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論析按生產要素分配的理論依據

學問君 人氣:2.37W

  論文關健詞:貢獻;分配;勞動價值;生產要素;所有權

論析按生產要素分配的理論依據

論文摘要:文章從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關係得出按貢獻參與分配的理論依據是生產要素所有者的所有權。這一理論深度不但能澄清勞動價值論與生產要素分配論的理論誤區,而且能爲市場經濟建設的探索提供一種理論路標。

    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是在十五大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制度的基礎上的又一次重大理論突破。按貢獻分配是對以往分配方式的繼承與發展.標誌着我國的分配製度的探索又達到一個新的理論高度。那麼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理論依據是什麼?它爲什麼會得出“勞動價值論”與“生產要素論”兩種理論誤區?因此按貢獻參與分配的理論依據的探討不但能澄清理論上的誤區,更能爲市場經濟建設的探索提供一種理論路標。

    一、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理論依據不能是生產要素論

    要素價值論是19世紀初期,西方經濟學家薩伊提出的生產三要素共同創造價值的觀點,即資本創造利潤、土地創造地租、勞動創造工資,這就是經濟學史上的“三位一體公式”。這種理論認爲資本、土地、勞動共同創造價值,即生產要素價值論。而英國經濟學家又倡導了土地、勞動、資本和管理的“四要素論”。不論“三位一體公式”還是“四要素論”它們的最基本觀點都是認爲商品的價值是由各種生產要素共同創造的。

    馬克思早就對這種要素理論作了深刻的批判。馬克思批判了土地是地租源泉、資本是利潤的源泉、勞動是工資的源泉的“三位一體公式”。指出這種分配理論掩蓋了資本主義制度下各種收入的真正來源。“三位一體公式”把各種收入的源泉之間發生聯繫的社會形式抽掉了。每一個源泉都把它的產物當作是它生產出來的東西,直接和它發生聯繫。這樣,工資、地租、利潤好像分別由勞動、土地和資本創造出來的。這就把資本主義制度下各種收入的真正源泉,即生產過程所創造的價值掩蓋起來了。馬克思批判到這種經濟學理論錯誤的根源在於抹煞了資本主義經濟關係的歷史性質,指出在這“三位一體公式”中,僱傭勞動被當作一切社會勞動的共同形式,生產資料和土地都不以任何社會形式爲轉移的物質生產形式,與勞動合而爲一了。這樣一切勞動都表現爲僱傭勞動,生產資料本身就天然是資本、土地會轉化爲土地所有權。這些勞動條件“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獲得的、爲一定的歷史時代所決定的社會性質,也就成了它們自然、可以說是永恆的、作爲生產過程的要素天生就有物質性質了。”從而抹煞了資本主義生產的歷史性質。馬克思深刻地揭露了這種理論已經顛倒了資本主義經濟的本質關係,因爲這種理論僅僅停留在物質表面現象,而不去研究經濟關係的內在本質。馬克思認爲,把勞動條件的社會性質歪曲爲自然的物質性質,也就把人和人的關係顛倒成爲物和物的關係。這種顛倒所產生的拜物教從而掩蓋了資本主義制度下以按資分配爲主的剝削性質。“三位一體公式”就是根據這些被顛倒了的資本主義經濟的本質與現象關係製造出來的。因此,近百年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一直根據馬克思的基本精神對“三位一體公式”持批評的態度。對此理論界並無分歧。但十六大後有人認爲“由於勞動、資本、土地等要素在價值形成中都發揮各自的作用,所以收人分配的原則是按各種生產要素在價值形成中所作的貢獻進行分配。”等的“共同價值論”或“要素價值論”。這種要素價值論認爲誰創造價值,誰就應該分配該價值。資本所有者投人資本就應分配利潤、上地所有者投人土地就應分配地租、勞動所有者讓出了勞動就獲得工資。這就把價值創造和價值分配混淆了。在經濟學中價值創造與價  值分配是兩個根本不同有範疇。按生產要素分配,不是因爲它們創造了新價值,而是因爲這些.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條件,沒有它們就不能創造使用價值,因而也不可能創造價值,加之這些生產要素的稀缺性,生產要素的所有者要憑物質要素的所有權,從分配中取得相應的份額,按生產要素分配是要素所有者的所有權在經濟上的實現形式,按生產要素分配,應該說是生產要素參與了分配,但不等於生產要素本身創造了價值,也不能理解爲商品價值由生產要素價值構成,從而認爲按生產要素分配是由生產要素的價值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