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跨學科的文學批評理論實踐

學問君 人氣:2.69W

論文摘要:本雅明的《德國悲劇的起源》是一本融合文學、哲學、美學、藝術和社會學等多學科的文學批評理論著作。他將寓言從傳統的文學領域擴展到社會歷史領域,以巴羅克悲悼劇建立起他的現代寓言批評理論。

跨學科的文學批評理論實踐

論文關鍵詞:本雅明 《德國悲劇的起源》 寓言 巴羅克 悲悼劇

本雅明生著作很多,但大都是零散的論文、隨筆或未完成的手稿,只有《德國悲劇的起源》一書是其唯。一一部完成的完整專著。但是由於書中理論的深奧、晦澀,再加上它是一本融合了哲學、美學、藝術和社會學等學科的跨學科的理論著作,使其不被當時學科界限森嚴的大學教授們所理解和接受,於是本雅明就被學院體制永遠地放逐。然而,隨着對時代和社會深入地研究,當今的學者發現本雅明的理論尤其是寓言理論越來越具有當今時代現實意義,並將《德國悲劇的起源》稱爲“20世紀德國文學一一哲學批評領域最有創見的一部傑作”。

本雅明在向法蘭克福大學申請教師資格時,明確地提出自己寫作《德國悲劇的起源》…書的研究目的;“這部著作旨在提供一種關於17世紀德國戲劇的新視點。將當時的德國戲劇一一悲悼劇(Trauerspie1)一一同悲劇(Tragedy)加以對比,以表明悲悼劇(TrauersPie1)的文學形式與寓言(allegory)的藝術形式之間的親和關係。這就是該書爲自己確定的任務。”他希望透過對17世紀巴羅克悲悼劇的分析,建立起現代的寓吉批評理論。在歐洲文學史中,巴羅克時代是指從1580至1680時期。這一時期是處於文藝復興衰落、啓蒙運動興起的時期。“巴羅克”一一詞源出葡萄牙語,意爲形狀不規則的珍珠,後成爲‘一種藝術風格,新古典主義者評論家將之看作是無節制和低劣鑑賞力同義詞。

書名中的“悲劇”並不是普遍意義上的悲劇,而是具有一定的特指,它專指德國17世紀的巴羅克戲劇。這個術語本雅明德語原文用的是“Trauerspiel”,在英語中沒有相對的詞,於是就譯成了“GermanTragiCDrama”,其實是不太恰當的。因此漢語翻譯時爲了有所區別,有的把其翻譯爲“悲悼劇”。這一藝術形式主要代表人物有格H1F烏斯(Gryphius,1616-1664),洛亨斯坦(Lohenstein,1635一l683),哈爾曼(Ha1Imann,1615—1673)等。巴羅克藝術是社會文化轉型期產生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具有頹廢、狂放、分裂和古怪等特徵。這種藝術形式與當時主流古典主義藝術相對立,據此巴羅克藝術長期受到貶低和忽視。可是在1888年,瑞士藝術史家沃爾夫林(Wolfflin,Heinrich,1864—1945)發表《文藝復興和巴羅克》,對巴羅克的藝術價值給予了最爲恰當和準確的評價。他提出任何一種文藝思潮的存在價值主要在於它是否表現了藝術的創造價值,“世界上不存在一種永恆不變的美學法則,文藝復興的永恆性並不表現在它向後人提供了一種可以讓人永遠仿效的藝術教條或審美規範,而表現在它的藝術創造精神。”他以此來說明巴洛克正體現了這種創造精神,它是對和諧統一的傳統藝術觀的反駁。巴羅克悲悼劇主要盛行在17世紀,這個時期既處於傳統社會文化的衰落期,又處於社會國家分裂、動盪和戰事連綿的頹廢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