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音樂社會學下的高校聲樂教學改革的論文

學問君 人氣:2.44W

摘要:音樂的起源從單一發展到今天的多元化,它的發展和社會歷史一樣悠久,音樂的學習與研究與諸多學科相互滲透融合,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教育是爲社會服務的,作爲音樂伺服的高校聲樂教學應當認識當下社會的音樂發展現狀,從音樂社會學的視域來談高校聲樂教學的改革趨勢,目的在於用動態的眼光看待高校聲樂的發展,希望追溯音樂與社會的關係,進一步探索高校聲樂學科在社會中的地位和功能。

音樂社會學下的高校聲樂教學改革的論文

關鍵詞:音樂社會學;聲樂教學;可行性;設想

一、音樂社會學視域下的聲樂教學

(一)現今社會的音樂傳播

在廣闊無垠的時空領域,音樂的傳播將人類生活裝點的五彩繽紛,正是有了音樂傳播才深化了人們的藝術思維。現今社會的音樂傳播主要涉及以下五種形式。一是空氣媒介傳播。它具有透明性、模糊性、接力性等特點,是音樂最原始的傳播形式,早期的音樂依靠口傳心授的方式,代代相傳。因此透明性主要表現在可以直觀準備的瞭解受傳者的心理狀態;模糊性主要表現在音樂傳播的過程中會產生諸多版本,直接導致音樂的模糊性;接力性表現在口傳心授這種傳播方式。二是樂譜傳播。這種傳播方式使得音樂創作更加清晰有序,鞏固促進了傳播活動的專門分工,使得模糊性的傳播效果消失。樂譜的出現,讓世界各民族之間的音樂文化交流更加暢通,爲音樂傳播架起橋樑,音樂傳播再無限制。三是聲音記錄媒介傳播。愛迪生在1877年發明的聲音記錄器,這一發明的誕生成功實現了人類對聲音能量的管理;埃米爾柏林納1888年在費城富蘭克林學院對留聲機進行師範演講,成爲世界唱片史的起點。聲音記錄媒介可以讓音樂本體完整的儲存下來,讓人們能夠真切的感受到音樂的具體音響。四是廣播電視媒介傳播。新中國成立時期,無線電廣播電臺成爲音樂主要傳播媒介,廣播歌曲對當時社會產生極大影響,音樂傳播在當時具有導向性和引導性。之後電視也成爲音樂傳播的重要媒介,比聲音媒介傳播更加有力。五是網絡傳播。網絡爲音樂傳播擴大了空間範圍,爲音樂提供一個巨大的共享平臺,突破了廣播與電視傳播的時間性。網絡媒介可以讓人們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自由自主的選擇接受音樂,但是網絡也有一定的缺點,就是具有自由性與盲目性,讓音樂一點不受約束,什麼類型的音樂都可以在網絡媒介中傳播,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青少年的成長,因爲有些青少年在這一時期並不具備對音樂的辨別能力。

(二)高校聲樂學科在社會地位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會音樂生產結構主要涉及到四個環節:音樂創作生產、音樂傳播生產、音樂表演生產、音樂伺服生產等,在音樂社會學視域下,這四個環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社會音樂生產與高校聲樂教學的關係是從屬於音樂社會生產與音樂伺服的關係,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在四個環節中,音樂伺服生產是其他三個環節的動力,其作用主要是培養人才,完善審美觀念,具有音樂評、監督、研究等功用,只有明確了音樂伺服的任務與目標才能更好的爲社會音樂生產服務,才能更及時的傳輸人才與智慧。

(三)高校聲樂教學改革的趨勢

現階段,我國社會音樂的主要形式主要有:流行音樂、民通、美通、原生態民歌、音樂劇、曲藝、戲曲等形式。對於高校聲樂教學而言,應當對現階段的音樂形式做出準確的梳理和了解。高校聲樂教學想要在未來得到發展,其趨勢在橫向要求上必須對多元化的聲樂形式進行研究,在縱向要求上必須掌握科學的發聲方法,要努力培養出都專多能的教育人才,才能滿足和適應社會需要的師資力量,高校可以拓寬教學曲目的範圍,讓專家學者的講學或是授課成爲常態,開設多元化的聲樂選修課程,鼓勵學生學習多元化風格的音樂作品,還可以舉辦多場風格各異的演唱比賽等。

二、多元化聲樂形式進入高校聲樂教學的可行性

(一)教學理念的多元化

人類的音樂教育模式在社會與時代的變遷中不斷的發展,由簡單的授課形式發展爲系統的傳授,音樂教育在發展的過程中受到社會影響與制約。多元化聲樂形式進入高校,在教學理念的多元化方面主要有三方面的表現。一是文化的多元化,文化多元化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文化多元化的方向是在保留現有的文化的基礎上,汲取外來的文化,使得傳統的民族文化得到多元的發展,尋求不同民族文化的共存共榮。二是教育的多元化,現階段高校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多樣化的,在高校聲樂教學中實現多元化,可滿足不同的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培養目標是向着社會的基本需求向前發展。三是教學理念的多元化,在高校聲樂教育實踐中,要密切關注社會音樂的發展現狀,瞭解當前聲樂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對於外來文化的優秀部分,要給予借鑑與融合,發展多元化聲樂風格,提升高校聲樂教育的社會適用性,推動社會音樂的良性發展,促進聲樂教學的藝術性與學術性。

(二)教學方法的融合

教學方法的融合主要涉及兩方面的內容。首先是科學的發聲方法。科學的發聲方法得到絕大多數的學者及專家的認同。聲樂唱法主要有民族、美聲、通俗、原生態等唱法,不論哪種唱法都要有科學的發聲方法作指導。歌唱發聲技巧主要是協調好呼吸、發聲、共鳴之間的關係。其次是方法的統一與風格的多元化。原生態民歌的多元化風格,以生活爲本源,沒有經過美化,是原生態狀態下的東西,我國有56個民族,不同的民族傳統文化存在差異,由於的傳播只限於小範圍,因此具有很強的地域性,不同地域的演唱技巧不一樣,使得演唱風格也不一樣,當然歌曲的風格也不一樣。流行音樂的多元化風格,當今流行音樂的發展,與民族、美聲、原生態等風格有機融合在一起,將音樂作品演繹的淋漓盡致,如薩頂頂的《萬物生》就是很好的代表作品。跨界聲樂的多元化風格,如古典與流行的完美結合就是一個較爲典型的例子,“跨界”組合凱爾特女生,她們的演唱就是探索多元化的音樂風格。

三、流行音樂進入高校聲樂教學的具體設想

(一)音樂作品的借鑑與融合

對於高校聲樂教學的現狀而言,大部分學生存在這樣的問題,就是在演唱的過程中一味的強調氣息和聲音,大大的忽視了演唱作品的內容表達,這就讓音樂作品失去了靈魂,更多時候放棄了演唱作品意義的傳達。流行音樂作品進入高校聲樂教學中,取材與大衆生活,符合人們的審美觀念,大衆很容易接受,並且很大一部分音樂受到大衆的喜愛。因此在聲樂教學中要注意學生演唱情感的培養,不能單單隻強調聲音和技巧,要深度挖掘學生內心的情感,要以情代聲。

(二)芻議流行音樂曲目進入高校聲樂教學曲目

我們在高校聲樂教學中採用流行音樂曲目是有要求的,首先這些曲目的內容要健康,要有利於社會的和諧發展,不能違揹我國的思想政策方針,要有利於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幫助人們建立正確的三觀,在真實反映社會現實的基礎上不偏激,要宣揚人性和道德。其次這些曲目要旋律優美,音響效果要符合受衆的心理和生理的規律,能引起共鳴,歌曲要具有較強的表現力。高校聲樂教學曲目採用流行音樂教學要分級,學生在初級階段可以選取短小並且旋律平穩的曲目,演唱技術含量相對較低;學生在中級階段,可以選擇一些具有聲區色彩的曲目來進行演唱,篇幅適中,演唱技術含量相對高些,並能正確運用歌唱方法。學生在進階階段,可以選擇偏度大的,音域跨度大,具有一定演唱難度的曲目,這些作品可以在情緒上變化較大,演唱時可以做到聲區統一。

(三)上課形式的借鑑

教師授課的過程是教授與學習的雙過程,上課形式的多元化就顯得尤爲重要,多元化的課堂不僅增強教師的授課強度,還有利於學生參與學習的力度,在流行音樂的課堂上教師可以採用獨唱、對唱、重唱、樂隊組合、自彈自唱等形式,要從原來單一的小課形式發展爲小組課、集體課、大班課,這樣有助於訓練學生演唱水平,以及學生之間的合作水平。上課形式多元化的具體措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組合作品展示課,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由組合,自由組合的同時可以加上舞蹈和器樂的學生。二是重唱訓練課,透過雙人課和小組課來實現,加強學生的和聲訓練,取長補短,進一步提升聲音控制能力、聽覺能力。三是唱跳訓練課,在授課時可以借鑑流行音樂的舞蹈動作,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舞蹈形體動作,豐富聲樂演唱的表演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音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胡玉蘭.關於跨界演唱及其在高師聲樂教學中運用的可行性探討[J].江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