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談機械設計教學的道與術理工論文

學問君 人氣:2.07W

1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談機械設計教學的道與術理工論文

1.1學生自身不明確學習之道

教學中,經常會有學生說我對這些課程根本不感興趣,但又苦惱於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是什麼。有些同學只是爲了獲得學分而學,有的則是因爲學校開了這門課而被動的學。不知道爲什麼而學?學什麼?是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而這個問題的核心就是學習之“道”,即明確的學習目標和清晰的職業規劃和人生規劃。“道”不清晰,學習的主動性和創新性就無從談起。作爲大學生只有自身明確了自己的學習方向,才能將專業學好,同時又能跳出專業的束縛。而作爲教師,則應該藉助課程的教學更多的幫助學生去明確他們的學習之道,這比知識本身更爲重要。

1.2教師教學改革重術輕道

在機械設計教學中,近年來出現了不少新的教學方法。如工程實例教學、互動式教學等等。這些教學方法的改革雖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是普遍反映整個教改仍缺少突破性的進展。教學比較大的變化還是表現在術的層面。這些改革對推動整個教學改革有一定意義,但卻忽視了一個更爲根本性的改革:教學結構與教學思想的改革,即“道”的改革。這就好比原本要修一個池子來裝水,關於池子的形狀,花去不少心思,但卻忘了爲什麼修池子。在機械設計課程課堂教學中應注重“三基”:基本理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的講解,同時“三基”的界定應在於它的基礎性和發展性,應結合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創業意識、人生規劃能力等更爲重要的人生髮展基礎。讓學生從具體的學科中培養對機械相關專業領域的瞭解和熱愛。這就是機械設計課程教學的基本的“道”。道明確,再輔以有效的術,才能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而不能陷入爲術而術的怪圈。

1.3教師對教學主體缺乏定位

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高校的教育朝向大衆化、多樣化發展。學生的入學門檻相對降低。面對同樣是多樣化的學生,教師的教學就需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師在教學中首先應根據學生的總體條件來決定教學重點。對於研究型的教學,其標準是高深學問型人才;教學型教學,其標準是應用發展型人才。不同的學生要採用不同的教學思路,否則,千篇一律則必然達不到好的教學效果。

2教學中道與術結合的探索

2.1通識與專業知識有機結合

通識是指基礎性、綜合性、有效性、可遷移性都比較強的知識,包括比較廣泛的人文、自然科學、工具技能等方面的知識。學生應該具備對今後快速變化社會的適應能力。那麼怎樣爲學生打好終身發展的基礎呢?在機械設計課程的教學中,我們不僅僅注重“三基”的培養,同時在教學中有目的的將人文精神的培養滲透到所有課程和實踐環節的教學中去,以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旺盛的求知慾、積極的探索精神、堅持真理的態度。例如,機械設計課程緒論中我們會透過興趣引入,介紹與機械設計課程爲背景的相關科學人物和科學小故事。讓學生從小故事中懂得大道理,從而樹立正確的職業觀,並瞭解時代的價值觀。幫助學生明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向。

2.2知識體系優化

機械設計課程的特點之一是涉及了多門交叉學科,如機械製圖、材料學、製造工藝學等等。因此,教學過程中如何從“廣而博”的知識體系中選擇,重構“少而精”的教學內容優化則顯得十分重要。給學生整體性的知識,同時注重其他學科知識對本學科的影響及在本學科領域中的應用。讓學生了解本學科的前沿技術與發展動向,拓寬學生的視野。例如,在講解滾動軸承這一章時,我們會結合央視探索頻道播出的最新節目《超級工程》給同學介紹目前世界上精度最高的巨型高精密滾動軸承。實踐發現,同學們對軸承有了直觀、全面的認識。同時激發了學生對中國製造業的發展有了濃厚的興趣。

2.3建立多形式的實踐教學體系

機械設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都是從實踐中獲得的。同時實踐也是創新的基礎。教學中我們發現,僅僅依靠實踐教學環節來完成學生工程能力的培養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嘗試了合作學習的模式。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章節以小課題的形式由學生分組進行,並採用PPT形式向大家演示研究結果,並將研究結果編成冊,發給學生。透過合作學習,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基本能力,同時讓學生了解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在團隊合作中學會規劃、組織、協調能力;同時建立自信心。

3結語

透過將教學的道與術有效結合,在教學上取得了積極的教學效果。透過觀察學生的學習態度,70%的學生認爲對專業有興趣,82%的學生表示對思維的[文祕站-中國最強免費!]提升和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所幫助。當然在教學實行過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困難,如時間的有效把控等,這些都需要逐步解決。如何將教育之道與講授之術更好地結合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