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論中國傳統文化維度下的醫學生生命觀教育詮釋

學問君 人氣:1.95W

[論文關鍵詞]中國傳統 維度 生生命觀 

[論文摘要]中國是中華共有的精神家園,在中國傳統文化視域下對醫學生進行生命觀教育,可以使醫學生正確認識生命的意義,懂得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提高自我生命的價值,對醫學生樹立拯救生命的崇高理想有重要的作用。

生產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們對生命健康的要求越來越高,醫學生將要承擔爲人類生命健康服務的工作,如何加強醫學生生命觀教育,提高醫務工作者的素質是當前醫學教育所面臨的重要課題。所謂生命觀是人們對生命的看法和基本觀點,對醫學生進行生命觀教育就是教會醫學生接受和認識生命的意義,尊重和珍惜生命的價值,使醫學生樹立爲醫學事業奉獻終生的崇高理想。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醫學生從小在家庭、學校和中接受了大量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在品德的養成上和學業的精進上,不自覺的接受着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因此,在中國傳統文化維度下解讀醫學生生命觀教育,對醫學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1利用中國傳統文化“貴生”的思想。教育醫學生樹立敬畏生命,珍惜自我生命的意識

1.1醫務工作者拯救生命的事業是建立在對生命敬畏的基礎上,醫學生生命觀教育的基礎是樹立敬畏生命的意識。什麼是生命?生命“是以人類爲核心的一切生命存在物的綜合” “是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人的全部生活實踐對自我、他人和社會所產生的意義的自覺認識”。中國傳統文化認爲生命的本源是“生”,“天地之大德日生”,“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周易·繫辭下傳》,因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經》四十二章)才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人是萬物之靈“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尚書·泰誓》)。人的生命具有神聖性和尊貴性“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黃帝內經》),“人者,乃中和凡物之長也,而尊且貴”《太平經》。由於生命的尊貴和神聖,對待生命就有一種本然的敬畏。敬畏生命是建立在“戒忌”的基礎上,當代法國家保羅·裏克爾在《惡的象徵》中指出:“經由害怕而不是經由愛,人類才進入世界。馬克斯·韋伯也指出:“以此,即出現了一種倫理制度,而禁忌則爲其最終保護。’只有戒忌纔會從內心對生命產生敬重,由敬產生畏,形成對生命的崇敬畏懼和終極關懷。醫學生將要成爲使命得以生的天使而履行拯救生命的責任,只有把生命看做是神聖的,才能對生命懷有一種敬畏之情,只有把生命看做令人敬畏的神,才能在以後的工作者中做到不論遇到什麼樣的'病人,從內心自覺形成一種拯救生命的神聖感和使命感,從而善待生命,尊重生命和救治生命。

1.2珍惜自我生命是醫學生未來從事拯救生命事業的基礎和前提。首先,生命的存在是一切思維和社會活動的基礎,生命在人的價值體系中有着最高的地位,沒有生命一切就無從談起。生命的最大特點是他的不可逆性“呼吸一過,萬古無輪迴之時;形神一離,千年無再生之我”(呂坤<呻吟語》),“人居天地之間,人人得一生,不得重生……故凡人一死,不得復生”《太平經》,對生命的渴求是人的本能,生命是最寶貴“名與身孰輕!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若“捨身棄生以殉物豈不悲哉。”(《·讓王》)。況且,個體的生命承載着家庭和社會的希望,珍惜自我的生命,才能對得起養育自己的父母,熱愛自己的生命才希望自己的人生精彩,纔會熱愛自己未來所從事的事業,才能回報社會承擔起拯救生命的責任。作爲醫學生將來要經常面對死亡和重生,對生命和死亡的感受必然會影響作爲拯救生命的醫務工作者對待自己生命的態度,醫學生生命觀教育要捎除醫學生對生命的淡漠,學會珍惜自我之生命的存在。

其次,醫學生將來要承擔的是高強度、高風險的工作,在學校接受教育期間醫學生就要學會珍惜自己的身體健康和健康,使自己擁有一個強健的體魄和健康的心理以應對未來艱苦的工作。最後,做爲醫學生將來工作的對象是病人,病人心理脆弱、無助、處於死亡恐懼中,外界任何一點觸動都可能激起其生的希望或者受到死的威脅。醫務工作者對待自我生命的態度以及心理的健康程度直接影響病人對待生命的態度,醫務工作者珍惜自我生命的情感必然能激發病人珍愛生命的慾望,所以,培養醫學生珍惜自我的生命就是對病人生命的極大負責,也體現了醫學拯救生命的終極意義。

 2培養醫學生崇尚“仁愛”的思想,學會善待生命

2.1培養醫學生仁愛的思想情懷,善待珍重病人的生命

仁愛思想是貫穿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基因,仁的本義是“心中想着人的身體”,講“仁者,愛人”,“唯仁人,爲能愛人”《大學》。我國古代著名醫者扁鵲指出“人之所依者,形也;亂於和氣者,病也;理於煩毒者,也;濟命扶危者,醫也”(《要方·食治》),“醫乃仁術”,醫家應爲“仁人之士”。從中可以看出中國文化推崇的仁愛思想與醫學的最高宗旨仁愛救人,赤誠濟世是相通的。

仁愛的思想對於醫學生生命觀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醫學生未來工作的對象是病人,病人的身心處於痛苦甚至危機之中,既不能以自己的形象給醫務人員以美的感受,也不能以提供某種利益來喚起醫務人員的情感,作爲“仁人之士”的醫者,能做到“仁者,無不愛也”(《孟子.盡心》下)就是大仁。病人把對自身生命與健康的希望都寄託在醫務工作者身上,如果醫務工作者無視病人的祈求和痛苦,那就是最大的不仁。因此,醫學教育中培養醫學生大仁大愛的思想情感,“溫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寬裕者,仁之作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行》,要用誠善的感情給予病人無限的關愛,把患者看做自己的親人,把自己對親人一樣的愛給予病人,做到“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以一顆仁愛之“大慈側隱之心”(孫思邈《大醫精誠》)善待病人。醫學生有了珍惜和善待病人生命的意識,充分認識到“醫乃生死所寄,治病人者首先應該愛人,不僅愛護、救治病人,還必須透過治病,將仁愛之心播散到普天下的黎民百姓”…,將來在醫療工作中,才能對患者一視同仁,普同一等,極端負責,才能真正做“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濟衆,惠澤斯深”(龔廷賢《醫家十要》)。

[1]   

淺論中國傳統文化維度下的醫學生生命觀教育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