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創新發展品質探究的教育學論文

學問君 人氣:3.11W

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創新發展的內容中, 理論品質的豐富化和品質成長, 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內容。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理論品質主要表現在理論內涵的徹底性、意義詮釋的普遍性和廣泛性、理論原則的堅定性、理論表現的延展性、理論邏輯的自洽性、理論魅力的感召性等。理論品質成長作爲一個過程, 離不開一定的基礎與條件, 其中最深厚的基礎是實踐, 最關鍵的環節是凝鍊和反思, 對象化又是很重要的反思要求。此外, 理論品質成長還離不開諸多理論之間的交互作用和取長補短, 更不能脫離周圍環境的制約作用, 其中還包括國家需要、社會成長內需對理論品質成長與提升所提出的要求, 它們是決定一個理論實現程度 (包括品質成長) 的重要基礎與條件。

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創新發展品質探究的教育學論文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學; 理論品質; 延展性; 自洽性; 對象化;

隨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到來, 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環境和目標任務都將發生新的變化。在這種變化條件下, 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創新發展面臨着更多的要求。在創新發展的諸多內涵中, 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品質的豐富化和品位提升, 顯然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選項。

一般看來, 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主要表現在理論研究與實務進展兩大領域。而理論方面的創新發展主要指新理論觀點的形成、新知識形態的出現、新的方法論或新的研究範式的顯現, 其中自然也包括理論品質的不斷提升、多樣化和豐富化等過程。值得指出的是, 本文在此並不具體評判當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中既有理論的品質狀況, 僅僅是透過提出這一問題, 從應然的立場出發, 呼籲着手建立諸如此類的一些評價標準, 以期人們在今後的學科建設中特別是理論建樹中, 更加有意識地關注理論品質的提升問題。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品質的主要表現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研究中重要的理論之一, 是馬克思的“說服的徹底性理論”。和這一理論直接對應的一段著名論述是這樣的:“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羣衆, 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 就能掌握羣衆;而理論只要徹底, 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 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

問題是, 我們多年來對“所謂徹底, 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之內涵的理解和研究又有多少成果?更重要的是, 如果有研究成果, 這些成果對我們的實踐又有怎樣的實際指導價值?可以認爲, 馬克思的“說服徹底性理論”, 既對我們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實務開展具有方法論指導價值, 更有本體論意義上的指導價值, 同時還昭示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理論 (無論是基礎理論還是指導實務開展的工作理論) , 它們都不得不經由“說服的徹底性”在實務方面所獲得的現實成果, 才能大致折射出這些理論本身所具備的品質狀況及其品位, 從而由此引導着人們關注並研究理論品質如何顯現和提升的問題。

1. 理論內涵的徹底性和意義詮釋的普遍性、廣泛性, 應該成爲理論的最基本品質。

這裏首先是理論內涵的徹底性, 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對人的關懷不斷深化, 並且這種人文關懷沒有最好, 只有更好。二是理論對人們的正當需要予以全面關照和真切表達, 不僅反映着人們的眼前利益, 而且更深刻地表徵社會最廣大人員長遠的根本利益, 也就是說, 這種徹底性主要表現在利益代表的廣泛性、利益表達的精準性、利益反映的持久性, 以及利益擴展的可期性等, 那些完全不表徵人們切身利益的理論最終會淪爲空頭理論, 遭遇“思想一旦脫離利益, 就會使自己出醜”的狀況。三是理論也需要在相當程度上彰顯某種價值或普遍性規則, 儘管這些普遍性規則最終只能在相對意義上去理解, 而不能將其絕對化, 但畢竟這些普遍性規則具有超越當下或改變非正常狀態的內在要求, 因此那種只表徵當下或眼前利益而無法代表終極價值的理論, 可能屬於“蹩腳”的理論。這個關係也就是人們在政治學研究中所討論的“原則政治”與“利益政治”兩者的關係。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不能不涉及“利益政治”問題, 即任何社會統治或社會管理, 甚至社會治理, 或者包括教育、醫療等社會公共服務活動, 都無法避開事實上的不平等現象, 產生被人們所抨擊的“歧視性待遇”問題。這一狀況被某些學者認爲就是現代政治的特徵, 即現代政治不是“原則政治”, 而是“利益政治”。而“原則政治”則關心普遍性原則如何延伸到政治中去和如何實現等問題。儘管人們也質疑“原則政治”的要求是否具有“理想的色彩”, 因爲要徹底消除社會所存在的所有不平等待遇是十分困難的, 充其量“只能降低歧視性的程度”。[2]但人們在感覺上還是認爲要關注“原則政治”, 因此理論就需要兼顧諸如“原則政治”與“利益政治”之間關係的平衡點。四是理論自身具有批判性與建構性相統一的魅力, 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品性。至於意義詮釋的普遍性和廣泛性, 主要指這種詮釋不能割裂普遍性、特殊性和個別性三者的關聯, 尤其不能只顧及特殊性就否定普遍性和共同性, 否則導致的後果就是人們對這種特殊性置若罔聞, 因爲它沒有普遍性價值, 所以無法引起人們的共鳴。

2. 理論原則的堅定性。

這主要是指一個理論具有的最內在的原則立場之規定性, 彷彿《資本論》就是“工人階級的‘聖經’”那樣。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理論立場應該就是人民立場, 即真正代表着最廣大人民羣衆根本利益, 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學所有理論的原則立場, 並且由此表現出原則的堅定性、立場的鮮明性、表徵利益的精確性等。在此基礎上, 還呈現出理論本身的風格, 如陽剛、大氣、周正等。它們都應該存在着一個表現程度的閥閾, 而考量理論品質的發展特徵就是根據這種具體表現狀況來進行的。就目前對此問題缺乏研究的狀況看, 人們要對理論品質的發展狀況作出恰如其分的描述可能是比較困難的, 因此目前只能對其作一些最簡單的質性研究或判斷。

3. 理論表現的延展性。

這主要指理論解釋力的周全性和與時俱進性, 不說過頭話, 不確認絕對的事情存在。這種延展性又可以界分成彈性和韌性兩種。理論的彈性, 主要指理論在經受實踐磨礪甚至破損後能夠及時調整相關內容, 以適應新的變化的自我修補和恢復的能力, 也可指理論解釋事物的閥閾之深入性和開闊性。韌性原指物體在變形中吸收能量而不至於發生脆性斷裂的能力, 這裏所說的理論的韌性主要指理論本身具有的包容性、兼收幷蓄性、理論對外部挑戰的化解力和外部合理因素的消化力等, 也包括跨文化溝通的建構能力。換言之, 由於一個理論具有延展性的特點, 就會使得這個理論具有很強的與時俱進品質, 它會隨着社會實踐的進展和周圍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豐富自己的內涵和增強自己的'解釋力。

4. 理論邏輯的自洽性。

由於理論本身具有很強的內在邏輯性, 所以它具有很強的自組織性, 能自圓其說, 能同時協調多種關係, 甚至它不需要自我論證。如馬克思當年在評價法國二月革命中相關階級的表現時曾指出的那樣:“一個一旦奮起反抗便集中體現社會的革命利益的階級, 會直接在自己的處境中找到自己革命活動的內容和材料:打倒敵人, 採取適合鬥爭需要的辦法, 它自身行動的結果就推動它繼續前進。它並不從理論上研究本身的任務。法國工人階級不是站在這樣的立足點上, 它還沒有能力實現自己的革命。”[3]這也就是說, 當一個理論具有很強的邏輯自洽性時, 它不會經常陷於前後矛盾或自相矛盾的境地, 它甚至不需要經常去修飾和補充自己, 這種理論本身是通透的、樸素的、清澈自明的, 不需要自我論證, 也不必自我論證, 就可以征服廣大羣衆。而廣大羣衆面對這種理論, 也並不需要運用多大的學習能力, 而只要具備一般的情感體驗或生命本能, 就可以樸素地掌握這種理論。正如傳統社會中大量近乎文盲的民衆, 他們也懂得“天地良心”、“天理不容”等基本規矩, 但要他們論證何爲“良心”和“天理”, 恐怕是比較困難的事情, 但這並不影響他們具有最基本的是非判斷能力。

5. 理論魅力的感召性。

這主要是指一個理論對人們具有豐富智識視界、拓展意境、提振信心、堅定追求、激發創造力等多重意義, 甚至表現在人們擁有某種理論會感到無比自豪和自信。

值得關注的是, 理論品質的形成應該是一個成長過程, 並不是從一開始就十分成熟。期間有可能發生一些最初並不成熟的品質之間的消極交互作用, 亦即逆成長現象。但從總的趨勢看, 這種暫時性的失誤卻爲理論自身的不斷成熟開闢了前行的道路。此外, 理論的品質又應該是一個統一體, 如果這些理論品質在成長過程中能夠同向同步, 那麼理論的感召力和影響力就會比較強, 相反, 如果理論的品質之間發生相互對衝和干擾, 就會使自己常常處於矛盾的境地。

這裏所討論的理論品質成長, 既可以理解爲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品質不斷豐富化的過程, 也可以理解爲某種理論品質從初步具備到日臻成熟這樣一種趨勢和狀態。就過程展開的意義看, 理論品質的形成、發展和日臻成熟, 應該表現爲由若干環節或若干前後相聯的階段所組成的一個連續統一體。可惜的是, 目前由於人們對這個問題缺乏必要的研究, 因此人們對這些環節或階段的稱謂和特徵還都說不清楚。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品質成長的基礎與有關條件

應該看到, 理論品質的成長包含着理論品質的多樣化豐富化、理論品質本身的精緻化優良化、諸多理論品質之間關係的融洽化協同化, 以及理論品質對象化的效率等, 它們都是作爲一個過程而存在的, 即理論品質一開始可能比較稚嫩, 但逐步在各種實踐中經歷各種挑戰和磨礪, 會變得逐漸成熟起來。在這種成熟進程中, 既存在着對這種理論的呵護和褒譽, 同時也會存在和經受着大量的質疑、盤問、考量、辨析、辯論等, 而且正是由於這種磨礪作用, 尤其是在理論對辯中, 才使得一個理論在邏輯周延性方面變得更加完整, 內容也愈加豐富, 儘管理論“補丁”越來越多, 但理論本身的破綻則越來越少。

1. 理論品質成長最深厚的基礎是實踐。

這種實踐形態應該是多種多樣的, 主要包括人文關懷的實踐和思想鬥爭的實踐兩大方面, 它們內部又存在着更具體的實踐內容與表現形態。值得指出的是, 這裏所說的實踐, 與人們平時所認知的實踐有一定的聯繫, 又有一定的區別。就人們平時所說的實踐的哲學涵義看, 主要是指人的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活動與行爲, 實踐的主體是人, 而實踐的客體可以是人, 也包括大量的事情與物體。但理論品質成長所依賴的實踐, 主要是指理論作用於塑造、改變或促進人的認知和情感、態度與行爲、個性發展的過程和方式。也就是說, 這裏所說的實踐主體是指某個理論觀點, 而實踐的客體只能是人, 而檢驗實踐的主要標準是看這種理論征服或掌握羣衆的程度, 即“理論一經掌握羣衆, 也會變成物質力量”。兩種實踐最重要的區別在於:人們的社會實踐具有直接性與間接性相統一的特徵, 即實踐主體的大量行爲, 直接作用於客體並導致客體發生主體所預期的改變;而理論的實踐的主要特徵是間接性, 這種實踐儘管有時也能直接作用於改變人們的思想與行爲, 但理論不可能直接作用於大量的客觀事物, 只能經由改變人的思想與行爲, 才能間接影響或改變外部世界。所以, 馬克思事實上認爲理論本身不是物質力量, 只有透過掌握羣衆, 才能變成改變世界的“物質力量”, 理論間接作用於客觀外界必須透過人 (羣衆) 這個“中介”。也就是說, 理論不可能直接作用於物和事, 它只有透過作用人的大腦即改變人的思維和情感、型塑人的能力, 才能間接影響及改變事與物的形態乃至屬性。

進一步說, 理論品質成長所依託的實踐, 主要是指理論是否能“掌握”或“征服”羣衆的過程和狀況, 也指理論是否能夠真正幫助與促進人們對事物作出準確理解與把握。更具體地說, 其中既包括“掌握”羣衆的具體表現, 如能否形成認知、豐富情感、端正態度、激發動機、形成良好行爲方式等, 又包括“掌握”羣衆的多寡, 如受衆的多少、征服個體與羣體的比例等, 還包括理論“掌握”羣衆的狀況之深度, 如入耳、入腦還是入心 (靈魂) , 甚至還包括“掌握”羣衆的時效考量, 如短時期、中等期還是長期影響等, 它們都標誌着理論所依託之實踐的質量, 而這些實踐質量基本規定着理論品質的質量狀況。因此, 理論品質成長過程既依賴於本身實踐的多樣性, 依此有助於形成理論品質的豐富性, 又依賴於實踐過程的複雜程度, 依此有助於促進理論品質的精緻化、優良化。實踐樣態越豐富, 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理論品質就可能越多樣豐滿;而實踐形態的複雜曲折, 儘管表徵着進程的坎坷磨難, 但同時卻在最大程度上淬鍊着一個理論的內在品質, 即順風順水的實踐和坎坷磨難的實踐之功效應該是互補的, 人們固然希望某個理論的宣揚推介 (之實踐) 順當便捷, 但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可能那樣平安順達, 總是會經歷許多磨難挫折, 理論品質的成長也免不了有這種過程。

一個理論的品質成長, 與它開展人文關懷的實踐及其成效有着緊密的關聯。這裏所說的人文關懷, 可以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文關懷是指以物質性體恤爲前提、以人權保障爲核心、以人格尊重爲基礎、以人性呵護爲表徵的社會實踐活動;狹義的人文關懷一般不包括物質性獎掖, 僅僅指透過那些由物質性獎掖所無法達成的精神、倫理、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需求滿足的活動。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 屬於比較廣義的人文關懷。很顯然, 從最一般的含義看, 人文關懷是跟物質刺激相異的, 同時又充分兼顧人情、親情、友情等。

2. 理論品質成長最關鍵的環節是凝鍊和反思。

這裏所謂的凝鍊, 就是對經驗要善於總結、抽象和提煉, 不經過反思總結的經驗永遠屬於經驗世界的東西, 只有總結過的東西纔可能成爲理論。而這裏所說的“總結”, 實際上就是人們所熟悉的思維對感性經驗的“加工”過程, 即“去粗取精、去僞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完整過程。這裏所說的反思, 主要是指藉助一定的對象物展開折射式的反審、反省和後思。誠如翻譯黑格爾《小邏輯》的賀麟先生所指出的:反思這個詞“很費解”, 這個詞有反思和後思, 有時也有“回憶”或道德上的“反省”的意思, 還有反映、返回、反射、假象、映現等意義。“足見‘反思’一詞的煩難, 因此務請讀者從上下文聯繫去了解‘反思’一詞的意義和譯法。”[4]

對象化是一個很重要的反思要求。馬克思主義認爲, 人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 實踐活動的最大特點就是不斷地“對象化”。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動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動直接同一的。它沒有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動之間的區別。它就是這種生命活動。人則把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識的對象。……正是由於他是類的存在物, 他纔是有意識的存在物, 也就是說, 他本身的生活對他來說纔是對象。只是由於這個緣故, 他的活動纔是自由的活動。異化勞動把這種關係顛倒過來:正是由於人是有意識的存在物, 人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本質僅僅變成維持自己生存的手段。”[5]

馬克思指出:“實際創造一個對象世界, 改造無機的自然界, 這是人作爲有意識的類的存在物 (亦即這樣一種存在物, 它把類當作自己的本質來對待, 或者說把自己本身當作類的存在物來對待) 的自我確證。……正是透過對對象世界的改造, 人才實際上確證自己是類的存在物。這種生產是他的能動的、類的生活。透過這種生產, 自然界才表現爲他的創造物和他的現實性。因此, 勞動的對象是人的類的生活的對象化:人不僅像在意識中所發生的那樣在精神上把自己化分爲二, 而且在實踐中、在現實中把自己化分爲二, 並且在他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6]

就人而言, 人們要認識自己的外貌, 需要藉助鏡子才能觀照自身, 而要認識自我, 必須透過自我意識才能把握自我。一個作家可以將自己最本真的內在素養傾注在其最得意的作品之中, 這一作品無疑成爲他的內在品性的對象化;一個畫家的優美畫作, 就是他的內心世界的對象化表現。由此看來, 對象化的事物可以是很多的, 它們可以是物質性樣態, 也可以是精神性成果, 甚至表現爲某種利益形態 (包括物質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的豐富內涵) 。

就一個理論而言, 一個理論要顯現自己的本質力量, 也必須透過對象化的東西才能更好地表現。而理論的對象化跟人的對象化的表現方式有很大區別, 理論的對象化只能透過人的狀況的改變才能顯現。也就是說, 理論的對象化只能是人, 也只有人才能體現或表演出一個理論本身所無法展現的實際魅力, 這是由於人能夠進行實踐活動, 這種實踐活動具有自覺自願的自主性特徵。我們一般說思想政治教育能夠保障方向和任務的有效完成, 實際上不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本身的功能, 而是指這種活動的主體運作者和主要承擔者的思維及行爲真正保證了事物的正常進行。一旦脫離了人的思維和行動, 一個理論或者一本典籍本身是無法直接推動事物發展的。既然理論的對象化只能是人, 那麼不同的理論影響人的什麼方面及其程度大概是有區別的, 如究竟是影響人的思維、態度、人格還是行動等不同方面。其中僅以行動來看, 又可以界分出制約短期行動還是制約持久行爲 (它可能轉化爲習慣) , 有效行爲與無效行爲, 等等, 顯然是有區別的。至於一個理論影響人的某方面的程度深淺和範圍大小, 更是一個需要認真評估的事情。其實, 關於理論的對象化只能是人的問題, 馬克思早已說得十分清楚, 即“理論一經掌握羣衆, 也會變成物質力量”, 這就是說, 理論本身不是改變世界的物質力量, 它們本身充其量只有解釋世界的能量或“精神武器”, 而只有將它們對象化爲人的思維、人的行爲動機和具體行爲, 亦即對象化人們的實踐活動, 才能真正體現出物質力量的魅力。尤其是理論本身的對象化也不是由理論本身來完成的, 而不得不依賴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來具體運作理論的對象化過程。因此, 馬克思概括性地申明:“哲學把無產階級當做自己的物質武器, 同樣, 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閃電一旦徹底擊中這塊素樸的人民園地, 德國人就會解放成爲人。”[7]

當然, 理論品質成長的條件中還離不開諸多理論之間的交互作用和取長補短, 更不能脫離周圍環境的制約作用, 其中還包括國家需要、社會成長內需對理論品質成長與提升所提出的要求, 它們是決定一個理論實現程度 (包括品質成長) 的重要基礎與條件。在此就不再贅言了。

參考文獻

[1][3][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9-10, 454, 16.

[2][美]詹姆斯·M.布坎南等.原則政治, 而非利益政治[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4:譯者序.

[4][德]黑格爾.小邏輯[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0:21.

[5][6]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50, 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