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說課稿《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學問君 人氣:2.94W

以下是關於《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說課稿範文,僅供參考!

說課稿《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老師:大家好!(鞠躬)我是xx號考生!

總括語

爲了處理好教與學的關係,突出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在講授過程中我既要做到精講精練,又要放手引導學生參與嘗試和討論,展開思維活動。因此本節課力爭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由被動聽講式學習轉變爲積極主動的探索發現式學習,下面我主要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設計。

說教材

教材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紐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是魯迅的一篇雜文,選自《且介亭雜文》。作於九一八事變三週年之際,反駁了當時社會對抗日前途的悲觀論調以及指責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言論,鼓舞了民族自信心。閱讀本文,分析這篇雜文所選用的論據和所運用的論證方法、表達方式,掌握魯迅的駁論方法和諷刺藝術,學習駁論文的寫法。培養學生的自信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民主意識。

說學情

教學的基本前提是爲了學生而進行的教學,其根本目的在於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因此在備課時要充分考慮所面對的學生特點。對於初中的學生來說他們正處於青春的叛逆時期,渴望獨立,自我意識增強。該階段的學生思想開始發展成孰,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成長。這就造成他們在性格上既有活躍的一面,也有內斂的一面。因此,在教學中,我嘗試着用一套較寬鬆的教學教學方法,努力去激發學生的興趣,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懷,讓他們成爲課堂的主人,以飽滿的熱情全面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去。

說教學目標

新課標指出,教學目標應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方面,而這三維目標又應是緊密聯繫的一個有機整體,這告訴我們,在教學中應以知識與技能爲主線,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並把前面兩者充分體現在過程與方法中。因此,我將三維目標進行整合,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爲:

知識和能力:

文中選用論證方法的分析和語言訓練,認識魯迅雜文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透過閱讀課文,分析論據和所運用的論證方法,掌握魯迅的駁論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的自信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民主意識。

教學重難點

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學生很難建構知識點之間的聯繫,這也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點、難點。重點:認識魯迅雜文的特點;難點:直接反駁和間接反駁相結合的方法;

說教法

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於此,我將引導學生採用以下的教學法:閱讀法、談話法、小組談論法。

教學過程

我認爲,鑽研教材,研究教法學法是上好一門課的前提和基礎,而合理安排教學程序則是最關鍵的一環,爲了使學生學有所獲,我將從五方面展開我的教學過程。

環節一談話匯入,激發興趣

好的匯入未成曲調先有情,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學生了解這節課所要學習的課題和內容,還要形成閱讀期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探究的慾望。請列舉進入當今社會有哪些舉世矚目的成績?作爲中國人應感到幸福、驕傲和自豪;然而,我們的舊中國是怎樣的面貌呢?那時的中國人又是怎樣的精神狀態呢?當時,有一位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以自己的文筆一次次抨擊當時那種舊社會制度。今天,我們來學習魯迅先生一篇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板書課題)。

環節二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對於學生而言,語文教學應培養他們喜歡閱讀、敢於閱讀、樂於閱讀的習慣,整體感知的教學環節可以實現這一目的,所以我先讓學生瀏覽課文,掃除閱讀障礙:弄清字詞讀音、解釋下列詞語。之後朗讀課文,思考問題並在文中劃出標識性語句:本文作者批駁的錯誤論點是什麼?作者樹立的觀點是什麼?(明確:“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我們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

(1)讀課文前五個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樣從對對方論據不能推出論點來進行批駁的?(明確:對方錯誤論據:“從公開的文字上看起來:兩年以前,我們總自誇着“地大物博”,是事實;不久就不再自誇了,只希望着國聯,也是事實;現在是既不誇自己,也不信國聯,改爲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分析這些事實只能證明中國人失掉了他信力,發展着自欺力並不能證明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作者就是以此爲突破口,證明敵方的論據不能證明論點,批駁了敵方的觀點)

(2)再讀七至八段,那些文字證明自已觀點是正確的?(明確:作者透過大力歌頌歷史和現實中的“脊樑”,“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爲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爲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自信的中國人來證明自已的觀點)

(3)文章最後一段起什麼作用?“狀元宰相”和“地底下”分別指哪些人?(明確:前者指統治階級的御用文人,後者指變革社會的積極力量)

環節三深入研讀,重點品味

研讀是解決重難點的重要環節,我將以“讀”爲主線,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以培養學生的自讀、自悟能力。在交流評價中變單向爲多向,讓學生都動起來,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互補互促中共同提高。1、大聲朗讀立論部分,你認爲什麼人可稱是“中國的脊樑”? 爲什麼稱爲“中國的脊樑”?

(明確:因爲只有稱得上“脊樑”的纔算得是真正意義的中國人,爲人民着想,從最廣大人民的利益作爲出發點,永遠也不會失掉自信力,在當時只有中國共產黨和廣大的抗日軍民才能算是“中國的脊樑”,而不是開頭提到的“自誇”“國聯”“求神拜佛”的人。一種是不貪圖名利,勤學苦練,創造燦爛文化,推動歷史進程的人,如畢昇、李時珍等;一種是不怕流血犧牲的民族英雄,如李自成、岳飛、文天祥等;一種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顧個人安危,爲百姓辦事的人,如杜甫、白居易、關漢卿等;一種是歷盡艱辛,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顯、玄奘等,作者對在歷史上起過進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評價,他們是“中國的脊樑”)

2、我會在這一環節找學生代表朗讀,提問:你能透過誦讀來表達出作者的感情嗎?

(明確:魯迅先生對民族敗類充滿憎恨和嘲諷,對民族的脊樑又充滿了崇敬和讚揚因爲愛憎分明,鼓舞鬥志,充滿力量。)

3、小組討論:本文的寫作特點?(透過這種討論的方法,可以集思廣益,互相啓發,同時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對問題的鑽研精神並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此期間我會進行巡視,個別點撥,最後進行歸納總結。)

(明確:透過反駁論證來批駁錯誤的論點,主要採取反證的論證方法。這篇駁論性雜文,針對當時社會“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論調,進行強有力的批駁。文章在駁論部分,“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觀點的三個既定事實“自誇”“國聯”“求神拜佛”進行批駁,擺事實、講道理,運用了反證的方法,採取透過反駁論證批駁其論點的方法,先證明對立的另一論點“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的正確,來反證認爲“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錯誤,雖然文字不多,但句句在理,直擊要害,痛快淋漓。本文短小精悍、寫法靈活,這也是魯迅先生雜文風格。)

環節四拓展延伸,提升情感

語文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那麼在感知和研讀環節瞭解了文章“寫什麼”和“怎麼寫”之後,拓展環節應該讓語言與精神同構共生,品出美文的魅力,讀罷此文,我們深感到魯迅先生的愛國熱情,“中國的脊樑”終於把中國人的自信從過去帶到了現在。當今的中國經濟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世界的舞臺上有着穩固的國際地位,作爲中國人我們感到驕傲和自豪,但與此同時,大家用感受到沉重的歷史使命,讓我永遠銘記歷史教訓,現在認真學習,以後努力工作,做一個自強自立的中國人,爲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

環節五小結作業

對於本節課知識的歸納,我採用隨機提問的方式。每一個提問到的同學總結一條,讓每一個同學都有總結本節課所學知識的機會。我之所以採用這種方法,是因爲這樣可以促進每一個同學積極地學習並可以瞭解同學們的學習情況。語文教學沒有明確的終結點,而是引導學生從這個問題走向另一個問題。促使學生將學習延伸到課外,構建起大語文學習觀。所以我的小結作業設計成今天讀後感,作爲當今社會的人要怎麼做?

板書

爲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我的板書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設計,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一、對方論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論據:“地大物博”“國聯”“求神拜佛”

二、直接反駁:“他信力”“自欺力”

三、間接反駁:論點: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論據:“中國的脊樑 ”

四、總結:“狀元宰相”“地底下”

結束語

本節課我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採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法爲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氣氛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以上就是我今天全部的說課內容,謝謝請各位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