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析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探究論文

學問君 人氣:3.13W

摘要:網絡的迅速發展和普及極大提高了大學生的主體性意識,本文闡釋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的含義,分析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的發展現狀,對促進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發展的有效途徑進行了積極探索。

淺析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探究論文

關鍵詞: 大學生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主體性

哲學中的主體與客體範疇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的理論基礎,主體性是指主體在與客體的相互關係中生成並表現出來的主動、主導、積極能動的性質。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性不只是指教育者的主體性,更爲關鍵的是指受教育者的主體性。網絡交互機制激活了大學生的主體意識,使他們的能動性得以發揮,自我價值得到體現。

1、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的發展現狀。

網絡資訊技術的迅猛發展,拓寬了大學生獲取教育資訊的來源,也拓展了他們獲取教育資訊的時間和空間。豐富的網絡資訊極大增強了大學生自主選擇接受資訊的可能性。同時,網上各種觀點,各種文化和思想的激烈碰撞以及不同思維方式的存在,可以拓展他們原有思維的單一性、狹隘性,使他們從中學會如何判斷、分析和解決問題,增強其自我教育意識,網絡文化在極大提高大學生羣體主體意識的同時也給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的發展帶來衝擊。由於網絡世界還沒有形成比較系統的法律來規範網民的行爲,完全依靠網民自己的內心信念和道德素質來約束其網絡行爲。相當一部分自制力不強的大學生邁入網絡世界後,道德責任感削弱、自我約束力降低和自由意識氾濫。

2、發揮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的有效途徑。

(1)培育良好的網絡文化環境。

常言道:“環境啓發人,環境教育人,環境改變人。”可見創設健康、積極向上的網絡環境對發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性是多麼的重要。馬克思也曾經說過:“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環境造成的,那就必須使環境成爲合乎人性的環境。”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爲中國先進文化導向領航,就要用正確、積極、健康的思想文化佔領陣地,注重教育內容的時效性與生動性,合理配置網站的教育和娛樂資源,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務性、娛樂性,增強其感染力和親和力,將服務性、思想性、娛樂性、和政治性融入一體,使思想政治教育切實走進大學生的心靈。總之,要讓大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產生積極向上的內在動力,自覺地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就要營造一種健康、寬鬆、民主的網絡環境。這樣大學生就不再只是單純的接受教育者,也是積極的教育參與者,從而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極大地發揮它的'正向效應。

(2)堅持科學灌輸和互動交流相結合。

我黨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大法寶就是科學灌輸,在現代資訊社會,我們要佔領互聯網這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制高點,仍然要依靠科學的灌輸。科學的灌輸並不是強制性、“填鴨式”的硬灌,而是指給大學生提供合適的學習條件和學習環境,採用多種方式來啓發他們的政治覺悟和思想品質。如果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僅僅滿足於主動灌輸,僅僅把屏幕當成黑板,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勢必會大大折扣。互動交流是網絡世界的顯著特徵,我們要運用互動交流的方式來進行科學灌輸,及時有效地把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精髓輸送入大學生的頭腦和內心。如在校園網上開展各種調研活動收集思想資訊;設立專家熱線,開展各種講座活動以提高大學生的認識水平、思想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設立“bbs論壇”,對社會現實熱點和難點問題進行討論,在調動大學生主體性的同時以隱性的方式加以正確引導,塑造一種對人切實關心、循循善誘、解決實際問題的新形象,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入腦入心,收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3)充分激發大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教育只是提高人們思想政治素質的外因,自我教育才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質的內因,“教是爲了不教”自我教育是衡量教育是否有效的一個標誌,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最終落實的歸屬。因此我們要注重啓發大學生的自我教育意識,引導他們透過自覺參與、自主學習以及反省、反思、自我思想改造等,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大學生的自我教育是指大學生爲了形成良好思想道德素質而進行的思想轉化和行爲控制活動,是大學生實現自我發展而進行的自我培養活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着力引導大學生積極地投身網絡文化培育,讓大學生在身臨其境中透過自覺的內心體驗進行自我學習、自我反思,實現對正確價值取向的認同。教育者要及時把好方向盤,使他們在良好的氛圍中,充分發揮自己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作用。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和新陣地,我們要充分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大學生羣體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性作用,促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57:167。

[2] 宋元林,陳春萍。網絡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4)。

[3] 張耀燦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