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析激勵機制在學校管理中的運用

學問君 人氣:3.16W

摘要:針對學校管理的特點,論述激勵機制在學校管理中的運用。透過分析激勵機制的內涵、教育與心理學原理以及相關研究,結合學校管理中激勵機制存在的問題,提出基本的解決途徑和策略。

淺析激勵機制在學校管理中的運用

關鍵詞:激勵機制;學校管理
  
  1 激勵機制的概述
  
  在學校管理工作中,管理的重點是在教職工,提高教學質量、完成教學任務的關鍵也在教職工。但是怎樣才能使在教職工充分發揮個體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怎樣使他們在學校工作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這就要求管理者根據在教職工的需求和動機來正確適時地實行激勵機制,既瞭解並盡力滿足在教職工的合理需要,關心他們的切身利益,最大限度地挖掘他們的發展潛能,實現學校目標。
  
  1.1激勵機制的內涵
  所謂激勵機制就是創設滿足個體各種需要的條件,激發其工作動機,使之產生爲實現組織目標和自身目標而努力的特定行爲。實際上,激勵的過程就是需要、動機、行爲和目標四者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過程。其出發點是滿足個體的各種需要,只有個體有某種或某些需要,才能激發相應的動機,才能產生爲滿足需要而努力的行爲,最後才能實現組織目標和自身目標的統一。
  
  1.2激勵機制的有關理論
  近百年來,在激勵理論這一領域中產生了很多重要理論,並且衆多學者在這領域取得許多理論成果。主要有1943年馬斯洛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赫爾伯格的雙因素理論、麥克利蘭的激勵需要理論等。
  1.2.1麥克利蘭的激勵需要理論
  美國管理學家麥克利蘭提出的激勵需要理論以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爲基礎並進一步發展而來。他強調,人的基本需要有3種:即權力需要、成就需要和歸屬需要。同樣,在學校管理中也有相應的表現。
  (1)對權力的需要。對權力的需要是指一種想使他人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即想要影響和控制他人的願望或驅動力。麥克利蘭發現,具有較高權力慾的.人,通常比較喜歡承擔責任,傾向於尋求競爭性的和領導者地位取向的工作環境,力求對他人施加影響。在學校,除了校長,其他許多在教職工也具有較強的權力需要,他們喜歡在小團體內樹立自己的威望。
  (2)對成就、歸屬的需要。成就需要是指想要超過或達到一系列標準,希望把事情做得比以往更好,願意爲成功而努力的驅動力。對正在進行的工作情況,他們希望得到明確而又迅速的反饋,以便及時地知道是否取得進步,另外一個表現就是他們還願意接受挑戰,對自己樹立一定難度的目標,以取得更大、更好的績效。他們往往會給自己樹立—個高難度的目標,一個完整的計劃,在規定的時間內朝着目標努力奮鬥;具有高歸屬需要的人通常從友愛中獲得快樂,並總是設法避免因被某個團體拒絕所帶來的痛苦,只是喜歡學校快樂和諧的集體氛圍。
  1.2.2激勵機制的其他理論
  (1)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1943年出版的《人類激勵理論》中就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將人的需要分成5個層次,從低到高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人類維持自生存在的最基本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等,只有在生理需要得到滿足的前提下,人才可能去獲得其他需要的動機。一旦安全感被獲得,就不在成爲激勵因素。社交需要是人希望與他人交往,獲得歸屬感的需要。尊重需要包括自尊和尊重他人,就能極大地激發個體的工作熱情、創造力;就會充分挖掘自身潛力,積極創造條件發展能夠在新的平臺上到達一個新的階段。
  (2)赫爾伯格雙因素理論。赫爾伯格的雙因素理論實際上是工作激勵理論,他認爲在工作中,個體產生良好感覺的因素與產生厭惡感覺的因素是不同的。而激勵因素則是指與工作內容聯繫在一起的因素,如成就感、責任感等,這類因素的改善,往往能激勵個體實現組織目標發揮其創造性、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