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初中與小學銜接教育的認識與探討

學問君 人氣:3.2W
初中與小學銜接教育的認識與探討

【摘  要】“小學與初中銜接”,從字面意思看,是指小學和中學這兩個學段之間的前後互相連接;若把這種“銜接”放到“師與生,教與學”這一教育教學的基本矛盾中去考察,“銜接”的含義則非常廣泛,任務十分艱鉅。它主要應解決如何爲學生鋪墊搭橋,導引他們順利過渡,促使“教與學,師與生”儘早、儘快地相互適應,協調運轉,增強學校的發展後勁。
【關鍵詞】銜接;認識;探討
【Abstract】"Primary school and junior high school link up", see from the typeface meaning, is primary school and high school this two which learn a segment of in front and back and with each other connect with each other;If"link up" this kind of to put "teacher with living, teach with learn" this education teaching of basic antinomy medium go to investigation, "link up" of meaning very extensive, mission very the Jian be is main should solve how to pursue studies to living cushion to take bridge, lead to lead them smooth transition, urge "teach with learn, teacher with living" as early as possible and against time mutually orientation, moderate operation, strengthen school of development delay effect.
【Key words】Link up;Understanding;Study
 
“小學與初中銜接”,從字面意思看,是指小學和中學這兩個學段之間的前後互相連接;若把這種“銜接”放到“師與生,教與學”這一教育教學的基本矛盾中去考察,“銜接”的含義則非常廣泛,任務十分艱鉅。它主要應解決如何爲學生鋪墊搭橋,導引他們順利過渡,促使“教與學,師與生”儘早、儘快地相互適應,協調運轉,增強學校的發展後勁。
實施九年義務教育之後,初中招生改革,生源劃片、小學生免試就近入學。由於小學畢業生基礎知識掌握程度不一,認知前提差異較大,從而加劇了小學生進入初中後的學習、生活和心理等方面的不適應。這些不適應集中反映在:小學生進入初中後,生理、心理變化較大,管理難度增大,與家長、教師和學校的衝突增多,學習困難學生的數量逐步增大,“兩極分化”提前,流失學生增加。這些問題嚴重阻礙着義務教育的健康發展,必須認真加以解決。
目前,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構建的新課程體系,無論在課程理念、功能、目標等方面,還是在課程內容、實施、評價和管理等方面都較以前有很大的突破和創新。新課程立足於“爲了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爲了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打基礎”的價值取向,促使中小學階段依據“以學生的發展爲本”的理念,提倡課程目標的多元化,實施課程的三級管理等,尤其是“在保證國家課程實施的基礎上,學校可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特點的課程”的政策出臺後,校本課程開發成爲了改革中的一個亮點,隨之出現了學生自主選擇校內“課程選單”、“課程超市”等自主實踐,自覺研究的氛圍日趨形成。爲此,作爲基礎教育中基石的小學教育,如何接受新的挑戰,如何找到小學在知識、能力、教學中對中學產生可遷移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與時俱進,這值得研究。
小學生進入初中和初中教師接任初一後,“師與生、教與學”雙向適應較差,其原因可從兩個角度分析。從教師角度看:初中教師相對於小學教師來說,知識儲備量相對較大,學歷較高,有居高臨下之勢;但由於他們對初一新生的心理特徵和思想狀況、學習方法和習慣、小學的教育教學要求和管理方式,以及農村的教育教學現狀等方面認識不多,對學生往往估計過高,教育與學生實際脫節,教學不能很好地適應學生,主導作用發揮不好,以致下力不少,收穫不大。從學生角度看:新生跨入初中大門後,其生心理特徵仍處於半幼稚、半成熟,半獨立、半依賴,自覺性、幼稚性等錯綜交織的狀態。他們從小學進入初中,眼裏是一個“陌生的世界”:新學校、新老師、新同學、新的教學任務和教學方法,功課門數多了,內容多了,難度大了,要求高了;初中教師不再象小學教師那樣,天天跟班盯班,保姆式地扶着走,加上學生基礎知識掌握程度不一,認知差異趨大,對新的學習生活、學習任務、學習規範等了解較少,使大部分同學在心理、學習、交往各方面往往處於被動狀態,不能很快適應,導致了一部分學生落伍,出現滑坡;特別是少數學生由於接受的資訊量少,知識面較窄,基礎不紮實,順利完成初中學習生活的跨躍難度就更大。
小學五年級到初中一年級是中小學銜接教育過渡的結合部,有承前啓後的作用,銜接過渡的成功與失敗對九年義務教育的質量影響很大,但這一結合部又是基礎教育中長期被忽視的一個薄弱環節。因此,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對這種“銜接”進行研究探索,摸清規律,提高認識,探出新路,對導引小學生實現順利過渡,使他們進入初中後少走彎路,促使“教與學、師與生”儘早儘快地相互適應、協調運轉,以及增強學校的發展後勁等,都是很有意義的。
解決這個矛盾的鑰匙是:搞好小學與初中的銜接教育,透過銜接讓“師與生、教與學”雙雙提前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相互瞭解、相互適應,把“突變”變成“漸變”,在“漸變”中順利完成小學升初中的銜接過渡。包括:讓初一教師提前“立體”地認識和掌握自己的教育對象,系統地瞭解小學的教育教學現狀、現行的教材編排體系、基本內容及要求,小學生的思想狀況、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讓學生提前對自己新的學習、生活環境,新的規範、要求,新的學習任務、學習方法等,有初步瞭解,使師生雙方都掌握好銜接過渡的主動權。
 
我們要了解中小學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脫節的根源,摸清初中教育教學的起點,組織研究人員透過中小學語文、數學、英語、自然、生物、歷史、地理、思想政治的教材,研究新課標要求,尤其是與初中銜接緊密的知識、能力的要求,並在此基礎上制定出小學畢業生在知識和能力上的達標要求,找到小學在知識、能力、教學中對中學教學產生的可遷移的教育內容,再透過對小學畢業生進行摸底測試的問卷調查,分析出造成學生知識、能力掌握得差的原因,找到銜接教育的薄弱點,爲搞好銜接提供切入點。然後結合初中教育的教學現狀,摸清其存在的問題,尋找出銜接的最佳方法。
我們要遵循學生心理髮展特點,構建九年一貫制(十二年一貫制)的學生管理及評價體系,該體系要跟蹤學生從小學到初中的每個階段的足跡和進步。它必須按照素質教育要求,根據學生每一階段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