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土地整理生態環境問題與對策論文

學問君 人氣:9.72K

摘要:經濟的發展加快了農村城市化的進程,大量耕地被佔用,同時土地整理中的生態環境問題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必須大力推進土地的開發整理,在這一過程中必須堅持以保護生態環境爲基礎、爲原則,有效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進一步使土地的利用率提高,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生態環境的保護也不能忽視。

土地整理生態環境問題與對策論文

關鍵詞:土地整理;生態環境;問題與對策;探究

現階段,我國的土地整理只是單純的追求增加耕地的數量,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還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導致土地被開發整理後質量較差,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生態環境,帶來了很多不利影響,甚至會對土地的可持續利用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造成嚴重後果。所以土地整理的過程中,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措施,才能真正把土地整理的目標實現。

一、土地整理中生態環境建設的意義

1、利於土地整理綜合效益的提高

在土地整理中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對提高土地整理的綜合效益非常有利。歷史表明,如果不重視在土地整理的過程中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付出的代價是極其慘重的。因爲土地整理是一種綜合性活動,涉及到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不合理的開發建設,產生的社會後果會很嚴重。

2、利於保持區域的生態平衡

在土地整理中,要建設大量的工程,就會使動植物的生存環境遭到破壞,使生物的棲息地減少,會使生物的多樣性受到影響,進而打破區域內的生態平衡,因此,在土地整理的過程中加大生態環境建設,就能有效的改變這一局面。

3、利於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土地整理的開展,目的就是改善人們的生活和生產環境,積極開展土地整理過程中的生態環境建設,利於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促進新農村和諧發展。

二、土地整理中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

1、資金投入不足

據相關調查顯示,在土地整理過程中,大部分資金都投入到道路、溝渠的建設中,用於生態環境建設的資金不僅所佔比例較小,而且僅是用於防護林的建設,對區域內自然、人文景觀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等等方面的投入更是微乎其微,缺乏充足的資金投入會嚴重阻礙生態環境的建設。

2、土地整理對植被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在土地整理的過程中,人們只追求耕地數量、質量的提高,因此不斷地對荒地進行開發,大面積的進行土地平整行爲,表面看起來使土地的墾殖率快速上升,有效地增加了耕地面積,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於對生態環境的不重視,忽略了在這一過程中對生態環境問題的研究,使得理論研究滯後,缺少具體的實施措施,造成在土地整理的實際工作中,區域內的各種原生、次生的自然植被不斷退化,數量急劇下降,甚至一些人工的植被面積也在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單一的農作物。因爲改變了區域內的地形地貌,佔據了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不利於他們的生殖繁衍,使生物的多樣性遭到破壞,進而影響了該區域的生態平衡,另外,在土地整理中過分強調道路、溝渠的順直、硬化,不僅降低了景觀的觀賞性,也使生態系統的結構日益簡化,生物種羣越來越單調,致使病蟲害的發生的`頻率加快,強度增加。理論落後對土地整理項目的生態效益的評價比較粗略、不具體,特別是一些大型項目建設,也缺乏可行性分析。

3、水土流失嚴重

在土地整理的過程中,大量的土地被開發、平整,使土地原有的生態條件得到改變,雖然新的生態系統逐漸建立起來,但是耕地面積的不合理擴大,干擾並打破了長期以來自然形成的生態平衡,使得生態系統變得更加脆弱,降低了生態系統的緩衝性,使原有的生態系統不堪一擊,造成了新的水土流失,所以,在土地整理中,對土地資源應該進行嚴格的評價,選擇適宜的對象用以開發,採取妥善的措施,盡最大的可能使水土流失的面積減少。

三、改善土地整理中生態環境的對策

1、加大投資力度,爲環境建設提供強大的經濟基礎

土地整理的資金投入量非常大,而利潤回收的週期又很長,所以現階段,要想方設法拓展資金渠道,保證資金來源多元化,比如調動社會資金參加土地整理生態環境的建設,引入市場機制,形成土地整理良性的投融資機制,走出一條穩定多元的社會化和產業化土地整理融資道路。

2、採取多種措施保持生態環境

爲了使生態環境與社會環境、經濟發展取得良性循環,應該在土地整理的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保護生態環境。首先從全局的角度制定好規劃,區域內原來有的溼地、水坑池塘等儘可保留;儘可能保持溝渠原來多變的斷面形狀;減少硬化,爲生物提供適宜的棲息環境,同時加強農田防護措施,形成人工和自然相結合的生態系統。其次,採取有效措施進行水土流失的防治。如在道路、河流的周圍植樹種草,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另外,開展好土壤改良工作。在土地平整的過程中,採用局部平整方案,能夠對耕作層減少破壞;表土剝離後及時回填,使熟土在上,生土在下,使農田出產能力不會降低;採取物理、化學等措施,使新增耕地的土壤得到改良,提高土地質量。在土地整理的過程中重視對生態環境影響的評價研究,建立科學、系統的評價模型,分階段評價,使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力降到最低,做到土地整理的生產條件與生態環境同步建設,保證土地整理項目向生態友好方向發展,從而實現保護土地生態系統的目的

3、合理制定土地整理的對象,加強土地整理後續管理

在土地整理過程中,應對土地整理的對象有一個明確的認知,包括利用率較低的耕地和其中各類廢棄地等等。在土地整理中,對每一個對象都應有針對性。如溼地是一種自然景觀,所以不能大規模的開發溼地,既保護了溼地,也保護了生物的多樣性;把對山坡荒地的整理作爲重點,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另外,在土地整理的後續管理中儘量減少農藥的使用;推廣節水灌溉,提高水、肥利用的效率;推廣新品種,控制污染,建立起有利於生態保護的耕作制度,大力推廣綠色農業。

四、結束語

在土地整理中,不能爲了增加耕地面積,忽視生態環境的效益;也不能只侷限於局部地區土地資源的利用,忽視整個區域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土地整理應當保證土地整理在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時,也獲得最大的生態效益。

參考文獻:

[1]李巖,歐名豪,趙庚星.土地整理的區域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研究[J].生態環境學報.2010(02).

[2]袁俊鵬,徐琨,趙昌明.土地整理效益評價研究[J].科技致富嚮導,2010(35):20-22.

[3]張一,徐耀鵬,陳明.土地整理項目中對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以鹽亭縣富驛鎮爲例[J].內江科技,2010(11):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