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藉助朗讀 夯實基礎 感悟思想教育論文

學問君 人氣:6.36K

 摘要:文章針對怎樣能夯實他們的學習基礎,滿足他們的學習願望,筆者在教學中特別是文言文教學作了一些摸索實踐,即“藉助朗讀,夯實基礎,感悟思想”,可以說還取得了一些成績。筆者就《寡人之於國也》一文的學習來談談具體的實施過程。

藉助朗讀 夯實基礎 感悟思想教育論文

關鍵詞:朗讀;感悟思想

筆者是一名職業高中的教師,深知自己肩上的重任。現在的學生由於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學習基礎非常薄弱,但他們也有強烈的學習知識的願望。

學習文言文的重點:①反覆朗讀課文,積累文言基礎知識,夯實基礎。②理解文章各段落關鍵句的含義及其相互關係,進而理清本文的論證結構和思路。難點:品讀,理解孟子的“仁政”主張在本文中的具體內容;研讀,分析孟子運用的論辯手法,感受其中蘊含的思想魅力,培養探究意識,提升精神境界。

1 誦讀——疏通字詞,梳理結構,夯實基礎

1.1 疏通字詞,積累文言基礎知識

教師範讀,正音斷句。學生分成兩組,就各節文言知識分爲提問組和解答組,誦讀翻譯,梳理歸納。教師點撥並適時以激勵。

(1)字音。

王好(hào)戰 棄甲曳(yè)兵 餓殍(piǎo)

不王(wàng)者 孝悌(tì)

(2)重要詞語。①通假字:“無”通“毋”、“頒”通“斑”、“塗”通“途”、“直”通“只”;②一詞多義:兇、兵、鼓、王、之、於(援引學生學過的古詩文例句,幫助學生理解);③詞類活用:填然鼓之/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謹庠序之教/然而不王者;④特殊句式: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判斷句)/非我也,兵也(判斷句)/未之有也(賓語前置句);⑤語言積累:成語:“五十步笑百步”;名句: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斑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數罟不入污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3)以同桌爲單位,檢查落實對重點字、詞、句的翻譯。教師抽查。

1.2 梳理結構思路,感知文意

學生邊誦讀邊抓住文中關鍵句,互相交流,形成以下板書:①提出問題:民不加多,原因何在;②設喻論理,回答問題;③養民教民,王道之成;④反面論證,萬民歸順。

2 品讀——分層解讀主題“仁政”,夯實基礎

(1)這篇文章一開始梁惠王就提出了什麼問題?是在什麼背景下提出的?

明確:春秋戰國時期,列國戰爭和統治者橫徵暴斂以及生產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減少、地廣人稀、兵員和勞動力匱乏。爲達到富國強兵、拓展疆土、問鼎天下的目的,各國諸侯千方百計地爭奪、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勞動力和兵員,發展生產。梁惠王自詡“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自矜“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於是提出了“民不加多”的疑問。

(2)孟子對梁惠王這個問題是如何分析的?

明確: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戰爭設喻,用“五十步笑百步”來比喻梁惠王的“盡心於國”不比鄰國之政好多少。這裏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並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

(3)問題的原因找到之後,文章自然過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這也是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結合第三、四自然段說說仁政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包括幾個方面?

明確:兩個方面:王道之始,王道之成。

王道之始:“不違農時……材木不可勝用也。”(排比句)提出了發展生產的3種措施及效果,強調養民、安民。

王道之成:“五畝之宅……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三組排比)又提出了發展生產的3種措施及效果,強調養民、利民、教民。

(4)有了合理的措施,還需要合理的態度,孟子是怎樣批評當時的統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那麼使民加多的態度應該是怎樣的呢?

明確:“狗彘食人食”和“塗有餓殍”對比,深刻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不平等。接着運用比喻指責了統治者歸罪於歲的推諉。最後言簡意賅地提出使民加多的態度——“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同時也回答了梁惠王開篇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問。

學生小結:“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現的?

明確:孟子主張仁政,反對暴政,仁政的基本內容,孟子認爲不外教、養兩個方面,所謂“養”,就是使民有恆產,足以飽身養家;所謂“教”,就是禮儀道德的教育,二者的關係是在“養”的'基礎上施“教”。行仁政的具體做法,孟子認爲,應先給“五畝之宅”、“百畝之田”,使“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然後“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就可“王天下”。

3 研讀——分析論辯手法,感悟思想魅力

(1)文章氣勢充沛,朗朗上口。下面大家朗讀,體會一下本文的充沛氣勢。進行小組朗讀競賽。各組評論,形成共識。播放多媒體配樂朗讀。

(2)合作討論,歸納出孟子善用的論辯手法和本文氣勢充沛強的原因。

明確:第一,善用比喻說理,如“五十步笑百步”。

第二,語言上多用排比的形式,使文章氣勢充沛,如孟子暢談“使民加多”的道理時,連用四組排偶句,音節鏗鏘,氣勢充沛。

小結:本文朗讀,既要讀出作者的說理氣勢,更要讀出作者那種高尚的情操,那種民爲國本的思想。

(3)拓展引申:我們常常說“古爲今用”,同樣孟子的“仁政”思想在今天也具有深遠的意義,那麼我們對孟子的“仁政”思想可以作哪些合理的引申呢?

提示:可以從兩方面引申:①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首先,解決百姓的溫飽問題;第二,加強文教德化,提高人民的精神修養;第三,統治者嚴於律己,不推卸責任。②注意到了可持續發展問題: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時,不能亂砍濫伐,濫捕濫殺,更不能竭澤而漁。而要尊重自然,透過與自然的交往性互動,使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實現雙贏。

(4)反覆朗讀,背誦課文。本課教學就是針對筆者所教的學生基礎薄弱的現狀而進行設計的。

首先,透過朗讀,疏通字詞,梳理結構,夯實基礎。學習文言文,讀懂弄通是第一步,而這對於學生更爲重要。因此在疏通文意時,學生分組,互問互答,歸納重點。在疏通文意後,再加強對重點字、詞、句翻譯的檢查與落實,夯實他們的文言基礎,並適時以鼓勵,讓他們從中獲取學習的成就感。

接着,透過朗讀,分層解讀主題“仁政”,進一步夯實基礎。層層解讀,從提出問題到設喻論理再到王道之始、王道之成和統治者應有的態度,學生或閱讀或思考或討論回答,興趣盎然,和老師一起走進課文,感悟孟子的“仁政”思想。到最後小結時,學生思路清晰,能準確地表述出“仁政”思想在文章中的具體表現。可以說這進一步夯實了他們的學習基礎。

最後,打通古今隔閡,讓他們汲取民族的智慧,獲得精神成長的營養,真正感受到孟子的思想魅力。這一步學生也做得很好,當然,如果學生沒有前面的基礎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