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人文地理學論文

學問君 人氣:9.75K

一、人文地理學專業的課程要求

淺談人文地理學論文

人文地理學是地理學下設的二級學科,從屬於社會科學範疇,本科專業的人文地理學專業課程要求以文化地理學爲基礎,以研究人地關係爲核心,課程體系涵蓋社會、人口、經濟、語言、宗教、民俗、自然、行爲、政治等諸多內容,是高等學校地理學本科專業基礎課。人文地理學研究內容緊隨時代步伐,具有鮮明的時空性,涵蓋當前的區域可持續發展、少數民族文化、城鎮一體化、新經濟技術開發、旅遊開發等諸多熱點問題。因此,人文地理學專業研究範圍廣、知識面寬、學科之間的綜合性與交叉性強,老師和學生都需要具備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多學科知識。在現階段,綜觀各高校的人文地理學教學手段和方法,主要還是採取“課堂中心、教師中心、教材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沒有體現出複合型人才的培養需求。適應性的教學改革應圍繞複合型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將教師與學生緊密聯繫,將實踐教學融入到各教學環節中。

二、CDIO指引下的人文地理學課程教學方法改革

課程教學是由師生共同完成的雙邊活動,教師的教學方法選擇、應用對學生的學習效果起着關鍵性作用。適應性的課程教學方法要有利於達到師生雙邊交流的良好效果。

1.注重多學科知識的融合,突出“人才工程理念”。

人文地理學需要融合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等多學科知識。因此,人文地理學課程體系需要打破學科與學科之間的壁壘,進行寬口徑培養,不僅僅侷限於GIS、測繪等實用技術教育的傳輸,還要使得學生具備人文歷史、市場經濟、社會文化、心理學、管理學學科的基本素養。學生不僅具有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術,還要具備團隊協作能力,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這是人文地理學在專業課程設計時需要具備的基本理念。

2.加強啓發式教學,培養綜合素養。

啓發式教學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與學習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主人翁意識的建立,注重激發學生的主導精神。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教師透過設問、指導等方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並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及時總結學習方法、發表看法、參與討論,發揮教學和學習的主體地位,使得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性作用和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相得益彰,課堂氣氛處於最佳狀態。因此,在人文地理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大力開展課堂與課後討論,啓發和引導學生積極運用所學理論去思考和分析社會熱點問題,給他們創造發表不同見解的環境和平臺,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拓展學生的應用性思維。師生在相互討論的基礎上都能獲取新知識、解決新問題,教師根據反饋資訊及時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評價或進一步的指導,使學生們能夠抓住興趣點,促進學習。

3.強化實踐教學,密切聯繫產業。

人文地理學是一門實用性和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實踐教學非常重要。人文地理學學科要求學生能夠解決諸如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區域經濟發展、城市建設與規劃、生態環境保護、土地價值評估和旅遊資源開發等社會問題,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需要用到調查、模擬、考察、比較和模型分析等多種的方法去加強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教師和學生運用這些方法的過程實際上也是社會研究方法的訓練過程。很多基本概念存在於課本中,它們雖然非常重要,但是大多都比較抽象,透過教師的口頭講解或課件演示雖然也能幫助學生理解,但是其效果去遠遠不如讓學生在實踐中自己去體驗、探究、理解與總結。透過實踐學習,能夠在很大的程度上降低學生理解理論知識的難度。因此,相關的高等學校教學機構不能把師生僅僅侷限於課堂教學,應該花力氣建立長期穩定的校外教學研究合作基地和建立校內實驗教學中心。校外的研究基地能夠給學生提供調查與考察的環境,校內的實驗中心則可以幫助學生進行比較和模擬。

4.注重案例教學,提高技術能力。

案例教學法透過讓學生去分析和研究已發生的問題個案,把現實案例應用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提出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案,透過教師案例講解、學生討論、撰寫分析報告、教師歸納總結等環節,提高學生理論水平與實踐能力。案例教學將能夠使教學過程更加生動形象,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深入理解,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三、結語

人文地理學是地理學專業的基礎課程,也是旅遊專業、城鄉規劃專業、建築學專業學生應該掌握的一門基礎理論,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實踐性和現實指導性。同時它還是一個與多學科理論交叉、綜合性十分強的學科。因此教學機構要下大力氣加強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科學設定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結合的教學體系。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具體的教學內容、教學要求、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靈活選擇和使用教學設施,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科學合理地設計授課內容。人文地理學教學要加大啓發式教學、案例教學、實踐教學等多樣化教學方法的使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理論知識,培養其創新思維與能力,使學生成爲社會需要的具備專業動手能力與時代關懷的複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