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人的全面發展視域下的高校職業文化教育建設論文

學問君 人氣:3.14W

從當下教育的最終宗旨來看,人的可持續和全面發展是高等教育的目標。高等教育的教學目標不應僅限於知識的傳達、技藝的訓練,還應該圍繞人的能力與素質、人的社會關係的發展和人的個性發展,對教育對象進行職業文化的培養和建設。職業文化的構建是高校內涵式發展的需求所在,它不僅實現了高校從規模到質量的發展,而且從根本上促進大學生的可持續和全面發展,滿足社會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人的全面發展必然要透過職業發展來體現和實現,現代職業文化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承擔着重要的責任。高等教育要透過職業文化建設,來引導學生建立與職業活動相關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爲規範,塑造其職業使命感、榮譽感和健康和諧的職業心理,爲教學對象更好地走向職場和社會進行心理培育和觀念建構。

淺談人的全面發展視域下的高校職業文化教育建設論文

一、認識誤區,構建職業文化教育的結構體系

隨着高校人才培養的快速發展和經濟發展的下行壓力增加,人才市場成爲高校教育內容和方式的重要考量起點,職業規劃和職業文化教育也就成爲當前高校教育體系中重要的新生事物。但由於當前還存在功利化的教育課程體系,這也鮮明地反映在高校職業文化教育上。

王文兵認爲:“新的現代職業規範與意義體系還沒有在理念層面和現實層面完全確立起來。”當前的高校職業文化教育存在一種以現實功用爲中心、以外在形式爲主導的職業文化教育模式。這種教育模式在最初設計過程中就夾雜着以職場就業爲具體方向的功利思維,其職業文化教育設定爲引導學生如何迎合市場需求,進行具體而庸俗性的職業策略訓練。同時,當下的職業文化教育缺乏對職業文化內涵的全面認識,無法真正沉潛於職業文化的精神內部,僅將此定位於一般職業禮儀、職業用語、職業行爲等程式化形式的認識和培養,從而塑造出外在化、浮泛性的認識觀念,並不能真正引導學生對職業文化產生心靈認同和自主歸依,從而導致學生產生狹隘偏執、缺乏理想內涵的職業文化觀念,甚至會促成一種質疑、逆反和冷淡的心理情緒。

(一)認識既有的教育誤區,建構職業文化的完整結構

職業文化的完整結構首先表現在職業文化層面的完整性。職業行爲不僅受個人利益、家庭發展的影響,同樣也因職業與社會環境、國家命運的密切關係受到社會精神和國家文化的督促。因此,一個完整的職業文化結構必須具備個體層面、社會層面和國家層面的結構。從個體層面而言,職業文化教育應引導學生認識到職業具有個體色彩,認可個體在職業行爲中所表現出的個人物質利益和精神意識的追求與實現,這是個體自我實現的職業表現。從社會層面而言,所有的職業個體都具有社會性,社會環境和社會精神成爲職業行爲的重要精神來源和思想起點,職業文化教育應引導學生意識到個體職業活動必須爲社會羣體文化所監督和推動,從而承擔其作爲社會成員應該面對的社會義務和規則。從國家層面而言,國家命運和社會命運、個體命運並非處於孤立狀態,而是具有雙向互動的關係,個體的職業狀態與國家進程應存在一種同向合力的發展態勢,職業文化教育也必須引導學生認識到國家是個體價值實現最爲重要的平臺,天下觀念、家國意識是個體職業文化觀念最爲關鍵的宏觀情懷。當然,職業文化結構的.三層面具體生成和組合離不開具體職業的介入,個體的職業行爲其走向是要受所在企業、事業或個體單位的利益、規則和理念影響,特定的職業場所爲職業文化觀念提供了具體的實踐空間。因此,職業文化教育應該引導學生認識到企業(事業)文化的綜合價值,並且意識到個體職業觀念與企業(事業)文化觀念之間存在一種損益、對話和合作的關係。

(二)突破原有單一的職業文化結構,構建多層次的模組教育體系

同時,職業文化教育內容不應只是圍繞職業禮儀、職業行爲等單一內容對學生進行培養,而應該建立多層次的模組教育體系。從完整的職業文化體系來看,職業文化教育應該包括職業觀念模組、職業思維模組和職業規範模組三個系列。其中,職業規範模組是現有職業文化教育的側重點,它更多引導學生認識職業場所中所應遵守的言語、交際等禮儀性規範。這是一種知識性的教育內容,它只是職業文化教育的基礎性方向。職業觀念模組引導學生認識職業在銜接個體、社會、國家三個層面時所呈現出的職業道德、職業義務和職業權力等。它是整個職業文化教育的核心,其教育最終目的是爲學生建構一個健康、平衡、和諧的職業心理和職業觀念。而職業思維模組教育是圍繞學生的職業思維進行的培養。職業思維作爲特定環境中的思維方式,其特徵發展與特定職業具有密切關係,不同的職業環境、職業規範導致個體職業思維的差異性。透過職業思維模組的教育,學生能更爲快捷地尋找到適應於所從事職業的思維方式,從而更合理地從事相關職業行爲。

總之,透過多層面的職業文化結構和多層次的模組教育體系的構建,職業文化教育的內涵和方向才更爲完整,賦予學生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才更爲精確。

二、依據差異,建設職業文化教育的多元方向

教育的本質是人的塑造。高等教育所承擔的教育責任因教育對象的複雜性而呈現出多元化特徵。學生自身的家庭環境、地域文化、知識基礎等相關背景都會影響高等教育在個體教育過程中的實施方向。職業文化教育也要依據個體或羣體教育對象的差異呈現出教育內容、教育形式、教育過程上的區分度,從而實現服務人、塑造人的教育功能。

(一)依據專業差異,建立具有專業導向的教育方案

專業是當前高等教育體系和人才培養機制的重要建制。當前,高等教育的專業設定和發展與社會市場需求有着密切關聯,人才培養具有一定的市場定向式培養的教育趨勢。因此,依據專業差異調整職業文化教育就成爲當前高校職業文化建設的重要路徑。學生不同的專業方向,必然在其專業教育過程中會凝聚成相應的知識結構、思維模式和心態圖譜,所以,職業文化教育就須根據這些存在的差異進行教育程序的改變、教育內容的調整,從而適應不同專業發展的需求。如工科專業學生,其專業教育必然會塑造其科技工具理性,也必然會推動相關學生的生活空間和心靈世界的客觀化生存,甚至機器化生存。這種教育效果固然塑造工科專業學生的理性實踐能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壓縮其人文素養的上升空間,從而造成其未來生存的某些瑕疵。因此,在職業文化教育過程中,有必要對這些學生進行人文化職業行爲的引導,促使其將工具合理性與人文合理性進行融匯,從而爲其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更爲健康、優化的生存智慧。又如,中文類專業學生,其專業教育多圍繞語言、文學、文化等板塊進行教學。較之工科專業學生而言,其感性思維被強化,理性思維自然欠缺,實際操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弱化。同時,其面對社會、制度等外在力量時更容易生成異己化的認識,從而使心靈蒙上虛無之思。因此,職業文化教育需要針對這些潛在的職業行爲缺陷進行預先干預,從而使專業學生能建立完善的職業文化觀念。

(二)依據性別差異,建立具有性別導向的教育方案

性別差異是人格、社會、跨文化心理學家關注的問題和解釋個體差異的潛在變量。錢銘怡等學者認爲,男性和女性不僅在感知覺和運動能力、認知方式、言語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等智能方面存在性別差異,在情緒表現、交際方式、道德發展等人格與行爲方面也有性別差異。社會控制(social control)理論也認爲,基於性別差異,男性和女性在外部因素影響下,透過內化不同的價值觀,以及可能受現存的社會歧視因素的驅使,在教育、職業等選擇中做出不同的決定。因此,高等教育不僅存在性別教育平等的問題,還存在性別教育差異的問題。從當前的高等教育專業體系和課程體系來看,性別差異尚未成爲高校教育的重要參考依據,同一專業的課程設定和教育目標缺乏性別差異的考慮。但從職業文化教育角度來看,高等教育有必要依據學生在智能、人格、行爲等方面的差異進行具有針對性和區分度的教育。如管理能力和領導氣質的培養,職業文化教育應側重引導男性學生注重以自我性爲中心的職業魄力、以利他性爲中心的職業視野培養,而對女性學生更應該側重其理性判斷、關係導向、溝通能力的職業能力培養。

(三)依據個體差異,建立私人定製式的教育方案

隨着高校教育小班化觀念、服務型教育理念的提倡,職業文化教育目前已經基本具備依據個體差異來推動私人定製式的學生培養的條件。高校可以透過設定學業導師、職業規劃指導師等專職教師,建立職業諮詢室、職業文化實踐小組等形式針對學生諸如學業需求、就業方向、人生規劃等個體需求,進行更爲精確、有效、個性化的引導,從而透過教師專門的定向的服務、指導等方式促成學生職業文化觀念的建立和完善。

三、融入實踐,實現職業文化教育與社會職業組織的有效嫁接

學以致用是教育的基本宗旨。傳統儒家教育提倡“學、思、習”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學”是教育接受者接收相關教育資訊和資源的過程;“思”是教育接受者對相關資訊知識進行主體化,透過和自身既有的知識背景和文化結構進行修補結合,從而逐漸將碎片式的知識進行系統化,建立自我的知識體系;“習”則是將所建立的知識體系或知識觀念進行實踐活動,從而進一步正其是非,將外在知識與自身心靈進行契合,從而完成知識資訊的個體化。因此,實踐是所有教育形式和內容的重要方向。作爲高等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職業文化教育也應該和實踐密切聯繫,從而推動學生職業文化的深入延伸和優化。

(一)更新教師觀念,促進教師能力的積極發展

傳統的高校教師,其教學行爲大多被“傳道、授業、解惑”等傳統教育思想影響,其與學生的交流和對話也多停留於知識性教學和情感性教學的理論層面,尚未將實踐教學貫徹到教學的諸多領域。這一點在傳統學科和人文學科表現非常明顯。因此,要推動職業文化融入實踐,就要求教師能夠根據現有教育趨勢和新型模式進行觀念更新,使其充分意識到實踐化教學對於學生職業觀念的形成和成熟的重要意義,並積極在理論教學層面上進行合理引導和教育規劃,從而使學生在專業學習、通識教育等多元教學環境中強化其職業文化實踐觀念。另一方面,教師能力的積極發展也是推動職業文化的實踐化的重要基礎。在當前的高等教育中,多數高校教師,其教師能力主要體現於科學研究和課堂教學。這種傳統的教師能力並不能完全滿足當前學生的接受需求和專業預期。這就需要高校教師能力在現有基礎上增強實踐教學的技能,從而全方位引導學生認識和建立實踐理念。

(二)建立多元層次的職業文化模擬實踐體系

在學生真正進入社會職場之前,如何進行預備性的職業文化實踐教育是高校職業文化建設的重要課題。只有透過完善的職業文化預備性或模擬化的實踐演練,學生才能更爲順暢協調地面對社會職場,從而實現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的平穩過渡。在現有的高等教育體系中,已經存在較爲完整的專業實踐模組,如工科專業的金工實習、師範專業的模擬實習、法學專業的模擬法庭、藝術專業的社會寫生等。但這些專業實踐大多以專業技能的培養和演練作爲實踐目的,並沒有增設職業文化觀念這一實踐方向。如師範專業的模擬實習,其主要以教師基本技能和專業素質爲實踐目標,在其模擬實習過程中較少涉及學生與職業、學生與社會之間交際觀念、職業倫理等問題。因此,在現有的專業實踐模組中,未來重要的方向就是要融入職業文化模擬實踐體系,在基本技能和專業素質的培養過程中,承擔學生職業文化觀念的引導。另外,從學工系統來看,學生工作者也需要圍繞學校社團、校園文化等領域,爲學生的職業文化預演建立更廣闊的平臺,透過開展多元化的第二課堂活動,如職場模擬、人際關係模擬等實踐活動,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職業文化認知,並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實際問題。

(三)依託社會具體行業,建立學校與企業對接的融匯點

“大學是推動學生社會化,並直接將他們引向社會,透過職業這個橋樑完成學生生命個體作爲人的存在。”在當前形勢下,高校的人才培養勢必要與社會市場、企業單位的現實需求和未來導向緊密聯繫在一起,具體的企業或行業崗位也就成爲高校職業文化建設過程中必須對接和融匯的對象。作爲一個完整而成熟的企業,它往往具有明確的經營哲學、員工具有共同的價值觀念、有共同遵守的行爲規範和各種用來強化文化觀念的禮儀與習俗。學校可以透過設立實踐導師的教學職位來邀請企業管理者和學生面對面、零距離接觸,透過現身說法的方式引導學生認識社會職場中的職業文化,也可以透過與具體企業合作辦學的方式,讓學生有相對獨立的時間中進入企業實習,一方面延伸其實踐實習內容,另一方面也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參與職業文化的建設。學生透過深入企業,參與企業的發展,從而瞭解企業經營活動中的營銷思維和企業文化,認識企業管理活動中的規章法理和分配準則,並在團隊凝聚的文化場中,感受職業行爲的自律和他律的輿論氛圍,感知企業組織的凝聚力和歸屬感,從而建構自身完整而現實的職業文化觀念。

綜上所述,高校作爲培養未來職業人的教育組織,承擔着引領社會文化發展趨勢和培養高素質職業人才的重任。大學生作爲未來職業人的主力軍,其職業文化素質不僅關乎大學生個體生命的發展質量,也關乎社會、國家的發展質量。高等教育有必要從建構職業文化教育的結構體系、建設職業文化教育的多元方向、加強職業文化教育和社會職業組織的嫁接等路徑,進行更新其職業文化教育模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