氣:1.58W
旅行社業集團化經營路徑選擇與實踐探索
內容摘要:集團化是旅遊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本文對當前我國旅行社業集團化經營的道路選擇及多種實踐模式進行了分析和比較,得出大型旅行社應選擇市場化取向的集團化發展模式的結論。  關鍵詞:旅行社業 集團化 橫向一體化 模式
  
  至2004年,我國入境過夜旅遊人數4176萬人次、創匯257億美元,分別居世界的第四位和第七位;國內旅遊人數達11億人次;出境旅遊人數2885萬人次,成爲亞洲第一大客源市場。三大市場快速發展,使我國從旅遊客源大國發展成爲世界旅遊大國。作爲旅遊大國,必須有與旅遊大國地位相匹配的旅遊集團;而要成爲旅遊強國,必須具備與旅遊強國相適應的具有核心競爭力、以國際旅遊市場爲舞臺的旅遊集團。“建設旅遊強國,培育新興支柱產業”的奮鬥目標,要求作爲旅遊產業龍頭行業的旅行社克服“散、小、弱、差”狀況,以“集團”的組織形式來適應國家對市場的宏觀調控,實現國家的總體戰略目標,實現旅遊行業的持續發展。本文就旅行社集團化經營必要性、集團化的道路選擇與實踐模式進行理論分析與探討。
  
  我國旅行社業集團化經營的必要性
  
  旅行社集團屬於旅遊企業集團的範疇,它以旅行社爲主體,透過產權關係和生產經營協作等多種方式,有衆多的企事業法人組織共同組成的經濟聯合體。而旅行社的集團化就是指單體旅行社組建旅行社集團,進行集團化經營的動態過程。旅遊社集團化的主要功能有二:一是由規模與範圍而來的效率優勢,二是由交易成本和資訊成本的節約而來的成本優勢。其中效率優勢主要包括物質生產要素的投入--產出規模優勢、人力資本形成與使用過程中規模優勢、銷售方面的規模優勢以及多元化經營帶來的範圍經濟優勢。成本優勢則主要體現在旅遊企業與相關廠商之間的合作效率、旅遊企業與國際旅遊者之間的交易效率優勢以及旅遊者與旅遊目的地居民之間的'社會文化交往方面的交易效率優勢三個方面。我國旅行社業所面臨的內外環境,迫切要求旅行社行業透過集團化來理清行業秩序,實現規模經濟和行業內分工體系的縱向轉換,提升行業發展的層次和水平,具體從以下幾方面得以體現:
  從行業內部看,一是行業盈利能力下降,且呈逐年下降趨勢。惡性價格競爭使各環節的利潤普遍流失,2001年全行業利潤總額僅12.28億元,旅行社平均的營業利潤僅爲2.08%。2002年全國旅行社利潤總額11.93億元,同比減少7.16%,旅遊業務利潤11.51億元,同比減少6.27%;2003年受“非典”影響,各類旅行社實現旅遊收入652.79億元,比上年降低8.1%,全行業虧損;2004年度全國旅行社淨利潤總額3.02億元,淨利率爲0.3%。二是行業整體及單體市場份額低,全行業及優勢企業均未達到規模經濟的要求,短期內難以達到抗衡國外大旅行社。據2004年14927家旅行社(國際社1460家、國內社13467家)填報的有效數據統計,全國旅行社營業收入1017.82億元,僅是美國運通旅遊公司同期營業收入的1/2,我國最大旅行社一年的營業收入不及運通公司的百分之一;三是我國現有旅行社絕大多數處於轉軌階段,經營效率低,抗風險能力弱,缺乏企業核心競爭能力。
  從行業外部看,一是資訊時代全球經濟一體化縮短或減少了旅遊資源與消費者之間的供應鏈,旅行社依賴地理資源資訊、文化傳統知識和專業化集中服務所形成的供應和中介能力受到挑戰,專業資訊局部壟斷和旅遊集中採購及供應服務的中介優勢將被弱化;二是根據中國加入WTO所作的承諾,允許外國旅遊經營商在中國境內設立獨資旅行社,開展除出境旅遊以外所有旅行社業務。事實上這一開放市場的承諾早在2003年就已部分實現。旅行社市場的全面開放意味着國內市場國際化和國際市場國內化的格局形成,國外大型旅遊批發商將對國內處於中下游環節的旅遊服務分銷商和供應商形成巨大威脅,同時也會對中國客源市場形成強有力地爭奪;三是根據國有資本逐步退出競爭性行業的總體安排,大量非國有經濟成分將進入旅遊服務業,勢必加劇整個行業本已嚴酷的競爭形勢。低水平重複競爭的狀況如不能得到有效遏止,將導致整個行業發展的萎縮和麪對競爭對手一盤散沙的局面。因此集團化是中國旅行社行業走出困境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