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文學倫理學批評之管見論文

學問君 人氣:2.66W

一、一種揭示或接近揭示本質關係的批評方法

文學倫理學批評之管見論文

有人把20世紀稱爲文學批評的世紀。言外之意,20世紀是一個理論多於創作的世紀。從某種意義上說,批評流派的翻新化、多元化並不是一件壞事,它一方面標誌着人們思想和趣味空前的解放,另一方面亦表明沒有一個批評流派可以長久地穩居在所謂的中心、權威地帶。換言之,每個時代或每個社會發展特殊時期所面臨的獨特任務或問題造就了新流派源源不斷地產生,如18世紀的歐洲社會需要思想、文化上的啓蒙,於是便應運產生了啓蒙主義運動和啓蒙主義文學批評。因而,從動態性的發展觀看,世界上可能沒有一種能夠涵蓋一切方面、滿足一切閱讀要求的文學批評方法。然而,找到一種最能揭示或接近揭示本質關係的批評方法卻不是可望不可即的。

2004年6月,聶珍釗教授在南昌舉行的“英美文學在中國:回顧與展望”的學術研討會上提出了一種新的批評方法,即“文學倫理學批評”。雖然有不少中外學者傾向於把中國的古代文論總結爲一種倫理道德型的批評,但在我國新時期以來真正作爲一種積極的批評方法來倡導並系統論述的恐怕聶珍釗教授還是第一人。這一批評方法的提出,即便撇開對傳統文論的轉化意義不談,也爲豐富和梳理我國外國文學批評方法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在聶教授的批評話語中,“文學倫理學批評”被限定爲一種批評方法,但在我看來,他的理論不僅是一種方法論,而且還具有重要的認識論意義。這一點很重要,因爲一般說來,方法論和認識論之間的關係是一種辯證統一的關係,兩者相互依存,又相互轉化。一個正確認識事物的方法其中就己蘊含了對事物的正確認識。反之亦然。

在“二戰”以後,世界各國的物質文明有了很大的發展。不過,這種物質文明的發展與精神文明的發展是極不平衡的。毋庸諱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發展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爲了促進精神文明發展,或者更爲嚴肅地說,爲人類生存與發展大計考慮,在當下的社會中,文學不僅需要發揮其審美與娛樂功能,而且更需要凸現、張揚其社會的淨化功能。聶教授所倡導的“文學倫理學批評”便是建立在這兩大功能之上的,即在堅持文學審美和娛樂性的同時,更集中地強調了文學的社會淨化功能。正如他說:文學倫理學批評的目的不僅在於說明文學的倫理道德的方面的特點或是作家創作文學的倫理學問題,而更在於從倫理和道德的角度研究文學作品以及文學與社會、文學與作家、文學與讀者等關係的種種問題。除此而外,作家從事寫作的道德責任與義務、批評家批評文學的道德責任與義務,甚至包括學者研究文學的學術規範等,都應該屬於文學倫理學批評的`範疇”(聶珍釗20)。“文學倫理學批評”的價值基點是設定在作家、作品、批評家、批評對象,甚至讀者與倫理、道德的關係上。簡言之,倫理與道德是構成該理論的關鍵詞。無疑,這一價值傾斜不但使“文學倫理學批評”與目前所流行的諸種批評流派區分開來,而且,它所包蘊、張揚的精神更是一種當今時代和社會的需要。

在與聶教授的多次交談中,我知道他的文學倫理學的批評方法並非是一時心血來潮的產物,而是在對西方各種批評方法以及中國傳統批評方法作了一番學理上的考察、思索後,才慎重地提出的。所以,他的“文學倫理學批評”己基本具備了一種理論所需要的邏輯體系。如在思想的淵源上,他把“文學倫理學批評”一直追溯到古希臘與古羅馬傳統;在具體的研究對象和內容上,也都給予了相應的界定與說明;尤爲值得讚賞的是,經過一番去僞辨真的考證,他還爲“文學倫理學批評”尋找到了理論基石。在己發表的“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批評方法新探索”一文中,他是這樣論述了文學倫理學批評方法的理論基礎的:

倫理學作爲方法也同樣可以運用於文學批評,因爲在研究的對象上倫理學與文學有相通之處。倫理學研究的是現實社會中各種道德現象,以及在社會活動基礎上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道德關係和道德原則、規範,並用這些原則規範去指導人的行動。而文學卻藉助藝術想象和藝術描寫,把現實世界轉化爲藝術世界,把真實的人類社會轉化爲虛構和藝術社會,把現實中的各種道德現象轉化爲藝術中各種道德矛盾與衝突。(聶珍釗18)

主張把倫理學的研究方法運用到文學批評中來,更確切地說,聶教授認爲文學也應該成爲倫理學的批評對象。他說:文學之所以能夠成爲倫理學批評的對象,主要在於文學利用自身的特殊功能把人類社會虛擬化,把現實社會變成了藝術的社會,具有了倫理學研究所需要的幾乎全部內容”(聶珍釗18)。倫理學與文學的本質方向是一致的,二者的區別僅僅在於是以寫實(現實)社會還是以虛擬(藝術)社會爲反映或表現對象的問題。這一看法無疑是精闢的。倫理學與文學本是兩門互爲獨立的學科。

加之,新時期以來我們所引進的外來批評多是美學或者文化學意義上的批評,而對文學本應所具有的道德層面上的意義不但採取迴避態度,而且在無形中似乎還形成了這樣的一種觀點,即倡導倫理道德是說教文學、功利化文學,甚至政治性文學的代名詞,真正的文學創作和研究是應該遠離這塊是非之地的。故而,長期以來人們並沒有把文學與倫理學深刻地聯繫起來。可是,如果仔細分析、推敲起來,在各門類的學科中,與文學離得最近、關係最爲密切的可能要首推倫理學。哲學、宗教、神話等學科曾對我們的批評產生過深遠的影響,但比較而言,它們與文學的關係則更爲抽象、間接了一些,因爲它們所關注、探討的更是一些形而上學或非理性的問題。當然,這裏並沒有作出什麼價值評判,只是說明近親與遠鄰的關係罷了。

作爲一種獨立的批評理論,“文學倫理學批評”可能還存在一些有待於繼續思考、完善的地方。但是,其從倫理學領域進入文學的研究視角,則使該批評方法因抓住了問題的本質而具有某種相對恆定的意義。換言之,從“人倫”角度展開對文學的想象和分析,或許不是最新的,但卻有可能成爲最爲合理的研究方法之一。

二、緣於“倫理’,又超出傳統倫理學的寬泛概念

“文學倫理學批評”雖然源於倫理學但它今後的發展方向應該是一個以傳統“倫理”爲依託,同時又必須不斷擴展‘倫理”內容的開放性概念。它除了繼續強調和堅持文學對社會的淨化功能以及批評家的道德責任感外,似乎還應該包含如下的含義:其一,文學倫理學批評的對象是文學作品中表現出來的“關係”及其存在的“法則”。從倫理學的角度來看,人類的存在是以種種“關係”方式以及爲維繫這些關係而產生的法則存在的。如中國封建社會的結構方式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麼,爲了維繫這種關係的正常運轉就必須要有一系列相應的“規矩”出臺。事實上,倫理學研究的就是這些關係及其爲維繫這些關係而產生的法則。或者從狹義上講,倫理學就是研究“倫理”、“人倫之理”、“做人之理”,即有關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學問。因爲“倫”的本義也就是“關係”或“條理”,古人說的“無倫”,也就是指人與人的五種主要關係,或者說條理,即所謂“五常”,或“綱常”(何懷宏8)。

簡言之,倫理學主要解決的是“關係”以及與這些關係相關的“法則”等問題。文學則是關於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甚至人自身的靈魂與肉體等之間關係的一門學問。正如前文所言,文學作品中反映出來的“關係”(倫理)及其存在的“法則”(道德)實際上與倫理學所研究的對象是一致的。其唯一的區別只在於倫理學研究的對象存在於現實社會之中,而文學批評的對象存在於想象虛構的世界之中,但這個想象虛構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對現實社會的一個折射或反映。在這種意義上講,“關係”及其存在的“法則”就成爲了文學作品最基本的組織構造。因此,從倫理學的角度來觀照和詮釋文學作品中所表現或再現的這些“關係”,實際上就是想從根本上來揭示文學作品存在的理由、方式及其功能。

其二,文學倫理學批評的內容聚焦在作家、作品以及讀者的價值取向,即道德傾向上。聶教授在他的“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批評方法新探索”一文中,從作家與創作關係、作家的創作、讀者與作品的關係等五個方面對此做出了明確的界定。①聶教授的這些界定無疑是正確的。首先,從哲學的角度來看,唯物主義的反映論認爲,文學作品是社會現實的反映。時代的與作家的倫理道德觀念會以某種形式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在文學作品裏;其次,即便是從作者採用的敘事技巧中,我們也能窺見作者在倫理道德方面的價值取向。如現代敘事學認爲,任何一位作家在創作時都會有自己獨特的“視點”(p〇intofview)。根據傑拉爾德。普林斯編寫的《敘事學辭典》的解釋,“視點”是指感性的或理性的立場,敘述的情勢與事件據此得到表現(Prince73)。

也就是說,他把“視點”不僅僅看成是採用某一或某些人稱的敘事技巧,而且還看成是表達或者轉達作者思想的方式或方法,即作家在進行創作時以何人爲敘述者,或將敘述的焦點聚集在何人、何事物或何地點上都直接或間接地轉達了作者的立場觀點和價值取向;最後,根據接受美學的觀點,文學作品的意義是在讀者的閱讀中實現的:閱讀,從根本上說就是讀者對作品意義的發現與開掘,也就是對作品意義的理解和闡釋。文學批評作爲對作品的價值評判,首先要理解和闡釋作品的意義,或者更準確地說,批評首先總是對作品意義的闡釋……批評作爲闡釋,包含着讀者對作品意義的參與和創造”(朱立元296)。也就是說,(一)讀者與文學作品之間在閱讀中建立了一種倫理“關係”,讀者對作品的取捨反映了讀者的價值取向;(二)讀者在批評一部文學作品時,一方面受到作品的“召喚性結構”的影響,能夠發現、確定或填補作品中某些不確定性因素或意義;另一方面,讀者又從自己獨特的閱讀需求來發掘、找尋、甚至建構或者創造意義。因此,閱讀也就有了聶教授所說的n賣者對作家的道德觀念及作品道德傾向的評價”和“作品的道德傾向對讀者以及對社會的影響”。

不過.'誠如聶教授所說的“倫理學的批評纖柱.只有同其他方法結合在一起,才能最大發揮用倫理學方法批評文學的優勢”(聶珍釗23)。當今世界,我們所面臨的,或者更確切地說,文學要處理的“關係”己經大大超出了傳統倫理學所研究的範圍。因此,我個人以爲,倫理學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還應賦有新的內容和形式,甚至還應與其他學科,如文學、生態學等交融、整合,以期最大限度地幫助人類認識自身,爲自身存在設定較爲完善的法則。因此,現在我們再提倫理學,就應該從傳統的倫理學觀念擴展開來,將傳統倫理學主要關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範圍上擴大爲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我;在時間上擴大爲人與過去(歷史、傳統)、現在(現實、時尚)以及未來(人類生存、可能性)。具體到文學的倫理學批評,還應將廣義上的人類的生存道德問題,即生態倫理道德問題納入進討論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