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論音樂活動中幼兒積極性的調動

學問君 人氣:1.64W

著名文學家雨果曾說過這麼一句話:“開啓人類智慧寶庫有三把鑰匙,一把是數字,一把是文學,一把是音符。”我們的生活中離不開美妙的音樂,學習中更離不開音樂活動,愛音樂是每個孩子的天性,我也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音樂教育在幼兒教育中,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音樂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它可以陶冶幼兒的性格和情感,初步萌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能力。

論音樂活動中幼兒積極性的調動

但我們很多老師,在音樂活動中還常常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是課堂上教師教一句、幼兒模仿着學一句,老師常常忽視幼兒的主動性,低估幼兒的能力,只注重技巧的訓練,幼兒的學習被控制在"你說我聽,你示範、我模仿"的被動接受過程,沒有給幼兒充分的自由活動空間。雖說現在這種傳統的模式漸漸式微,但是我們還是能在不少音樂活動中見到這種模式的身影。現在,新形式新課改背景下的幼兒音樂教育,已有了很大進步,但是,最近在音樂教學活動實踐中,我仍覺得,孩子在音樂活動中並未體現真正的主體性,很大程度上只是被動的參與者,積極性得不到調動,根本談不上享受音樂。就以我自己最近在一次開放日活動中的音樂教學,重複的念歌詞、唱歌佔多數,雖然幼兒歌曲學得很不錯,還自己創編了舞蹈動作,看似效果很不錯,但是我仍覺得過程中好像缺少了點什麼,孩子們並不是很享受學習這首歌的過程。

我感覺,我們的教學過程存在很多誤區,這些誤區導致孩子在原本很喜歡的音樂活動中越來越消極懈怠,越來越沒有興趣。傳統的教學模式已是日暮西山,卻也仍一息尚存,但很多新的教學模式方法卻也沒有得到合理的運用,很多老師對新模式、新方法的應用亦有偏頗之處。

首先,滿堂問答並不等於主動參與。很多老師也包括我自己,沒有把握住自主學習、主動參與的實質。不少老師在課堂上採用簡單傳統的問答式,一問一答,老師問,幼兒答,課堂氣氛非常熱鬧,表面上看似師生互動,其實質上是老師用提問的方式“灌”,幼兒很少提出自己的見解,相當於被動接受知識。久而久之,很多幼兒對這種提問也覺得了無興趣。一問一答是傳統教學模式最常用的,我認爲應當研究怎樣有效的提問,而不是有營養沒營養一股腦兒全問。

其次,小組討論不等於合作學習。有些音樂活動,老師會採用分組的方式讓幼兒討論、合作,過一會兒用一次,討論時幼兒各說各的,並不能很好地體現小組討論的優勢,有的幼兒不善於獨立思考,不善於互相配合,討論後,老師依次讓幼兒發言,發言完畢,活動便宣告結束,從表面上來看,課堂氣氛比較活躍,但從實際的教學效果看,許多內容選擇得不夠恰當,討論時間的分配也不夠合理,多數問題討論得不深不透,純粹只是浪費時間。我認爲在幼兒園這個年齡段,個體差異這麼大的情況下,音樂活動中分組討論並不適用。

再次,提倡教學民主並非等於不要教學秩序

很多的活動甚至於有的公開活動幼兒的活動常規都不好,老師在講述,下面鬧哄哄,有開小差的,有講悄悄話,誠然並不是安靜的課堂就一定是好課,我認爲比安靜更重要的是活躍的思維、智慧的啓迪,只要在思考體驗,必然會伴有豐富的情感、情緒的變化和豐富的語言動作,主動提問、質疑,並不是“不尊重老師”,過分強調常規,會扼殺幼兒生動的個性和活潑的天性,必然會束縛幼兒的思維空間、創造力想象力。但是,任由他們“七嘴吧舌”不是個性發展,不是疼愛,而是溺愛,一個秩序混亂的課堂很難保證教學目標的達成。

最後,提倡正面引導並不等於表揚越多越好。有的活動上,老師的表揚聲不絕於耳,有的一個活動短短三十分鐘表揚甚至達到了三十多次。這一點我自己是深有體會的,很多時候我也忍不住就表揚他們,有時候看他們好像沒什麼興趣了,精神渙散了,就用獎勵、表揚的方式引起注意。現在提倡鼓勵幼兒,一概“好”或者“棒“來籠統評價,我們班常用的是“棒棒棒,我最棒”。以前總以爲老師鼓勵的力度越大,幼兒的積極性就會越高。但現在在對現實情況的仔細觀察之下,我發現事實並非如此。我想,鼓勵須建立在客觀的評價上,老師不妨“多追問”,表揚也要適當,也要具體,不要籠統。要讓”胡蘿蔔”成爲有用、有營養的”胡蘿蔔”,而不是有毒的、起反作用的”胡蘿蔔”。

那麼到底怎樣纔是一節能調動孩子積極性的的音樂活動呢?

一、適當放手給幼兒自己來做

提供給幼兒自我表現的機會。如這次我自己家長開放日的公開課,我發現了一件有趣的事,我還在“孜孜不倦”地讓他們學念歌詞,學唱歌,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孩子們已經自己學會加入新的內容了,他們一邊唱一邊自己根據歌詞創編動作,小手小腳扭起來,雖然很多動作看似並不如老師創編得那麼優美,但那一次,在我看來,他們的動作美極了,這個環節是我靈機一動想出來的,反而是最滿意的一環。透過這件事,我深刻覺得,不要小看孩子,也不要嫌棄他們動作不完善,讓他們自己根據歌詞創編舞蹈動作、律動動作,既可以激發孩子的創造力想象力,也可以充分調動孩子積極性,不只是被動接受老師事先編好的.動作。教師適當“懶惰”一下,幼兒反而會“積極勤快”起來。所以,偶爾“偷懶”未必是壞事。

二、積極創設與音樂作品相適宜的情境

我們可以從環境創設方面,也可以從語言、故事情境方面來烘托出一個故事化或生活化或童話化的情境。很多老師平常的教學活動中沒有精心準備教具,沒有創設相宜的情境,單純“就歌教歌”,缺乏趣味化的教學手段和教具,只有一遍又一遍的重複念、唱,很多孩子失去興趣,注意力分散,影響教學活動秩序,然後教師批評,如此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教師不如從自身做起,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改善課堂氣氛,從“我”做起。

三、努力挖掘音樂作品中的情感因素

音樂作品在內容上最重要的特點是表達人們內在的情感體驗, 抒發、激勵人的感情, 只有教師抓住了音樂作品的特點, 才能啓發、引導幼兒去感受體會音樂的美, 準確地理解音樂作品內容,體驗音樂作品中的情感。如聽《二泉映月》,不要一開始就灌輸給孩子這是什麼這表達了什麼感情,讓孩子聽了之後說說自己感受。在很多孩子表達出了“傷心”“難過”“哭泣”的意思之後,我自己創編了小故事,告訴他們,在很久以前,有一個跟他們差不多大的孩子,沒有了爸爸媽媽,沒有親人,流浪在街頭,挨凍、捱餓,還被壞人欺負。孩子們聽了都安靜下來,很多孩子甚至眼含淚意,我從他們的表情中看出,他們透過這個通俗易懂、貼近他們生活的故事裏,感受到了那種悽苦、悲慘的情感。

別看小小的一個如何調動音樂活動中的積極性的話題,其實蘊含着我們教學中永恆的主題:是否以幼兒爲本。教師有沒有真正將幼兒作爲活動的主體,有沒有扮演好引導者、支援者的角色,這都將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們的教學理念、教學措施。牽一髮而動全身,窺一葉可知世界,上好一節音樂活動,從一個小小的表情做起,從小小的一個放手的行爲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