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高中彈力的說課稿

學問君 人氣:2.14W

大家好,我是來自高平一中的王雕,我說課的題目是《彈力》,下面我將從教學指導思想、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策略、教學過程、板書設計這幾個方面來說這節課。

高中彈力的說課稿

一、教學指導思想

物理學是以實驗爲基礎的自然科學,精彩的實驗設計不僅能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而且能讓學生在參與實驗的過程中掌握知識,體會科學的物理思想。 由於高一新生正處於從初中物理向高中物理跨越的階段,所以本節教材在文字敘述上非常簡潔並配有大量的插圖,內容直觀、感性,較易爲學生接受,但若只是照本宣科,教學會很空泛,因此我將這節課設計成了實驗探究課,採用“問題→猜想→實驗→結論”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實驗探究中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

二、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彈力》是高中物理新課程(必修1)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是力學的核心內容之一,在整個高中物理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透過彈力的學習可以爲以後正確進行受力分析打下基礎。

2. 教材的特點

教材從物體的明顯形變引入,繼而透過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變”,用實例引出了形變、彈性形變和彈力的概念。並透過研究形變來探究彈力產生的原因及方向。對於胡克定律的教學,要求學生親身體驗,設計實驗進行探究。

三、學情分析

1. 知識層面

學生透過初中階段的學習,對彈力已經有了初步認識,但彈力產生的原因和彈力的方向還理解的不透徹,需要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對彈力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

2. 能力層面

學生具備一定的實驗操作技能、能對實驗現象及結果作出初步分析,但透過小組合作探究,得出實驗結論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3. 心理層面

學生們好奇心強,有實驗探究的熱情,有透過實驗認識、解決生活中問題的願望,但還不能完整體會出知識所體現的內在價值。

四、教學目標

按照新課標理念和對教材的分析,我設計如下的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知道形變的概念以及形變的分類

2. 掌握彈力產生的條件,會判斷彈力的有無及方向

3. 知道彈力的大小與形變有關

4. 能夠使用表格、圖象法進行數據處理得出彈簧彈力與形變量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

1. 透過微小形變的實驗,讓學生體會“放大”思想

2. 透過對比實驗,讓學生體會等效思想

3. 透過學生演示實驗,讓學生逐步體會構建物理模型的思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透過實驗、討論、交流、展示,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2. 感受彈力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體會物理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

3. 讓學生體會到科學思維方式和科學研究方法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 學習科學的探究方法 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

2. 實驗探究彈力產生的過程和彈力的方向

教學難點:

1. 科學思維方式的培養

2. 彈力產生的條件 方向

3. 探究彈簧彈力與形變關係的實驗設計

六、教學策略

教法

物理教學以實驗探究爲基礎,重在啓發思維,教會方法。本節課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採用創設情景——觀察——猜想——實驗——歸納總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本節課的難點之一是探究彈簧彈力與形變關係的實驗設計,爲突破這一難點,教師採用微課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啓發,進而學生分組實驗探究,得出結論。

學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透過讓學生體驗生活中的常見形變,巧用引導性提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輕鬆、自主、討論的學習氛圍中完成學習任務。

七、教學過程

爲使本節課圍繞重點、突破難點,同時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設計如下教學過程。

(一)學生體驗,匯入新課

(課前每小組分發實驗器材)

讓學生動手體驗實驗器材,感受形變。

設計意圖:學生切身體驗各種器材,感受到形變,對本節課的內容充滿好奇,爲學習新課做準備。

(二)師生演示,認識形變

1. 師生演示橡皮筋、揉紙團等實驗。

設計意圖:師生共同參與實驗,親身體會形變的不同類型,並透過展示圖片,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和情感教育。

2. 拋出問題:彈簧的形變是否一定是彈性形變。

設計意圖: 在學生初步掌握了彈性形變的概念後,設定該問題,透過教師引導,能夠加深學生對彈性形變和彈性限度的理解。

3. 學生按壓桌面,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觀察到光點的移動。

設計意圖:用手按壓桌面,手的形變很容易觀察到,但桌面是否發生了形變卻很難觀察,教師採用微小形變演示儀使學生觀察到這種形變,從而讓學生在感受到微小形變的同時,也體會到了物理實驗中的“放大”思想。

(三)問題導學,初探彈力

1. 彈力的產生

教師拋出問題: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想做什麼?

學生思考,教師引入彈力。

教師繼續設問:彈力是如何產生的?

學生上臺演示橡皮筋實驗和學生兩人一組演示推手實驗。

設計意圖:透過實驗,讓學生親身感受彈力的產生,同時教師引導學生在感受彈力的同時注意明確彈力中的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從而爲彈力定義和方向的學習做好準備。

2. 彈力的定義

學生閱讀彈力定義,然後參與演示實驗。

設計意圖:透過逐字閱讀彈力的定義,使學生初步認識了彈力,但由於概念較爲抽象,因此在閱讀後,讓學生透過實驗,將彈力定義中的形變物體具體化,變成看得見、摸得着的,從而更加深刻的.體會到彈力的定義。

(四)小組合作,再探彈力

1. 問題探究:彈力產生的條件

5名學生演示實驗,教師引導,得出彈力產生的條件,之後引入例題,加深理解。

設計意圖:學生先透過觀看實驗,清楚地感受到彈力產生所需要的條件,之後,師生共同完成練習,在練習中讓學生學會利用”撤物法”判斷彈力是否存在。

2. 設計實驗,探究彈力的方向

設計意圖:彈力的方向是本節的難點,爲順利突破,教師引導學生設計多個演示實驗,透過問題—猜想—設計實驗—歸納總結的探究方法,不但讓學生探究出彈力方向,也讓學生的思維方式得到培養。

3. 學生展示彈力方向

設計意圖:學生雖掌握了彈力的方向,但在具體案例中如何去畫彈力的方向仍存在疑慮,透過上臺展示,進而組內交流、更正,之後再展示,最終由教師點撥,掌握常見彈力的方向。充分體現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

(五)實驗探究,感悟應用

1. 問題探究:彈力大小與什麼有關

學生實驗,總結出彈力的大小與形變有關。

設計意圖:這個問題對於學生來說較難回答,因此,教師引導學生在實驗中

親身體會,得出結論。

2. 進一步探究:彈簧的彈力與形變量之間的關係

播放微課,引導學生實驗探究,得出結論。

設計意圖:引入微課,啓發學生進行探究,感受數據處理在實驗探究中的魅力。

3. 展示圖片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受彈力在生產和生活當中的應用,體會到物理學科與生活息息相關。

(六)課堂小結

總結本節課的內容。並讓學生上臺演示實驗,教師提出問題:彈簧的彈力與彈簧長度之間有什麼關係,留給學生進行課後探究。

設計意圖:當堂總結,是一節課的點睛之筆,透過總結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綱要,提高學習的水平,而課後探究實驗的設計則能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