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工作總結>

初中留守兒童工作總結

學問君 人氣:1.83W

初中留守兒童工作的開展能幫助留守兒童健康快樂地成長,下面初中留守兒童工作總結是小編爲大家準備的,希望能幫到大家。

初中留守兒童工作總結

  篇一:初中留守兒童工作總結

隨着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的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已成必然,催生出了“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羣體,暨由於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務工而被留守在家鄉,並且需要其他親人或委託人照顧的中小學生,

留守兒童工作總結。爲了給這些留守兒童營造一個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今年,我校用心響應各級領導的號召,從實際出發,在全校範圍內啓動了“關愛留守兒童溫暖工程”,現將這段時光的工作狀況總結如下。

一、摸清狀況,確立工作目標

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縣農民超多外出務工、經商,有許多成功人士已在經濟發達地區購置房產安家落戶,使超多生源外流,但仍有一部分的農民在外過着低收入的打工生活,無力支付高額的異地借讀費用,只好將子女留在本鄉由長輩或其他親戚幫忙看管,我們班像這樣的“留守兒童”就有20多人,他們享受不到父母的溫暖叮嚀,只能在隔輩或親戚有心卻無力的關愛中徘徊,而貧困山區的留守人員,恰恰大多也是老、弱、病、殘、文盲、半文盲。這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是多麼不利啊。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學生是祖國的期望,“留守兒童”的問題引起了社會與相關領導的關注和極度重視。

應對現狀,我校透過對留守兒童問題的調查、分析與研究,找到了影響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原因,有針對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辦法,狠抓落實,全面推廣“關愛工程”,把爲“留守兒童”營造健康、快樂、平等、和諧的成長環境,不斷提高廣大未成年人的綜合素質立爲“關愛留守兒童”溫暖工程的工作宗旨,充分發揮了學校在“關愛工程”中第一的作用,

二、主要工作措施

1、建立健全領導負責制度。學校成立了關愛工程領導小組,制訂具體計劃,實施了“留守兒童”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學校成爲了學生學知識,學文化,不斷提高思想覺悟的主陣地。

2、實施教職工結對幫扶留守兒童制度。每班推薦4—5名典型學生與我校在職教師結對,每位教師結對2—3名學生,幫扶教師經常找留守兒童談心,隨時掌握留守學生的思想動態,定期家訪、關心生活、指導學習,引導他們健康成長。建立教職工關愛留守兒童的成長日記,讓留守兒童在教師同學的羣衆中成長,以對他們缺乏家庭教育進行補償,使他們走出孤獨和憂鬱。

3、大力宣傳,發動社會力量。關愛留守兒童僅僅依靠微薄的學校是不夠的,所以在這次活動中,還發動了關工委工作人員、居委會成員以及退休老師一齊加入到“關愛行動”中來,此舉得到了相關人士的熱烈支援,紛紛擔當了“代理家長”的主角,與孩子們一道,邁向新的明天。

4、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和聯繫卡制度。我校對所有學生進行了認真的調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兒童的底數,建立了每個留守兒童的檔案和聯繫卡,透過聯繫卡制度的建立,加強的了學校與學生家長及其他監護人的聯繫,共同構成了以學生爲中心的關愛網絡。

5、用心開展文體活動。爲了“留守兒童”也能像普通孩子一樣健康成長,豐富他們的課餘生活,我校在週一至週五的午間和下午課後,由結對老師輪流值日在學生活動室和操場組織、安排豐富的問題活動。諸如:課外閱讀、學習指導、體育活動等。(1)(2)

6、定期安排免費體檢。爲了“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我校將定期爲他們安排免費體檢,對他們進行全面的身體檢查,及時瞭解孩子的身體發育狀況和健康狀況。做到有病早發現,及時治療。徹底排除他們因病失學、因病至貧的隱患。

7、建立健全檢查考覈機制。爲了切實加強這一工作的有效性和長期性,學校將對師生的結對狀況過程跟蹤和對其結果進行評比考覈,學校用心研究科學考覈評估的辦法,加強了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建立和完善工作考評制度,定期對學校和教師進行評,作爲獎優罰劣的重要依據。

8、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加強與留守兒童父母或監護人的`交流與溝通;加強對貧困留守兒童的資助工作;建立關愛經驗交流制度;不定期召開研討會、座談會,進行經驗交流;不斷探索新方法、新措施;不斷提高留守兒童教育管理水平。

三、取得的成績

經過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我校的“留守兒童”工作已取得了必須的成績,學生的行爲習慣好了,成績提高了,待人接物禮貌了,自立、自主、自強了……在結對的老師中更是涌現了許多優秀教師。我們開展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工作,也許此刻還僅僅是起了個頭。但是在那麼多人的關心和支援下,我們有決心對這項工作進行不斷的探索、研究,全力做好這項工程,爲社會的和諧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總之,留守學生需要全社會共同關心、關愛、關注。學校更就應站在對學生負責、對社會負責的政治高度,紮實解決好留守學生問題,爲社會培養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學校有義不容辭的職責,我們要努力探索促使留守學生健康發展的工作思路,對他們要嚴慈相濟,使留守學生享受到同其他學生一樣的教育和關愛。鍛鍊他們的意志,培養堅韌、獨立的個性,構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們健康茁壯的成長。

  篇二:初中留守兒童工作總結

一、深入調研,準確掌握全鎮留守兒童狀況。

4月份,我鎮對全鎮父母外出務工的留守兒童進行一次以村以校爲單位的系統排摸,並分別予以登記造冊,做到了家底清、狀況明。到目前爲止,已爲193名留守兒童建立了檔案,爲切實開展留守兒童關愛活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中80%兒童留在家裏隔代看護,20%寄託老師和親戚看護,而隔代看護對兒童的健康成長極爲不利:如心理不平衡,常常感到自卑、孤獨、憂慮、失望;生活無規律,生活習慣相對較差;缺乏學習自覺性和刻苦鑽研精神,厭學情緒嚴重;任性、自私、無組織、無紀律,自控潛力差等。

二、制定方案,構建留守兒童關愛網絡。

鎮婦聯聯合中心校、團委、關工委在全鎮開展了“共同托起留守的太陽”爲主題的留守兒童關愛行動系列活動,並制定《涌泉鎮留守兒童關愛行動工作計劃》,明確了職責,分解落實了任務,動員各方面力量共同關注留守學生,構建層層推進、齊抓共管的留守學生關愛網絡,努力爲留守學生營造健康、快樂、和諧的成長環境。

三、多措並舉,大力實施留守學生關愛行動。

一是開展結對關護系列活動。用心動員志願者、教師等社會力量,廣泛開展與留守兒童“一對一”結對關護活動,爲留守兒童尋找“代表媽媽”,使遠離父母的留守兒童“心有人愛、身有人護、學有人教、難有人幫”。目前,我鎮已爲11們留守兒童找到了代理媽媽,透過與結對兒童應對面交談、與結對兒童家長交流、與結對兒童共同生活等方式,在生活、學習、心理上給予“留守兒童”足夠的幫忙。

二是建立“留守兒童之家”。針對鎮中心校留守兒童相對集中這一狀況,我們在那裏建立了一個留守兒童之家,每星期2次爲留守獐開放,並帶給課餘文化學習和組織課外活動。“留守兒童之家”常年有兩名教師現場指導。

三是開展貧困留守兒童幫扶結對活動。在鎮婦聯及團委的牽頭下,今年共有4名貧困留守兒童受到結對資助,每年均有必須的資金確保學業正常。我鎮每半年還組織一次貧困留守兒童慰問活動。

四是建立“留守兒童”家長教育聯繫制度。利用定期家長會、重大節假日家長回鄉之機對留守兒童家庭進行家訪,開展對監護人專門知識的培訓和教育,讓他們明確教育子女的職責,切實承擔起教養孩子的職責和義務。

五是開展“留守兒童”興趣活動。根據兒童的興趣愛好,經常組織開展各類趣味活動,如“六一”期間組織留守兒童舉辦了一場文化演出;柑桔節期間組織一次百名兒童畫桔鄉活動。透過各種活動,引導留守兒童融入社會大家庭。

六是切實保障留守兒童合法權益。充分利用鎮內39個維權站,開展關愛留守兒童活動:一是受理留守兒童的諮詢和救助,爲留守學生帶給心理健康指導、法律法規諮詢;二是大力開展未成年人維權行動月活動,在加強留守兒童法制教育、增強留守兒童自我保護潛力、淨化留守兒童成長環境等方面開展工作。

七是強化宣傳。透過廣播、電視、報紙、網絡、會議等多種形式,宣傳報道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工作進展狀況,抓好典型宣傳,讓全社會都瞭解關注留守兒童的生存現狀,動員引導全社會力量都來關心、關愛留守兒童,在全社會營造濃厚的輿論和關愛氛圍。

  篇三:初中留守兒童工作總結

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工作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貫徹落實《重慶市關愛農村留守兒童行動計劃》(渝委辦發〔20xx〕41號)檔案精神的必然要求。根據津教發[2008]21號)和江津委辦發[20xx]48號檔案精神,結合津南片區各學校實際狀況,對片區內各教管中心以及轄區內學校開展留守兒童工作進行了調研和總結,現就津南片區開展狀況小結如下:

一、摸清現狀,分析實情

津南片區有法人單位學校31所,共有學生16856人,學生95%都來自於農村,留守兒童較多。從片區內各校開展“留守兒童”專項調查工作的結果來看:轄區內“留守兒童”總數爲12285人,佔學生總數的72。9%,但這些弱勢羣體的成長與發展卻關係着學校的生存發展。

二、組織保障,構建網絡

1、各教管中心成立“留守兒童專項督導和工作小組”:各教管中心主任任組長、書記(副主任)任副組長,以辦公室人員和各校校長爲成員,齊抓共管,構成合力。

2、協調社會力量,共同關注“留守兒童”。

爲了讓“留守兒童”安心學習、健康成長,各教辦採取了一系列用心措施,與鎮關工委密切配合,爭取得到上級領導部門的大力支援,探索和嘗試針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模式,轄區各校構建立了家校聯繫網絡:一是完善留守兒童親人聯繫方式,二是尋找代理爸爸和媽媽;三是各校德育處具體負責,各班主任具體實施,師生員工多位一體,創辦了“留守兒童之家”。

三、健全制度,創新機制

爲了使留守兒童工作規範有序發展,各校也成立了由校長、德育處成員、班主任、科任教師等組成的留守兒童工作領導小組,成立了留守兒童志願者隊伍,建立了留守兒童專項督導制度。具體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制度:

1、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和聯繫卡制度。片區各校對留守學生的生活、思想、學習和家庭教育狀況進行了調查摸底,逐一登記造冊,把留守兒童父母的家庭地址、打工地址、聯繫方式、臨時監護人的住址、聯繫電話登記在冊,建立了成長記錄檔案,有《留守學生個人及家庭基本狀況登記制度》、《結對幫扶制度》、《教師與留守兒童談心制度》、《留守學生個案記錄》、《隔代家長培訓記錄表》等,收集他們學習、活動、日常行爲表現、情感表現等材料,記錄他們成長過程中的有關評價,實施動態跟蹤、及時歸檔、分類管理、定期分析,準確掌握留守兒童的成長脈搏。

2、建立關愛留守兒童表彰獎勵機制。有的學校開展評選“優秀母親”、“優秀家長”“教子有方家長”等活動。對那些“遙控”教育孩子有方、指導有力、孩子潛力強、學習等各方面優異的父母進行表彰獎勵,並請他們介紹經驗,起到了很好的示範導向作用。

3、實行留守兒童隔代家長培訓制度。學校對留守兒童隔代家長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訓,各學校一學期對留守兒童隔代家長培訓一至兩次。

四、拓寬思路,活動育人,用心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1、建好“留守兒童之家”。

80?學校建立了“留守兒童之家”,室內佈置做到溫馨、人性化、有文化品位,配置有檔案資櫃並分班存放本校留守兒童檔案袋和電子文檔,有一部電話機、一臺電視機和有必須數量的藝體器材、有可供閱讀的圖書,每一天安排一名老師輪流值班管理並理解學生心理諮詢,並利用雙休日、節假日組織留守兒童在“家”中開展活動。

蔡家小學與西城小學建立了“留守兒童手拉手一幫一對口聯繫學校”,成爲江津區首批留守兒童對口聯繫單位。

2、開通親情電話。

每所學校都開通了親情電話,將電話號碼公開,爲留守兒童在休息時、雙休日或節假日與家長聯繫、溝通帶給方便,增進學生與家長的感情。

3、落實代理家長。

每位留守兒童落實一名代理家長,每位老師務必作一名留守兒童的代理家長,尤其是做無人監護留守兒童的代理家長。

4、舉辦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講座。

大多數學校每月舉辦一次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講座,教育學生遵紀守法、瞭解安全常識,讓學生身心都健康。

5、參加課外興趣小組活動。

各校成立多種課外興趣小組,組織“留守兒童”至少參加一項課外興趣小組活動,豐富“留守兒童”的課餘生活。

6、心理疏導融真情。

學校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課,建立校、處、班“三級”心理諮詢輔導站,建立心理健康諮詢室,開展諮詢熱線,安排親情接觸課,掃除“留守孩子”心理的陰霾。教師隨時洞察學生心理與有心理疾障的學生經常交流,及時排除他們的心理障礙,幫他們樹立起穩定、健康和用心奮發的正常心態。

7、讀一本好書。

老師或代理家長指導學生每學期讀一本好書。每位留守學生寫一篇讀後感,並分年級段進行評比,陶冶學生的情操。

8、寫一封親情書信。

代理家長監督、指導“留守兒童”利用傳統節日、長輩生日、寒暑假等特殊日子給遠方的家長寫一封親情書信,培養學生的表達潛力,又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培養學生尊敬師長的傳統美德。

9、過一個快樂的生日party和做一件有好處的事。

各校各班建立“留守兒童”學生檔案(同生日的人數多時,開個性座談會),大力開展“留守兒童”贈一張生日卡、寫一篇生日感言、送一句生日祝福(廣播室)形式多樣,資料豐富、簡便易行、溫馨祥和的活動,讓每位“留守兒童”過一個快樂的生日。老師、代理家長引導學生做一件有好處的事,爲家庭、爲學校、爲班羣衆爭光添彩,培養學生的榮譽感和上進心。

10、主題活動促發展。

各校根據實際堅持開展評“先進寢室、生活自理能手、守紀標兵”的三評活動、演講比賽,書畫大賽,文體節目比賽、“雛鷹爭章”、“我自主我快樂”、“爭做五心四好少年”、“看誰進步快”的主題演講活動以及“參觀烈士陵園,祭掃烈士墓”、“與黑網吧告別”、“安全在我心中”、“做禮貌學生”等系列主題活動。

留守兒童是當前的一個社會熱點問題,關注留守兒童,全社會就應共同參與,使留守兒童享受到同其他同學一樣的教育和關愛,我轄區用愛與關懷爲留守兒童營建了幸福的家園,也推動了各校工作的順利開展。今後我們將以創先爭優活動爲契機,繼續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善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精神,認真貫徹《新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和上級有關“留守兒童”教育管理檔案精神,切實做細、做實、做好“留守兒童”工作,引導關愛“留守兒童”健康全面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