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論中醫學、中醫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論文

學問君 人氣:2.62W

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中醫文化問題便得到了中醫學術界的普遍關注。1996年《上海中醫藥雜誌》率先開闢《中醫文化》專題欄目,標誌着對中醫學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關係認識的進一步深入與有關研究的進一步自覺。新近則又出現了基於價值這一全新視角的中醫文化研究等。

論中醫學、中醫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論文

那麼,把以自然科學爲學科主體屬性的中醫學視爲文化現象是否合理?倘若合理,中醫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又是怎樣一種關係一同一?相異?抑或同中有異?文章試就此作一探討。

科學與文化的前因後果

鑑於文化概念極其複雜的歧義性使得定義文化概念的種種努力不可避免地陷入於困境的教訓,本文的“文化”一詞僅指向文化的核心—哲學。

1.西方文化背景中科學與文化關係斷裂及其前因後果關係的重構 近代以來,科技與文化之間的關係日趨斷裂成爲“鴻溝”彼岸的“兩極”。其直接後果:一是導致了“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雙峯對峙”。二是導致了人文科學的危機,人文科學曾經生機勃勃的時光一去不復還。三是導致了科技完全脫離人文的指引而走向異化。

正是在科技與文化關係斷裂及其衍生的日益嚴峻的現實面前,西方思想界展開了科技與人文之間理解、溝通與對話的努力。1977年8月11日-19日,在第15屆國際科學史會議上,李約瑟博士提出了“將科學作爲一種文化徵象”的觀點。1998年1月,在諾貝爾獎得主的巴黎集會上,其宣言的開篇便是:“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回首250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該語無疑蘊涵着這樣一種基本判斷一一科技與人文關係斷裂其根源在於西方原子論哲學文化背景,而在以孔子爲代表的中國古代哲學文化氣一元論智慧中科技與文化的關係呈現的則是另一番情景,並有助於克服科技人文關係斷裂所導致的人類生存危機。致力於科學技術(包括醫學)與文化之間溝通的努力,“中美高科技發展中的人文因素學術研討會”稱之爲“合理重建科學與人文的關係”。實際上只是還科學技術與文化本然關係的真面目。因爲,“所謂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正是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社會以及人自身過程中形成的兩種價值體系和思維方式。它們應該是互補的,而不是相互排斥的”。

2.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中科學與文化的“共軛”關係 袁立指出:“在中華科學學術體系中,社會政治科學必須以自然科學的研究成果爲基礎,其中對人文學術的把握又是從自然科學成果到社會科學成就間的必然聯繫環節”,“國學是將自然發現自然規律直接應用到人文科學再貫穿到社會科學的體系”?。據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可冀先生的觀點,這種關係即“共軛”關。

中醫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前因後果

文化是醫學誕生的土壤,中醫學作爲人類醫學文明具體形態之一,其成長同樣是一個文化過程,其發生、發展與變化同樣離不開在相應文化中的前因後果。

1.中醫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步演進 據筆者與諸多同仁的研究結論,中醫學在其身後兩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與中國古代文化始終保持着同步演進的關係,這種“同步”主要包括兩個內涵:首先是性質上的同步。如春秋戰國秦漢時期的以表知裏、類比推理、類比說理醫學實踐與氣一元論哲學文化背景相呼應;宋元時期理學思想的廣泛滲透與“辨證論治”思想的全面推行;明清時期隨着西方原子論哲學思想的東漸,出現了醫學的本體論實踐等。其次,是高峯時相以及高度上的同步。每一次中國古代文化的高峯都伴隨着一次中醫學的發展高峯,春秋戰國秦漢時期中醫四大經典的問世,標示中醫學發展的第一次高峯並從零星的積累走向體系的形成;晉、隋、唐時期,我國傳統文化發展出現了第二次高峯,同樣帶來了中醫學發展的第二次高峯,出現了醫學高度綜合及其伴生的分科興盛局面等。

2.中醫理論的哲學化 中醫學理論有着濃重的中國古代文化色彩,有人把這一特點稱之爲“中醫學的哲學醫特徵”。筆者則主張用“醫學理論的哲學化”來進行概括。

2.1哲學概念的移植、嫁接 中醫學的一系列概念的'確大量地來自於哲學概念的移植嫁接改造應用,歸納起來有精、氣、隱顯、有無、形神、陰陽、五行等所派生出的數量可觀的醫學概念,如臟腑之精(氣)、藏象、形髒、神髒、臟腑陰陽、五臟系統之間的生克、勝復、制化、乘侮、母子相及等。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概念的這種移植與嫁接決不是機械的拷貝甚至抄襲,這主要因爲這種運用無一不是“改造”中的運用,且不論嫁接等情況,即便是不經嫁接的概念,在中醫學中常具有不同於哲學的內涵;另外,經過移植,同樣的概念也常並不保留哲學領域中的全部運用特徵。

2.2哲學理論作爲說理工具 中國古代哲學理論以及中國古代的多學科知識在中醫學理論的構建過程中又提供了重要的說理工具。如精氣學說使藏象學說構建了精爲臟腑精氣生成之源、精氣執行不息促進臟腑生理機能的藏象理論。陰陽學說用於說明臟腑的陰陽屬性,臟腑精氣分陰陽,陰陽的對立統一推動臟腑的生理機能活動,並維持了臟腑自身的協調平衡的理論等。

2.3哲學命題作爲推理前提 在中醫學術史上,歷代醫家不僅運用取象比類於比喻說理、論證闡發,而且運用類比推理以發見新知。就藏象學說而言,據筆者的研究結論,藉類比推理所發生的主要理論成果甚多,如心化赤爲血、肺氣“肅降”、脾宜升則健、肝主疏泄、腎者主蟄等。

綜上可見,“醫易同源”“醫道同源”與“醫儒同源”正是對中醫學與中國古代哲學文化千絲萬縷聯繫的概括。

中醫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之異同

中醫文化十分廣泛地接受了中國傳統文化衆多學派的理論成果,但中醫文化又決非中國傳統文化的機械的拷貝甚至抄襲,其與中國傳統文化在理論思想的高度上呈現的是同中有異的關係,這又爲中醫文化研究構思提供了最終的依據。

1.中醫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之同 就研究的對象看,中醫學研究的是人,“人的存在……是儒家的基本關注之點”。梁漱溟先生指出:“中國兩個重要學派一一儒家與道家,差不多都是以生命爲其根本”。

更爲本質的是,中醫學視野中的人乃“形與神俱”的完整的人,身心一元的人,而且是把這一完整的人放在天地自然、社會這一最爲廣闊的背景和聯繫中來進行考察的,即要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素問·氣交變大論》)。這又與中國古代文化“究天人之際”的要求與對象相契合。如《漢書·司馬遷傳》說:“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北宋哲學家邵雍所主張:“學不際天人,不足以謂之學”(《觀物外篇》)等。

中醫學與中國古代哲學在研究對象的重疊上至少有3點:一是人以及人的形與神俱規定;二是天人關係,即人與自然界宇宙的關係;三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或稱人與社會的關係。

2.中醫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之異 中醫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對象在相同的基礎上又有着不同的一面,所不同者乃側重點與理論目標不同。正因爲側重不同,中醫學的援哲人醫既體現了哲學理論的運用,又不斷豐富和發展了哲學理論,如《論語·鄉黨》記載: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嘗”。季康子送藥,孔子拜謝接受,然後說:“我孔丘不瞭解這藥的藥性,不敢吃啊”。可知孔子於醫之未達,也正好說明中醫學的補充發展作用。

梁漱溟先生總結自己一生的思想來源時說:“中國儒家、西洋生命派哲學和醫學三者,是我思想從來之根柢”。日本學者小野澤精一等針對日本中國思想研究中疏落醫學的問題指出:“歷來的哲學史中沒有把醫學思想納入,倒是應當奇怪的事”。

結論

總之,中醫文化研究構思有着科學而翔實的依據。中醫傳統文化乃是以中醫學爲載體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是特殊與一般的關係,是中國傳統文化系統的子系統。目前,就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典型、最生動、最完整的符號或載體而言,就中國傳統文化的實際操作與運用而言,除歷代哲學文化典籍之外,便非中醫學莫屬了。中醫學典籍儘管不能單純看作是哲學,即其主幹仍然是醫學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又可被看作是中國哲學的古典文字之一重要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