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小學老師語文教學論文

學問君 人氣:1.55W

導語:合作學習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特點,是提高課堂主體參與效率,拓寬學生情感交流渠道的重要方法。以下小編爲大家介紹小學老師語文教學論文文章,僅供參考!

小學老師語文教學論文

小學老師語文教學論文1

習作講評是師生之間交流思想,及時反饋習作的指導結果與提高批改效果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是在學生完成習作並經過教師批改後進行的,是對學生一次作文訓練的二次指導。那麼如何優化習作講評流程,更有效地發揮它的作用呢?

一、讓學生根據教師的批註知道改在哪裏

隨着作文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當前大部分老師已充分認識到“教師命題學生寫,學生習作教師改,學生習作重改不重評”所存在的弊端,在評改學生習作時,能把學生放在主動地位上,做到多批少改,批有啓發,改有示範,更多地留給學生自主時空。這樣在講評課上,學生的自主評改就有了發揮的餘地。課上,首先應引導學生讀懂老師的批註,包括眉批、總批、修改符號。從眉批中瞭解老師所指出的字、詞、句、段等方面的優缺點,從總批中領悟老師對習作是否符合本單元習作要求的評判,從老師的修改符號中學習怎樣規範地修改習作。

二、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聽取別人的意見

合作學習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特點,是提高課堂主體參與效率,拓寬學生情感交流渠道的重要方法。在作文講評課上,採取小組合作評改,可以克服教師講評帶來的“一鍋炒”、“一刀切”、“一言堂”的弊端。

1.互讀互評,聽取合作伙伴的意見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由於受年齡、思維水平的限制,在認識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侷限性,他們對自己的行爲包括自己的文章,自我評價的能力較差,但對別人的行爲包括別人的文章,卻比較容易發現毛病。根據這一特點,講評中,可組織學生在學習小組中相互傳閱習作,互讀互評。在小組合作中,可組織寫同一題材或相近題材的同學根據他人習作,講講各自不同的經歷、感受。如“記一項活動”的習作,有不少同學寫到夏季游泳活動,評講時,要讓這些同學針對別人的習作,講講各自不同的經歷,讓學生在羣體互補中把活動說具體,又能交流在不同水域中(大海、小河、游泳池等)的感受。

2.教師巡視,即時進行指導

美國專門從事中小學寫作教學的格雷夫斯教授認爲:“師生之間的正常磋商纔是真正的寫作教學的基礎。”爲此,在學生小組合作評議中,教師要以與學生平等的身份出現在課堂上,參與各小組的討論,對各組中爭論較多的話題要認真傾聽,同時要因文因人而異地適時點撥,滿足學生的即時求援需要。教師的參與,不要厚此薄彼,對各小組要一視同仁,使教師真正成爲各小組的一員。

三、讓學生在班級交流中汲取成功的例子

在學生小組合作講評的基礎上,教師應聯繫班級學生和習作實際,把各小組推薦的習作和同學的意見放在班級中進行交流,讓學生汲取別人的成功經驗。

1.交流讓學生悟到怎樣寫好本次習作的例子

小學生由於受各自的認識水平和表達能力限制,在每次習作訓練中所暴露出來的、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多方面的,但這些問題不可能在每次講評時都涉及到,也不可能透過一兩次講評就都能得到解決。因此,在講評時,可緊扣每次習作訓練的基本要求,針對學生習作中存在的共性問題,選擇成功的例子在班級中交流。如在第七冊第四單元“講述一張家庭照的故事或發生在家庭成員中的一件事”這一次習作,透過批改,瞭解到由於是回憶往事,有不少學生習作存在着內容簡單、描寫失真的毛病。因此在講評時,針對這一毛病選擇一篇較切合習作提示要求的優秀習作,讓學生對照“家庭照”進行閱讀,引導學生針對習作中寫到的主要事情,各抒己見,讓學生從交流的例子中汲取別人的成功經驗,找到學習的榜樣

2.交流讓學生悟到怎樣進行二次習作的例子

習作交流在顧及全體學生的同時,還應有所側重地偏向對中下生的指導。教學中,可選擇一些帶有特殊意義的例子(如學生選材比較新穎、符合本地實際,但例子中缺漏卻較多等)在班上進行交流。這種習作交流,可採用對比的方法進行講評,即透過同一學生修改前後的兩篇習作進行對比,側重讓學生欣賞經習作者及小組集體評改後的習作,讓學生感受到“好文章是改出來的”。

心理學認爲,小學生對獲得成功並能帶來愉快的事物感興趣,並在內心起激勵作用,於是對這事情就會更加關心,想再做一次。因此,在學生透過小組合作、班級交流獲得一次感性經驗的基礎上,教師應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放手讓學生參照老師和同學們的修改意見,結合自己原有的體會進行二次習作,這樣才能紮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

小學老師語文教學論文2

特級教師於永正老師的“發展情節法”(透過引導學生充分發揮合理性想象,經過擴散性思維對課文的有關情節加以適當發展)緊密聯繫形象和課文內容,集說寫訓練、發展想象和思維能力、進行思想教育於一體,是一種科學的教學方法。“發展情節法”既充滿情趣又符合兒童年齡特徵,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具有廣闊的天地,運用得當,將發揮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透過發展情節,主動揭示寓意

對學生來說,課本上的一些寓言故事雖然情節吸引人,但如果要想真正理解其中蘊含的深刻寓意卻比較難。教師可以適當引導學生對寓言的故事情節加以合理的想象,引導學生透過發展情節達到主動揭示出寓言所蘊含的深刻寓意的目的,從而指導學生的生活、社會、學習等實踐活動。如《狗熊給象做褲子》(基礎訓練閱讀部分)的結尾是:“狗熊捧着做好的褲子,十分得意地向大象家裏走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狗熊到大象家後所發生的事情:“大象一見狗熊送來新做的褲子會怎樣”“大象一定很高興,急忙把新褲子穿上身嗎”“不能。”“爲什麼呢狗熊不是穿上新褲子很合身嗎”“從大象和狗熊的身材大小上想一想看!”學生細細一想: “噢,問題出在大象的身體比狗熊要大得多上面。”“大象那麼大,狗熊和大象比小得多了,難怪狗熊穿着正合身的新褲子大象會穿不上身。”再透過適當的`點撥,學生便能主動揭示出文章蘊含的寓意:“做事應該面對實際,不能憑自己的主觀想象。”

二、透過發展情節,體會思想感情

課本上有些文章的結尾看似言盡,但意未完,餘味很濃,很值得回味體會。教師透過引導學生按照文章的思路進行合理的想象,對文章的情節加以發展,將會使學生從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如《草原》一文的結尾寫道:“是呀!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文章雖然寫到此處爲止,但其中的意並未完。特別是結尾的兩句詩很值得揣摩體味。如果教師單純從字面上對詩句進行解釋,便不能使學生充分領略文章所營造的那種意境。教師可以放段優美動聽的蒙古族主人在夕陽西下的美好景色中、在蒙古包前,依依惜別的感人情景:汽車慢慢地往前開,漢族客人揮手致意不忍離去,蒙古族牧民牽着馬,淚眼朦朧頻揮手,不願離去,主人和客人之間好像有一根無形的線連接着。那是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厚的感情線。

三、透過發展情節,深化理解詩意

古詩教學的目標是陶冶學生的性情,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教師應透過引導學生觀察插圖、反覆誦讀詩句,啓發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營造良好的情境氛圍,這既可深化學生理解詩意,又可引導學生自然地體會詩所蘊含的意境。如《宿新市徐公店》結尾兩句:“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讀到這兩句,城裏的學生缺少生活體驗便會產生疑問:“爲什麼黃蝶飛入菜花叢中後就難以找到它呢”教師可以透過試驗來讓學生體會理解,讓學生自己找尋其中的答案。如教師用黃色粉筆在黑板上隨意勾勒幾筆簡筆畫,學生就會明白,顏色相同,所以看不清楚,黃蝶飛入菜花叢後,因爲黃蝶和菜花都是黃顏色,因此使人難以發現。農村學生有條件,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去親身體驗一番,印象會更深。這樣的教學(試驗、點撥、講解、體會),學生既對詩意加深了理解,更學習到了詩人觀察細緻、有生活感等可貴的寫作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