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小學二年級《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通用6篇)

學問君 人氣:1.57W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二年級《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通用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二年級《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通用6篇)

小學二年級《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1

本節課教學了有餘數的除法,這節課是表內除法的延伸,教學中我主要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知餘數,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透過直觀性的教具展示,學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透過自己的努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構建新的知識體系,給學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的體現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同時課堂中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整個課多數是讓學生在動手中認識餘數,得出結論。

爲了突破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我主要採取了以下三個措施:

1、藉助直觀操作促進學生對新知的理解。

教學中,對餘數概念的理解、對有餘數的除法含義的理解,都是藉助直觀操作來進行的,由直觀操作到符號表徵,使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理解所學的知識,並建立操作過程、語言表達和符號表徵之間的關係,實現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真正理解。

2、透過對比幫助學生理解有餘數除法的含義。

首先是平均分物過程的對比,透過“將一些草莓,每2個一份,可以怎麼分”,幫助學生感受平均分物的過程中有恰好分完沒有剩餘和平均分後還有剩餘兩種情況,在對比中拓展學生對除法的認識,並更好地理解餘數的含義、有餘數的除法的含義。其次是有餘數的除法和表內除法的橫式的對比,透過結合操作過程,使學生在對比中理解有餘數的除法的橫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及每個數的含義。透過這樣的對比,不僅可以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加深學生對有餘數除法的理解,還可以使學生感受到知識之間的聯繫,爲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網絡提供支撐點,同時,還能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歸納的能力。

3、結合相關的例題和習題,儘可能地給學生提供機會。

讓學生經歷從現實生活或具體情境中發現並抽象出數學問題的過程,以此爲學生積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經驗,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及對數學問題的敏感性,體現數學是從生活中來,再回到生活中去的基本理念,加強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這節課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還存在着不足。如:透過對小學生學情分析的瞭解,我感覺在教學餘數與有餘數除法的意義這一環節上不夠紮實,還應讓學生多擺幾次小棒,來感知餘數。在學生動手操作後,沒有留給學生充分交流、表達的機會。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多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動手操作的流程,切實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水平和思維表達能力。

本節課的教學我覺得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師生合作很好,到後邊由於時間原因,導致自己手忙腳亂,有點慌,學生也有些急。不過整體來看課堂教學效果還是比較好。學生也能認識有餘數的除法,理解此類算式的含義,能認識餘數,理解有餘數除法的含義。

小學二年級《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2

本節課是讓學生在分東西的活動中先形成有“剩餘”的表象,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餘數、有餘數除法的概念。在教學中我比較注重以下方面:

一、注重學生的合作與動手操作

小學生學習新概念,一般從感知具體事物,獲得感性認識開始的,所以在教學中我聯繫生活實際首先讓學生分小組進行分10枝鉛筆的操作,一方面加強學生的感知,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然後再把分的結果填在表格中,並讓學生根據平均分的結果分成兩類:即分完後沒有剩餘和分完後還有剩餘。

二、聯繫操作的結果列除法算式,理解有餘數除法的含義

沒有剩餘的情況學生之前已經學過,透過列除法算式幫助學生回憶算式各部分名稱以及算式的含義,再根據“10枝鉛筆,每人分得3枝,還剩1枝”這種情況爲例,講述怎樣寫成除法算式,使學生知道剩餘的1枝在除法算式裏叫餘數,這樣的除法是有餘數的除法,並且注重讓學生說說算式的含義。整個教學環節緊湊有序,學生對餘數的理解也特別深。接着讓學生完成試一試,獨立寫出另外兩種有剩餘情況的算式,再透過交流進一步體會有餘數除法中商和餘數的含義。然後觀察他們所列的算式,透過比較,進一步明確有餘數除法的含義。在“想想做做”中,讓學生繼續進行分圓片、分三角形紙片等活動,觀察把花插入花瓶的現象,比較概括地認識平均分東西的時候,如果沒有正好全部分完,都可以用有餘數的除法來計算。最後一個遊戲設計,學生興趣也比較濃厚。

總之,本節課使學生透過動手分鉛筆,經歷了知識形成的過程,給學生充分展示的機會,在展示與彙報中使學生正確掌握有餘數除法的意義和算式寫法,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精神,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同時,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課堂表現也還不錯。但是,本節課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例如,我對分是“平均分”的強調還不夠,後面的練習由於時間關係處理得有些倉促,還應多讓學生說一說,加深對有餘數除法的認識,遊戲環節要加一個根據抱團的情況說除法算式可能會更好。另外,語言還應更加規範簡潔,問題指向還要更明確,在學生回答問題後應適時地歸納總結,注意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和數學思維。

小學二年級《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3

我教學了二年級教材《有餘數的除法》,這部分教材是表內除法的延伸和擴展,我在教材內容安排上一方面注重結合具體的情境,另一方面重視聯繫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學習有餘數除發的計算。本節課我先創設情境,讓學生分組活動,動手分一分,由沒有剩餘引入到有剩餘,初步建立餘數的概念,同時讓學生認識到“有餘數除法”來源於生活實際,利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大膽嘗試“轉化”,這就是給學生提供思考空間。引導學生自主探索餘數和除數關係。這樣經過學生的觀察、操作、猜測、推理等活動,讓學生自己找到規律,解決問題。教學程中,學生思維活躍,積極性高。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讓學生從動手平均分鉛筆,這一具體行爲直觀感知。使學生形象感知正好分完與有餘數的兩種不同分的結果。

本節課的教學效果很好,學生思維活躍,在最後的鞏固練習中,透過學生間的合作學習,進一步驗證了餘數與除數的關係,從中也培養了學生的歸納能力和合作意識。

以上是我感到滿意的地方,當然其中也有不足點,雖然整堂課的重點部分—對餘數的理解,已不成問題,但有些細節還需改進,例如:有關除法應用題中單位名稱的書寫,如何把應用題答完整,都是我在課堂上沒有預想到的,這些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還需改進。

小學二年級《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4

這個月,教學內容是《有餘數的除法》,這個內容是在學生理解什麼是除法,會計算表內除法的基礎上,進行延伸和擴展。這一部分的內容也是今後學習除法的基礎,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是很重要的知識點。“有餘數除法”這一章節,學生要理解有餘數產生的過程,有餘數除法的意義;在計算時要進行試商、求餘數、驗算。這一內容對於視力障礙的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計算步驟增多對學生的計算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本章內容對學生是一個挑戰,對於數學老師的我也是一個挑戰。

作爲一名數學老師,我們都知道,計算能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是學生學習數學所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那我如何讓學生在已有的計算能力下,掌握這一章節的重點內容呢,如何讓枯燥的知識點更生動,更有活力,而且我的學生很特殊,教材顯現的豎式計算對於他們,書寫起來太難,該如何取捨教學的重難點,根據學生的特點我又要採取怎樣的教學方法呢,這都是困惱的問題。而帶着問題,帶着自身的理解,我踏上講臺,在教學中做到;

一、分層教學

在普通學校,多位數乘一位數,教學重點、難點都放到,豎式計算上,但由於學生的特殊性,在教學中根據我班學生計算能力、視力情況,進行鍼對性教學採取多鍾多樣計算方法,豎式計算、口算爲主,算盤、計算器爲輔。能力進行分層,A層學生有3人,其中2名低視力,使用明文,教授豎式計算,1名學生全盲學生使用盲文教授口算;B層學生3人,計算能力一般,100以內的減法需要藉助算盤完成,對於這一部分的學生,教授珠算。C層學生2人,計算能力差,教授計算器計算,讓他們參與課堂、感受課堂。透過分層教學讓每個學生在數學課堂上都能有所得,有所獲。

二、少講多練

教學中,有些孩子,怎麼講都不會的情況下,那就需要做題,讓他們在做題中慢慢體會,計算方法的運用,對於會的學生更要如此,透過大量的做題鞏固知識點,同時提高計算的能力。爲了避免學生在計算教學的枯燥性,在練習環節,採用趣味競賽方式教學,提高學生的計算和珠算的速度和準確率,把枯燥的計算練習,轉變成了學生愛學的內容。

三、課後輔導

每節課總會有學生處於懵懵懂懂的狀態,所以及時抓住機會輔導,這是我每節課下課後必做的事,課後再加一把勁,學生理解就容易多了,當然,對於學生而言,有點累,但是起碼讓學生形成一種意識,不好好聽課,課後還得學。

教學中不足的是,學生學習的方法多,需要的時間就相對的多,在計算的過程中會出現混淆的時候,教學時,還是學生被動的聽,討論,主動發言少,需要改善,發揮最大能力,讓學生說起來,動起來。

這個月給自己教學的建議是:充分的瞭解、每一個學生的.能力、學習特點、興趣愛好,設計符合他(她)們“最近發展區”的教學目標,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能收穫到知識,多想想,把課堂的知識點融入故事或者教學活動,讓學生感受數學是那麼好玩,有樂趣的。

小學二年級《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5

《有餘數的除法》這部分學習內容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展,這部分內容也是今後繼續學習除法的基礎,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透過對6個草莓每兩個一盤,7個草莓每兩個一盤,能分幾盤?理解什麼是餘數和有餘數的的除法,再體會什麼情況可以用有餘數的除法來解決;知道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教學重點和難點是透過實際操作感悟有餘數的除法,透過合作交流探究除數和餘數的大小關係。

透過直觀形象的學具操作等形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透過用小棒擺正方形的活動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構建新的知識體系。整節課多數是讓學生在動手中認識餘數,學生透過觀察比較得出結論:把草莓平均分後有兩種不同的結果,一種是沒有剩餘,一種是有剩餘。學生從“草莓”開始初步感知了“剩餘”,到形成結論得出概念,突出了“剩餘”的概念。

整節課學生動手、動嘴、動腦,真正參與了活動的全過程,在自主、合作、討論中學生自己去交流、去溝通、去互動、去思考,使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獲得了“餘數”概念的表象支撐,爲抽象出“餘數”概念打下了基礎。

但是這節課在實際教學的過程時,還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沒有很好的分析二年級學生的特點,導致教學內容過多,二年級學生的注意時間很短,要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必須讓孩子們在課堂內也得到充分的休息;在學生動手操作後,應該讓學生充分的說,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動手操作的流程。因此,在今後的備課乃至教學過程中要本着認真、虛心的態度,塌實地搞好教學工作,從瞭解學生、研讀教材、教參、入手,多聽聽經驗豐富老師的課,讓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有進一步的提高。

小學二年級《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6

這是這個學期開學後的第一課,又有一定的難度。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有兩個:一是透過擺小棒的活動抽象出除法豎式的書寫過程,使學生體會到除法豎式每一步的實際含義;二是在活動過程中體會到在平均分物體時有時會有餘數,並理解餘數的含義,滲透餘數與除數的關係。

根據兩個班級的學習情況,本部分知識對於部分學生來說理解除法豎式中每一步的實際含義是比較困難的。原因在於學生不明白“被除數”和“商與除數的乘積”有什麼區別。爲了讓學生更加清楚,本次教學我採取了以下設計:

一、分一分。

學生每人有10根小棒,每3根分一組,可以分成幾組?(學生很快分完)藉助“分小棒”的活動,學生透過實際操作,比較容易地理解了“餘數”的意義。學生經過動手和動口已經對除法豎式中各部分的含義有了一定的認識,對除法豎式的寫法也已接觸,只是不熟練。讓學生擺小棒,爲下面除法的豎式的寫法與理解作好好的鋪墊,同時對於提高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也有好處。

二、寫一寫。

除法還可以用豎式表示,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怎麼表示。我採用的是示範講解的方法進行教學的。因爲教學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需要,不一定每節課都由學生自主探究。尤其是數學,有些知識是規定性的,不適合學生探究。有餘數除法算式的寫法是已經規定的、現成的知識,所以對於除法豎式的寫法我沒有讓學生探究,而是直接告訴學生應怎樣寫。但是這也並非是死記硬背式的機械學習。學生透過擺一擺已經有了直觀的認識,教師的直接講授過程是建立在學生主動參與的基礎上的。然後又讓學生進行了回顧與提煉,加深了學生對算理的理解。同時透過學生對10根小棒能分幾組的討論,也滲透了餘數要比除數小的觀念,爲下節課探討餘數與除數的關係作了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