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浙教版初中數學說課稿

學問君 人氣:2.93W

古代教育家孔子指出: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無棄人也!而目標教學分層遞進正是因材施教的最好體現。下面是浙教版初中數學說課稿,歡迎參考閱讀!

浙教版初中數學說課稿

初中數學分式說課稿(一)

各位評委:

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分式的乘除法(第1課時)》,所選用是人教版的教材。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爲什麼這樣教爲思路,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等五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 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材是八年級數學第十六章第二節第一課時的內容,是初中數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一方面,這是在學習了分式基本性質、分式的約分和因式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分式的乘除法;另一方面,又爲學習分式加減法和分式方程等知識奠定了基礎。因此,本節課在整個的初中數學的學習中起着承上啓下的過渡作用。

(二)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本節課內容特點,考慮到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以及對教材的地位與作用的分析,我制定瞭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理解並掌握分式的乘除法法則,能進行簡單的分式乘除法運算,能解決一些與分式乘除有關的實際問題。

2.技能目標:經歷從分數的乘除法運算到分式的乘除法運算的過程,培養學生類比的探究能力,加深對從特殊到一般數學的思想認識。

3.情感目標:教學中讓學生在主動探究,合作交流中滲透類比轉化的思想,使學生在學知識的同時感受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

(三)教學重難點

本着課程標準,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運用分式的乘除法法則進行運算。

教學難點:分子、分母爲多項式的分式乘除運算。

下面,爲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說學情

1.學生已經學習分式基本性質、分式的約分和因式分解,透過與分數的乘除法類比,促進知識的正遷移。

2.八年級的學生接受能力、思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有很大變化和提高,自學能力較強,透過類比學習加快知識的學習。

三、說教法學法

(一)說教法

教學方式的改變是新課標改革的目標,新課標要求把過去單純的老師講,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變爲師生互動式教學。師生互動式教學以教學大綱爲依據,滲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師主導、學生爲主體的原則,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本節課我採用啓發式、討論式以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爲主線,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活動,以師生互動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突破難點:分式的乘除法運算,在例題的引導分析時,教學中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本課教學難點:分子、分母爲多項式的分式乘除運算。讓學生在練習題中鞏固難點,從真正意義上完成對知識的自我建構。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直觀呈現教學素材,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二)說學法

從認知狀況來說,學生在此之前對分數乘除法運算比較熟悉,加上對本章第一節分式及其性質學習,抓住初中生具有豐富的想象能力和活躍的思維能力,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這些心理特徵,因此,我認爲本節課適合採用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數學學習方式。一方面運用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引入,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由於分式的乘除法法則與分數的乘除法法則類似,以類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乘除法則,易於學生理解、接受,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加深理解分式的乘除運算,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但讓學生"學會"還要讓學生"會學"

四、說教學過程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間互動的過程,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爲有序、有效地進行教學,接下來,我再具體談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安排:

(一)提出問題,引入課題

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樣,好的引入能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慾。因此我用實際出發提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問題1求容積的高是 ,(引出分式乘法的學習需要)。

問題2求大拖拉機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機的工作效率的倍,(引出分式除法的學習需要)。

從實際出發,引出分式的乘除的實在存在意義,讓學生感知學習分式的乘法和除法的實際需要,從而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慾。

(二)類比聯想,探究新知

從學生熟悉的分數的乘除法出發,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1) (2)

解後總結概括:

(1)式是什麼運算?依據是什麼?

(2)式又是什麼運算?依據是什麼?能說出具體內容嗎?(如果有困難教師應給於引導)

(學生應該能說出依據的是:分數的乘法和除法法則)教師加以肯定,並指出與分數的乘除法法則類似,引導學生類比分數的乘除法則,猜想出分式的乘除法則。

【分式的乘除法法則 】

乘法法則: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積作爲積的分子,分母的積作爲積的分母。

除法法則:分式除以分式, 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顛倒位置後,與被除式相乘。

用式子表示爲:

設計意圖:由於分式的乘除法法則與分數的乘除法法則類似,故以類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乘除法則,易於學生理解、接受,體現了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新理念。

(三)例題分析,應用新知

師生活動:教師參與並指導,學生獨立思考,並嘗試完成例題。

P11的例1,在例題分析過程中,爲了突出重點,應多次回顧分式的乘除法法則,使學生耳熟能詳。P11例2是分子、分母爲多單項式的分式乘除法則的運用,爲了突破本節課的難點我採取板演的形式,和學生一起詳細分析,提醒學生關注易錯易漏的環節,學會解題的方法。

(四)練習鞏固,培養能力

P13練習第2題的(1)(3)(4)與第3題的(2)

師生活動:教師 出示問題,學生獨立思考解答,並讓學生板演或投影展示學生的解題過程。

透過這一環節,主要是爲了透過課堂跟蹤反饋,達到鞏固提高的目的,進一步熟練解題的思路,也遵循了鞏固與發展相結合的原則。讓學生板演,一是爲了暴露問題,二是爲了規範解題格式和結果。

(五)課堂小結,回扣目標

引導學生自主進行課堂小結:

1.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

2.在知識應用過程中需要注意什麼?

3.你有什麼收穫呢?

師生活動:學生反思,提出疑問,集體交流。

設計意圖:學習結果讓學生作爲反饋,讓他們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在交流中與全班同學分享,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記憶。

(六)佈置作業

教科書習題6.2 第1、2(必做) 練習冊P (選做),我設計了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是對本節課內容的一個反饋,選做題是對本節課知識的一個延伸。總的設計意圖是反饋教學,鞏固提高。

五、說板書設計

在本節課中我將採用提綱式的板書設計,因爲提綱式-條理清楚、從屬關係分明,給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於學生對教材內容和知識體系的理解和記憶。

初中數學分式說課稿(二)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這節課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初級中學教材北師大版七年級第二章第一節《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課時,勾股定理是幾何中幾個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邊的數量關係。它在數學的發展中起過重要的作用,在現時世界中也有着廣泛的作用。學生透過對勾股定理的學習,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對直角三角形有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掌握勾股定理,並能運用勾股定理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經歷探索及驗證勾股定理的過程,瞭解利用拼圖驗證勾股定理的方法,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意識、主動探究的習慣,感受數形結合和從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愛國熱情,讓學生體驗自己努力得到結論的成就感,體驗數學充滿探索和創造,體驗數學的美感,從而瞭解數學,喜歡數學。

(三)教學重點:

經歷探索及驗證勾股定理的過程,並能用它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用面積法(拼圖法)發現勾股定理。

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辦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透過學生動手實驗,讓學生在實驗中探索、在探索中領悟、在領悟中理解。

二、教法與學法分析:

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觀察、歸納、猜想和推理的能力。他們在小學已學習了一些幾何圖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包括割補、拼接),但運用面積法和割補思想來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還不夠。另外,學生普遍學習積極性較高,課堂活動參與較主動,但合作交流的能力還有待加強。

教法分析:結合七年級學生和本節教材的特點,在教學中採用"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拓展鞏固"的模式, 選擇引導探索法。把教學過程轉化爲學生親身觀察,大膽猜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歸納總結的過程。

學法分析: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學生採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研討式學習方式,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三、 教學過程設計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2.實驗操作,模型構建

3.迴歸生活,應用新知

4.知識拓展,鞏固深化

5.感悟收穫,佈置作業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圖片欣賞 勾股定理數形圖 1955年希臘發行 美麗的勾股樹 2002年國際數學 的一枚紀念郵票 大會會標 設計意圖:透過圖形欣賞,感受數學美,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價值。

(2) 某樓房三樓失火,消防隊員趕來救火,瞭解到每層樓高3米,消防隊員取來6.5米長的雲梯,如果梯子的底部離牆基的距離是2.5米,請問消防隊員能否進入三樓滅火?

設計意圖:以實際問題爲切入點引入新課,反映了數學來源於實際生活,產生於人的需要,也體現了知識的發生過程,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一個"數學化"的過程,從而引出下面的環節。

二、實驗操作模型構建

1.等腰直角三角形(數格子)

2.一般直角三角形(割補)

問題一:對於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方形Ⅰ、Ⅱ、Ⅲ的面積有何關係?

設計意圖:這樣做利於學生參與探索,利於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

問題二:對於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正方形Ⅰ、Ⅱ、Ⅲ的面積也有這個關係嗎?(割補法是本節的難點,組織學生合作交流)

設計意圖:不僅有利於突破難點,而且爲歸納結論打下基礎,讓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無形中得到提高。

透過以上實驗歸納總結勾股定理。

設計意圖:學生透過合作交流,歸納出勾股定理的雛形,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同時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體驗了從特殊—— 一般的認知規律。

三。迴歸生活應用新知

讓學生解決開頭情景中的問題,前呼後應,增強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增加學以致用的樂趣和信心。

四、知識拓展鞏固深化

基礎題,情境題,探索題。

設計意圖:給出一組題目,分三個梯度,由淺入深層層練習,照顧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知識的運用得到昇華。

基礎題: 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邊長爲3,斜邊爲5,另一直角邊長爲X,你可以根據條件提出多少個數學問題?你能解決所提出的問題嗎?

設計意圖:這道題立足於雙基。透過學生自己創設情境 ,鍛鍊了發散思維。

情境題:小明媽媽買了一部29英寸(74釐米)的電視機。小明量了電視機的屏幕後,發現屏幕只有58釐米長和46釐米寬,他覺得一定是售貨員搞錯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嗎?

設計意圖:增加學生的生活常識,也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並用於生活。

探索題: 做一個長,寬,高分別爲50釐米,40釐米,30釐米的木箱,一根長爲70釐米的木棒能否放入,爲什麼?試用今天學過的知識說明。

設計意圖:探索題的難度相對大了些,但教師利用教學模型和學生合作交流的方式,拓展學生的思維、發展空間想象能力。

五、感悟收穫

佈置作業:這節課你的收穫是什麼?

作業:

1、課本習題2.1

2、蒐集有關勾股定理證明的資料。

板書設計 探索勾股定理

如果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分別爲a,b,斜邊爲c,那麼

設計說明:

1.探索定理採用面積法,爲學生創設一個和諧、寬鬆的情境,讓學生體會數形結合及從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2.讓學生人人蔘與,注重對學生活動的評價,一是學生在活動中的投入程度;二是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思維水平、表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