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環境與地理的論文

學問君 人氣:1.19W

篇一:淺談中國地理環境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

環境與地理的論文

中國的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內容豐富,對中國的發展影響深遠。而這傳統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條件下形成和發展的。

地理環境是人類存在和文化創造的先決條件。地理環境包含兩個方面: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這兩方面的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首先,遼闊的疆域和特殊的地形使中國傳統文化內向、穩定,從而導致國人保守的性格。我國疆域內迴旋餘地大,跨緯度長、南北遷移的空間大,無論是自然災害,還是社會動亂,都有着廣闊的緩衝迴旋餘地。這就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深刻影響,相對封閉的內陸區域使文化有着內向性特徵。國人喜歡山多過喜歡水。而山給人沉穩的感覺,水給人靈活之感,由此看出我國傳統文化的內向性就不言而喻了。特殊的地形使得中國的文化、國人的性格呈現比較封閉內向,比如我國黃河以北的地區由於東臨太平洋,西北臨險峻的山川高原,形成了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參看我國的歷史,各朝各代的上山拜祭山靈,清朝的閉關鎖國等,其原因必定涉及地理環境。由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保守性及封閉性,使得中國在近代沒能及時地吸收和收容外來的優秀文化,導致中國近代歷史上出現屈辱。

其次,地理環境使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強的延續性。中國始終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獨特風格和完整系統,並使之綿延不絕。但是雖然外面的很難進來,但我們國人也很難出去接受他國好的方面。這導致了我國國人接受時代新資訊的速度不如歐美國家。中國的農業精耕細作,使中國的農業的到了相對穩定的發展,使中國文化的經濟基礎有了穩定保障,從而使文化發展呈現出穩定延續的特徵。但是相對於歐美國家,其農業更加滲入科技等先進要素,農業特徵呈現自由、開放的狀態。所以說“以農業立國”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古代文化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文化。然而中國至今仍然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問題仍然十分嚴峻。

再次,地理環境使中國傳統文化內容有着相對多樣性、包容性。中國地形駁雜,由大江、大山、沙漠、沼澤、森林而形成了內部相對不同的區域。如先秦文化、齊魯文化、燕趙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及嶺南文化等也就使中國民俗、飲食、服飾、生活習慣等豐富多樣起來,使得各個地區相互交流,共同發展。儒、道、佛三教的並行而立,盛唐時的胡漢交融,都充分的說明了這一點。正是由於這種多樣性及包容性,中國傳統文化始終保持着生機與活力。

最後,中國的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存在兩極性。不同生產力對環境有不同要求,也會產生不同結果。中國有較易於隔離的地理環境,東面臨太平洋,西北臨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絕地帶,給予農業民族無法突破的限制。但內部迴旋餘地又相當開闊的環境,形成一種與外部世界半隔絕的狀態,使中國沒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養成了獨自經營,和平溫順的國民性格。所以,中國文化大體上是在本土獨自醞釀成長,我國文化的發展穩定而富於自信。

綜上所述,中國的地理環境深刻影響着中國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又深深影響着中國在當今世界的發展水平和速度。我們必須保護文化環境和地理環境,使中國傳統文化可持續的延續下去。

篇二:民俗文化與地理環境

山西簡稱晉,可分爲晉南、晉中、晉北三部分。再分細了還有晉西南、晉西北等,但我們平常說的也就是晉南、晉中、晉北、晉西南、晉西北。我就從這幾個區域說一下我所瞭解的這些地方的.民俗風俗與地理環境。

從地理環境方面來講,山西地處黃土高原東部,西部就是華北平原,有黃河流經。地理座標爲N34°34′——40°43′、E110°14′——114°33′。山西的整體東北向西南傾斜,西部是陝西,北部是內蒙古,東部是華北,南部是河南。由於地勢的多樣性,山西的氣候也具有多樣性。冬季受來自蒙古的寒流影響,氣候寒冷乾燥。當春季來臨,由於地面溫度回升快、氣旋活動頻繁,多沙塵暴。夏季受季風影響較小,爲大陸性季風氣候。秋季同北方大部分地區一樣秋高氣爽,比較舒適。

氣候的差異決定了這裏的人的居住環境。在以前山西大部分地區都住在窯洞裏,窯洞冬暖夏涼正好適應這裏的氣候。但是,黃土高原土質疏鬆,植被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容易造成水土流失。這使得住窯洞也變得不安全。在說,住窯洞要挨着山,交通不便,如果下雨,

基本上就不能出門。現在建築業迅速發展,人們住進了樓房,有集體供暖,冬天不再冷,夏天還有空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在某些比較落後的山區,人們依然保留着這樣的傳統。現在逐步發展起來的農村觀光旅遊也,就是讓人們重新體會一下我們的傳統,感受一下那個時代的氣息。

在20世紀,人們爲了過冬,每家都會有土炕。土炕和泥糊的爐子相同,可以過火。我記得小時候我家就有一個火炕,冬天躺在上面相當舒服,和現在的電褥子熱的感覺不一樣,那是一種溫暖,是黃土兒女對黃土的一種眷戀。現在在冰冷的宿舍裏感受着耳旁的冷風時,總會幻想當年那不透風的小屋和嚴實的被窩。

關於農作物,山西有北方典型的農作物:小麥、高粱、玉米、蓖麻、大棗??在農村,每家每戶都有自己的田。春播秋種,土地就是淳樸的山西農民的一生。有個詞“面朝黃土背朝天”就是用來形容他們的。每年秋季收穫了糧食,人們都會在早上把收穫的小麥攤在馬路上,讓過往的機車、行人踩壓。晚上,他們又會把小麥收回,用簸箕在風中揚麥子,讓小麥脫殼。他們要一直曬麥子,直到他們都可以入庫。糧食入庫了,他們會把一部分糧食送到麪粉廠加工成麪粉,一部分留下來自己吃,剩下的就是賺的。通常情況下有白麪(及小麥磨成的粉)、蕎麪(高粱)、棒子麪(玉米)。人們就會把做們做成各種美食。山西人喜歡吃麪食(好吧,我是個例外),如:蕎麪芋芋(yuyu),莜麪窩窩,玉米麪糊糊,燜面。這些東西在晉北地區比較常見,還有柳林的碗團,也是一大特色。我有一個舍友是柳林的。我吃過她帶來的碗團,用醋、蒜醬和辣椒一拌,相當好吃。

關於人們的衣着,以前冬天都會穿上大棉襖、狗皮、羊皮等。現在大家都穿羽絨服,比較柔軟,更舒適。在過節時,人們大都喜歡穿的喜慶點。像大紅,橙黃這類的顏色。

有時候要出門,山區的人總是趕架馬車,一路上都可以聽到車主人趕馬的聲音和馬脖子裏駝鈴的聲音。當然,現在幾乎聽不到了。只有在《喬家大院》中,喬致庸的一聲“走嘞”中去緬懷去回味。

地域不同,人們的性格也會有所偶差異。我發現,在我身邊的人中,晉南的人們說話同晉北的相比就比較慢,比較細,而晉北的人說話就有些急促,嗓音一般也會比較粗。至於他們的性格,晉北的人一般比較豪爽,他們不喜歡磨磨唧唧拖泥帶水的。在喝酒時,他們習慣一杯飲式的豪飲,吃飯時,他們吃的一般也會比較快(我和同伴吃飯時總是我最慢)。和晉北相比,晉南的人就屬於比較含蓄的。他們喝酒時往往比較有限度,吃飯也比較慢。在禮儀方面也更注重一些。

從歷史上來講,晉北地區曾今是遊牧民族活動的範圍。有一句詩“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據考證,這裏的龍城就在山西。所以,山西在古代還是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的劃分地,也是兩個文明的融合之地。再加上山西地處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的交界處,內部地形複雜,又有黃河流經。歷史悠久,發展也比較早,就形成了多種多樣的習俗。因此有了這樣一句話“三千年歷史看陝西,五千年曆史看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