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就業指導>

調查稱職校生存在被迫實習充當廉價勞動力現象

學問君 人氣:2.12W

段然(化名)和幾位同學面對媒體的訴說引來了“意想不到”的關注。

調查稱職校生存在被迫實習充當廉價勞動力現象

這些貴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稱,他們所在的城市建設與管理學院(該校二級學院——記者注)涉嫌強制安排學生到北京、煙臺等地的單位頂崗實習工作8個月,“如果我們不去學校安排的地方實習,學校就不給發畢業證書。”

段然同時表示,自己學的是電子商務專業,實習被安排在超市,無法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和就業能力。

隨即,一則名爲《學的是商務,實習搬運工》的報道讓此事件迅速升溫,網絡評論紛紛向學校“開火”,有網友批評認爲:違背職校生意願“被實習”的背後,實際上是拿學生的未來換取少數教育者的利益。

這究竟是不是一次“被實習”?用學生的未來換取了什麼利益?教育者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職校生實習的問題又一次挑起社會的敏感神經。

學生:我們“被實習”

5月30日,在貴州省貴陽市沃爾瑪超市裏,段然的同班同學志昆(化名)站在超市果蔬區的稱量處,給顧客選購的蔬菜過秤、打價。今年3月20日在沃爾瑪實習以來,他已經幹過超市裏過秤、補貨、物流搬運等好幾個崗位的工作。

段然說,自己的實習從今年1月6日開始,也經歷了上大夜班、物流搬運、值守銷售區等幾個崗位的工作。

段然和志昆的描述如出一轍:學校爲管理類專業的同學提供了一個實習單位的名單,其中包括北京、煙臺的酒店,杭州、貴州的沃爾瑪超市,工商銀行貴州省分行等10多家企業,校方稱,同學們必須在這些單位裏選擇自己中意的地方,然後參加單位的面試,面試透過即辦理手續上崗實習,面試未透過的再另作安排。

“總之必須在這些企業裏選,我就選了沃爾瑪超市。”段然說,我自己可以找到其他企業實習,想不通爲什麼一定要在這裏選?

志昆則認爲,超市的實習與自己的專業不對口,實習並沒有讓自己有什麼收穫。他還聽說,在外地酒店實習的同學大都是幹着端盤子、服務員的實習工作,不少同學覺得太苦太累,並不願意繼續實習下去。

“我們好歹也算大學生,一定要幹這樣的實習工作嗎?”志昆說,自己想幹一個管理類的實習工作,“最好去一家貿易公司。”

該校2009級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張強(化名)則對記者表示,自己就是因爲沒有去學校推薦的單位實習,而被學校要求延期畢業,必須和2010級的同學共同參加實習,合格後才能拿到畢業證。

學校:從沒強制分配實習單位

對於學生反映的問題,貴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城市建設與管理學院院長吳榮態度很明確:學院自成立以來,從沒有強制學生只能在推薦的單位裏實習,但要求學生如果自己選擇實習單位,必須經過學院認可。

吳榮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解釋說,按照該院管理類學科的教學計劃,學生前一年半在校進行專業課程學習,之後將進行爲期4~6個月的頂崗實習和6~8個月的專業教學實習。這次學院提供的實習單位是專業教學實習。

“這就是學生自己找實習單位必須要經過學院認可的原因,我們要判斷單位是不是具備專業教學實習的能力。”吳榮說,以往曾經遇到學生自己找“皮包公司”蓋章確認實習的情況,“這樣的‘假實習’出了問題第一個負責的是學校。”

爲了證明自己的說法,吳榮拿出了一份剛剛收到的實習接收函件,這份由貴州一家公司出具的函件顯示,該公司將接收該院學生錢飄在遵義指揮部擔任施工管理工作,實習期從2012年6月1日至12月21日,爲期半年。而這個公司並不是在學校推薦的實習單位之列。

吳榮的說法同時得到了該校2009級電子商務專業學生崔騰的印證,他表示自己專業教學實習在老家的地稅局完成,一位同學在糧食局實習,當時也有學校推薦的實習單位,但並沒有強制要求。

城市建設與管理學院副院長李秀麗分管學生的實習工作,她解釋說,段然同學是第一批主動選擇到沃爾瑪,並且面試成功的,這批和企業“相互選擇”的學生被稱爲“訂單培養學生”,今年元旦以後就正式開始實習;志昆同學是選擇其他實習單位但面試沒有成功,之後學校藉助校企合作平臺,主動聯繫貴陽沃爾瑪超市,才接收了這批學生實習,他們被稱爲“定向培養學生”。

“這些學生從來沒有提出自己找實習單位。”李秀麗同時解釋說,學院認可的自選實習單位是事業單位、政府部門、有規模的股份制企業和合法經營、有完善管理制度的中小企業。

段然和志昆也向記者坦承,並沒有正式向學院提出自己聯繫企業實習。

對於張強“沒有去學校推薦的單位實習,而被學校要求延期畢業”的說法,李秀麗表示,這並不是事實,她向記者展示了張強長期曠課的記錄,張強最長的一個月曠課136節。

吳榮表示,會盡快召開會議,向學生再次說明學院的實習政策。

“學生工”醜聞挑動社會的敏感神經

事實上,幾個同學的說法引起廣泛的深層次背景,是接連不斷曝出的“學生工”醜聞。

在搜尋引擎上搜尋關鍵字“學生工”,會出現許多涉及職業院校以實習之名,介紹“學生工”進企業務工的報道,這些醜聞的背後,大都伴隨着學校借“學生工”牟利的本質。

李秀麗也一直在思考這個不斷挑動着社會敏感神經的問題:“學生工”和“真實習”到底應該怎樣區分?

李秀麗認爲,一個很重要的區分點,是看實習是不是與教學配套進行。

在網上搜羅了大量瑞士酒店管理專業的辦學做法後,李秀麗所在的學院曾經做過“工學交替”的實驗:把酒店管理專業約40名學生帶進一個管理規範的`高檔餐飲企業實習,學生的實習崗位是包房服務員。

按照常理,這樣的工作崗位正處於到底是“學生工”還是“真實習”的爭論地帶,就連李秀麗的同事也會時常問她:學個端盤子倒茶水在家練練不就行了?

李秀麗和學院老師們開始頂着壓力嘗試。每天上午11時前,由學院的專業課老師向實習同學講述理論知識,由於餐廳沒有大場地,學院買了兩塊移動白板,理論教學就在餐廳的地下停車場進行。

中午,學生開始進入包房爲客人服務,下午,餐廳的專業領班對學生進行實際操作指導,這包括怎麼端盤子、端盤子走路的儀態、筷子與盤子的距離等瑣碎的項目。晚飯服務結束後,同學們集體總結當天的學習心得。

現實效果是,兩個月後,這批學生擊敗了大多數求職者,順利進入了這家高端餐飲企業工作。

李秀麗總結,這樣的探索是成功的,同樣是“端盤子倒茶水”的工作,如果沒有教學配套,那就是打工幹活兒,如果與教學配套緊密,就是真實習。

但要複製這樣的做法,李秀麗發現非常困難。因爲老師的私人朋友關係,某一家餐飲企業願意和學校共同培養學生,而在更多領域中,企業並不願意花這麼大勁兒培養職業院校的學生,寧願高薪去挖現成的優質人才。

李秀麗說,企業更喜歡打工幹活兒的,學生更需要實習加教學,學校要做的是盡力彌補學生和企業需求之間的鴻溝,纔能有“真實習”。

社會對職業教育的不瞭解,學校擔心新一輪批評

對於未來的發展,學生認爲“強制實習”引發的輿論批評讓吳榮開始擔心,她不確定學院下一步的做法會不會招來更大的非議。

爲了給學院物業管理專業的學生找到專業對口的實習基地,學院正在和幾家全國性的知名物業管理公司接洽,這些物業管理公司都有相對完備的實習教學計劃,也與學校的理論教學相互補充。

但問題的關鍵是,這些物業管理公司都要求實習的學生必須從保安和保潔崗位做起,因爲這兩個崗位是物業管理中最重要的終端環節,必須熟練掌握保安和保潔的工作狀態、工作能效,纔可能做好物業的管理工作。

“敢讓物業管理專業學生的實習從保潔開始嗎?”吳榮擔心,有同學說學了物業管理專業出來,學校的實習基地強制我們做保潔,又會引發更大規模的批評。

一位企業的老闆曾經很明確地告訴李秀麗,企業不需要只有管理理論的中層管理者,需要的是有基層技術經驗的“熟手”,所以,職校生要想有競爭力,無論實習還是正式工作,從最基層做起纔有競爭力。

這樣的說法讓李秀麗堅信,即便是職校生實習的工作在最基層,甚至工作狀態還比較辛苦,但也應該堅持走這條路,學院要做的就是努力把教學融入實習中,別讓學生成了單純的打工者。

道理如此,但吳榮和李秀麗依然非常擔心:在全社會對職業教育並不完全瞭解的今天,如果學院物業管理專業學生的實習必須從保潔做起,會是又一輪猛烈批評的開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