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老子及其《道德經》

學問君 人氣:7.98K
淺談老子及其《道德經》
老子是先秦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在中外哲學史上都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傳說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並在函谷關應關尹之請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最後不知所終。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爲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爲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哲學主張順應天物,清靜無爲,道法自然。“自然”是其哲學的中心價值,是“道”所推崇,體現的最高價值原則。我們所處的區域中有“四大”,而人類就是其中之一。人類的形成要以大地爲法則,大地上萬物又要以天上的陽光雨露爲法則,而天上的陽光雨露的形成又要以道爲法則,道又是以自然界的基本法則爲準繩。由此看來,似乎自然界纔是人類最本質的來源,是人類內心的源泉,是人類所有行爲的初衷。
  早在幾千年前,老子就已提到保護自然環境的重要性。直至今日,環保仍然是人們最爲關心的一個話題。更多的時候,我看到的是一些明星在電視媒體或是個人微博、博客上向的粉絲宣傳要注重環保,過低碳生活。且不論是不是作秀,我們不得不承認偶像明星對大衆羣體有很大的帶動作用。但是,自然是屬於每一個人的,生活在其中,難道我們沒有責任自覺的維護好這一份可貴的資源嗎?千年之前,就有聖人爲我們敲響警鐘;千年之後,作爲一種最基本的道德修養,我們也應該善待自然,敬畏自然。
  在老子那裏,“道”是宇宙,世界,社會和人生之總根源和總根據的象徵符號。道家重積德,有這樣一個小故事體現了道家對德的推崇。一個人在山裏走了兩天,沒有吃飯沒有喝水,飢渴難耐。就在這時他看到遠處有一縷炊煙升起,就快步前去。敲開門,一位婦人走出來,他向婦人討了一碗水喝,在他正要喝時婦人從旁邊拿來一把驢吃的乾草放在了碗裏。這個人很生氣,心想,我就向你討了碗水,你還往裏面放驢吃的草,太看不起人了。但因爲太渴他還是一邊吹着草,一邊把水喝了下去。爲了報答婦人的救命之恩,他準備給婦人指點一個風水好的地方蓋屋,但一想到那碗帶有乾草的水,他就起了邪念。所以他給婦人指了一處風水並不好的地方,並告訴她,以後她家一定會人丁興旺,張燈結綵。多年後,這個人再次來到山上,他看到有一家人張燈結綵,熱鬧非凡,前去一看正是當年的那一家人。他與婦人迎面撞見,又聊起了往事。婦人當面感謝他的`指點,請他多住幾日。這時內心的愧疚使他承認了當時的錯誤。婦人很生氣,問:“你爲什麼那樣做?”他又問:“那你爲什麼要往我喝水的碗裏放驢吃得乾草呢?是在羞辱我嗎?”婦人說:“你那麼長時間不吃不喝,我往你碗裏放乾草是爲了讓你一邊吹氣一邊喝水,好把肺中的廢氣呼出去啊!”聽了婦人的話他很感動,內心也有一陣酸楚。重積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雖然有時候我們會被誤解,但我們仍然會選擇這樣做。婦人有了好的回報,不是因爲好的風水,而是她內心的善良。
  在大多數人心中老子的思想是非常玄妙的,所謂玄之又玄,衆妙之門。老子所推崇的“無爲”可以理解爲“以無爲,爲無爲,真無爲”。君子不器,要成事須先做人。魯迅曾經說過,不讀《道德經》,不懂人生真諦。明代推崇理學的朱熹也很推崇道家思想,“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究竟什麼纔是真知,真理又來自哪裏?這源頭便是自然,便是道。論文出處(作者):zhezhe
試析法蘭克福學派文化工業理論再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