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中國學術評價的SCI現象成因與解決方法

學問君 人氣:1.29W

 【摘要】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迅猛,爲國家的科技支撐和經濟建設發揮重要的視窗作用。爲提升和增強國際競爭力,我國科技期刊宜多瞭解影響其發展的外部因素。本文分析了當前中國科技評價的SCI標準及其利弊,提出了未來構建合理的符合中國需求的評價標準的框架建議。

淺談中國學術評價的SCI現象成因與解決方法

【關鍵詞】學術評價;SCI現象;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作爲記錄和傳播知識的工具,也是業界的學術交流平臺,爲人類科技進步服務。尤其是當前倍受重視的英文期刊,是中國科技期刊走向國際、參與國際競爭的較爲有力手段之一。2012年開始,爲貫徹落實中央書記處關於“圍繞提高白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開展大聯合、大協作,透過搭建不同形式、不同層次交流平臺提高學術交流水平和影響力”和“打造具有國際專業水平的學術期刊等高質量水平交流平臺”重要指示精神,促進我國科技期刊國際化發展,提升英文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與核心競爭能力,中國科協、財政部、教育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以下簡稱“六部門”)共同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以下簡稱“期刊影響力計劃”),每年選擇大約35種國際期刊納入以獎促建鼓勵計劃,有針對性地逐刊提升中國英文期刊的國際影響力。

一、逃不掉的SCI標準

然而,此次項目獎的申請條件及評估條件中,A類獎的申報條件爲己進入SCI國際著名檢索系統,或己進入EI或Med-Line等國際知名檢索系統,在本學科排名居前,或位於Ql和Q2區。B類獎的申報條件也爲:己進入SCI國際著名檢索系統,在SCI檢索系統的期刊中,己進入Q2.Q3、Q4區,或己進入EI或MedLine等國際知名檢索系統,或在我國重點學科和優勢學科領域具有代表性的英文科技期刊(包括具有綜合性、戰略性和前瞻性的工程科技類英文期刊)。而C類獎的申請條件儘管未要求進入以上數據庫,但項目結題標準爲:進入SCI數據庫爲佳。這是期刊評價標準中,SCI標準的典型體現。

此外,但SCI標準在我國的科研評價中得到多數科研機構及科研人員的認同,無論是職稱晉升、成果獎勵、基金申請、學位授予點申請、大學或科研機構排名等,無處不見SCI及影響因子的身影,被稱爲中國的“SCI現象”。

不可否認,目前國內的各級、各類獎勵中,部分獎項缺乏公正性、公平性和公開性,暗箱操作現象時有發生,有些甚至缺乏基本學術道德,給科研人員造成不良的印象。相對而言,國際SCI刊物尚具有一定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可信度,爲業內提供了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遺憾的是,我們還沒有形成一套完善有效、可操作性強的方法來對科學研究成果和科技期刊的質量進行全而、合理評價,因此要完全忽視SCI或SCIE、EI等也不現實,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學術不端。相比其他方法,SCI評價方法公正性略好些,儘管這對提升國家科技實力沒太大幫助,但起碼讓人有個“定心丸”。在SCI中,刊載論文總數、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數和被引半衰期等評價指標逐漸成爲衡量期刊質量和國際學術地位的重要依據,其合理性值得我們借鑑。

其次,在加快科研成果的推廣,參與國際科研成果競爭方而,SCI期刊上發表論文,是中國科技人員參與國際學術交流的一種支援和鼓勵。首先,是作者自己對研究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和提升;其次,是爲了在良好的學術交流平臺上展示成果,活躍大家學術交流和討論氛圍;再者,可提升中國科技實力的顯示度,這種顯示度體現在國家科研機構的學術聲譽、科研實力及國際地位上;最後,科技論文發表有利於科研成果的快速推廣,更有利於國際科研成果的分享與交流。同樣,SCI指標也可展示我國科技期刊的綜合實力,因而透過SCI數據庫體系對中國科技成果和科技期刊進行評價具有一定積極的意義,有其合理性。

二、SCI標準對於中國科技評價的弊端

SCI數據庫是由Eugene Garfield博士於1955年提出用於衡量期刊學術影響力的工具。20世紀80年代,南京大學最早將SCI引入我國科研評價體系。當時主要基於兩個原因,一是當時處於轉型期,國內學術界存在各種不正之風,缺少一個客觀的評價標準;二是某些專業國內專家很少,國際上通行的同行評議不現實。此後,國內大多數科研院所參照並採用這一指標,直至今日。SCI現在被作爲評價學術期刊國際化的重要指標以及國內重要科研項目結題的主要評價標準。然而,這一指標在期刊評價體系中是否科學、合理卻缺乏依據。主要弊端如下:

(1)截止於2015年,SCI數據庫共收錄期刊超過9300種,但是,絕大部分期刊來自英美等國家。比如近來年,每年收錄的來自美國、英國、德國和荷蘭的期刊接近200種。而中國這樣的新興科研大國,由於語種限制,每年僅收錄來白中國的期刊3種左右,比如2006、2007、2008年,僅2009年達列了40種,從2010年開始,又回落到了3種左右。中國大量的優秀期刊和優秀科研成果由於語種限制,不能從SCI數據庫中檢索到,因此,以SCI標準來評價中國的科研成果,喪失了基本的公允性。

(2)歐美等發達國家擁有較多的知名期刊,但不等於都是“一流”期刊。比如在岩土工程、能源等領域,某些國際知名期刊也有“魚目混珠”的現象,反而國內部分一流期刊(精品期刊)刊發了較多高質量論文,所以神化SCI是不妥的。目前中國科研評價體系中對論文數量的片而追求,尤其是SCI論文數,而忽視論文質量,形成大量的論文泡沫。在這種考覈機制下,一些學者基於社會的需求或個人目標,千方百計追求論文數量,而鮮有人下功夫去開拓原創性的工作,甚至所刊發論文的期刊連外國人都稱之爲“垃圾”期刊。

(3)在過分強調“SCI引證指標”和重獎“SCI論文”的氛圍下,導致國內大量的高水平論文嚴重外流,國內科技期刊市場變成“二流”市場,甚至是“非主流”市場。部分科技期刊人爲提高期刊的評價指標(如制定引用策略等手段),造成期刊辦刊質量得到“明顯提升”的假象,這也是科技期刊功能已經被異化爲學術評價的主要手段。因此,充分發揮優勢學科,探求建立中國自己的學術評價標準,應當成爲當前學界仁人思考的一件大事!

三、建立符合中國需求的學術評價標準

在我國的'文化產業中,電影、電視、報紙、圖書音像、文化演出等產業均得到相關政策的呵護,以確保民族文化發展壯大而不被弱化,但科技期刊發展卻處在一種缺少關注的境地。因而與之密切相關的科研成果評價標準也缺乏客觀的符合中國需求的標準。

對此,林松清、遊蘇寧等人在充分分析當前評價體系的弊端後,提出了多種解決當前問題的建議,包括:中止將SCI和EI等論文收錄情況與經濟利益掛鉤,淡化發表文章的“功利化”目的;繼續推行和完善當前國內實施且卓有成效的精品科技期刊項目,並依據不同行業將精品科技期刊與SCI期刊評價標準接軌;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品牌策略;加快和重視英文科技期刊的發展,提升論文學術質量;有步驟地實施期刊推廣,與SCI等國際知名收錄機構宣傳和報道中國科技期刊的發展。

不僅如此,筆者還認爲,探索建立符合中國需求的權威數據庫勢在必行。當前,中國已經建立了多個廣受認可的數據庫,如中國科學院的CSCD數據庫,知網和萬方等數據庫,而且CSCD數據庫設立了嚴格的准入條件。在今後評價科研成果時,建議首先依據CSCD,其次以SCI爲輔,評價論文的被引情況和影響因子,同時依據其提供的論文產出力、影響力的排序列表,對科研工作者個人和機構進行評估。同時,也可以利用此數據庫對我國科研產出的宏觀、中觀和微觀二個層而進行分析,從而制定定標比超的目標,更好地促進學術的發展。

TAGS:學術 淺談 S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