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孔子“仁學”思想及其文化批判

學問君 人氣:1.67W

論文關鍵詞:孔子 仁學思想 文化批判

淺談孔子“仁學”思想及其文化批判

論文摘要:“仁學”是孔子思想的精髓,其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愛人”是“仁學思想”的核心內容;“復禮”是“仁學思想”的踐行標誌;“孝悌”是“仁學思想”的心理基礎;“人格”是“仁學思想”的精神動力,它們共同建構起孔子“仁學”思想體系。在中國文化史上孔子“仁學”思想體系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其精華部分對於當今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具有不可忽視的啓迪作用。

“仁學”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仁”在《論語》中出現達一百多次,可見孔子對於“仁”的重視。關於“仁”,孔子每次都有不同的表述,雖然每處都是片言隻語的言談,並未展開論述,但就是這片言隻語卻包蘊了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並且建構了系統而又完整的仁學思想體系。二千五百多年以來,孔子仁學思想體系在中國文化思想史上產生了極爲深遠的影響,在今天,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這筆寶貴的文化遺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於提升精神文明水平,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愛人”是“仁學思想”的核心內容

在倫理關係中,“仁”既是一項重要的道德原則,又是一種人生境界,它要求人們在人際交往中要富於愛心,要相互關心愛護。因此當樊遲向孔子請教什麼是“仁”的時候,孔子回答說:“愛人”。(《《論語》·顏淵》)這是孔子關於“仁”的最簡潔明快的回答,它揭示了孔子“仁學”在倫理層面上的核心內容。

“愛人”的前提是理解、尊重他人,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他人,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的“恕”道。“愛”是一種內在情感,無所附麗則無法顯現,因此“愛人”又必須體現在情感態度和具體行爲上,這就是真誠地關心幫助人。如孔子所要求的那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就是要由己及人,對需要幫助的人熱情地施以援手,使他人獲得與自己一樣的成就。

“愛人”不僅要關愛與自己親近的人,而且要關愛社會上所有的人,正如孔子要求弟子們所做的那樣:“沉愛衆,而親仁”。(《論語》·學而》)這是一種普泛化的愛,既要求普通民衆之間相互關愛,更側重於要求統治者對人民羣衆的關愛。因爲居於上位的統治者能做到“泛愛衆”,對於實現孔子建構和諧社會的政治理想更具有實踐意義。無怪乎孔子大聲疾呼:“子爲政,焉用殺?”(《論語》·顏淵》)“寬則得衆,惠則足以使民”。(《論語》·陽貨》),“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等等。孔子要求統治者關愛民衆,竭力反對他們對人民過分的、殘暴的、赤裸裸的剝削壓迫,這又賦予了其“仁學”思想明顯的倫理政治色彩。

以“愛人”爲核心的孔子“仁學”思想,既包含着“人本”思想的因素,又體現出“民本”思想的精華。所謂“人本”,可以從文字學的研究成果中得到佐證。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仁,親也。從人從二。

他先說,仁就是親愛的意思,接着又從形體結構分析的角度說“仁”是會意字,從人,從二。從“人”,很顯然講的是人的問題;從“二”,用徐銥的解釋就是:“仁者兼愛,故從二”。意思是說,二人以上彼此都應.. `愛。《禮記·中庸》也說:“仁者,人也”。指出所謂“仁”就是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由此可見,孔子的“仁學”也就是“人”學,即“以人爲本”的學說。

此外,我們還可以從孔子的人生故事中得到直接的證明。《論語·鄉黨》篇記載:“廄焚。子退朝,日:‘傷人乎?’不問馬”,“只問人,不問馬”,表明孔子重人輕財,十分關心管理馬匹的下人,這是其人本思想的'具體體現。

春秋時期,“民本”思想已成爲很多有識之士的共識。對此,《左傳》中多有記載。孔子對於人民在社櫻安危中的舉足輕重作用十分清楚。雖然孔子極力維護周禮,反對以下犯上,但是他更關注廣大人民的利益,反對國君對百姓的橫徵暴斂,主張搖役賦斂要有節制,要“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博施於民而能濟衆”。(《論語.雍也》)他不但反對竭澤而漁,反對過分的壓迫剝削,而且還提倡適當給人們以救濟。魯哀公遇到了荒年,感到用度不足,向孔子的弟子有若討教辦法,有若說:“百姓足,君孰於不足;百姓不足,君孰於足?”(《論語·顏淵》)這些都十分精闢地說出了民爲邦本的道理,反映了了孔子的民本理念。孔子對違禮行爲是深惡痛絕的,但是,他對於管仲不死於君難,反而投靠原來君主的政敵的違禮行爲採取了極爲寬容的態度。當子路批評管仲“未仁乎”的時候,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論語·憲問》)又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論語·憲問》)雖然管仲相齊桓公違背了原來相公子糾的“君臣之義”,但是由於他的作用,使齊桓公成了春秋時期的霸主,在一定的時期內,結束了諸侯混戰的局面,消餌了武力,把人民從戰亂中解救出來,所以孔子稱其爲“仁”。一般說來,孔子認爲,仁者必合於禮,但是,如果能對廣大人民做出貢獻,即使不合於“禮”,孔子仍然肯定其“仁”,可見“民本”思想已經成爲孔子衡量“仁”與“不仁”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