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通識教育哲學基礎論文

學問君 人氣:3.24W

一、資訊時代的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哲學基礎論文

在現代科學哲學中,“物質”、“能量”和“資訊”是最重要的哲學範疇。如果說“物質”是對現實的自我組織和某種長期存在的能力屬性的描述;“能”所描述的是物質運動的能力,“能量”這一概念描述了關於物質運動的強度;那麼,資訊所描述的則是有組織的物質或能量系統的複雜程度,它可以對系統的複雜性程度進行定量評價。21世紀以來,我們所處的時代被稱爲資訊時代。在現代文明的浩淼煙海的資訊資源的總量中,如何在很寬的頻率範圍內獲得有效的資訊資源,並對這些資訊進行科學的加工與處理、創新與應用,以及對其具體的內容進行解釋等,這不僅是科學發展的需要,也是解決人類現在所面臨的許多複雜性問題的需要。爲此,高等教育也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因爲知識資訊量以幾何倍數量級增加且不斷變化和更新,無論你怎樣用知識去填充學生的頭腦,都無法適應社會快速發展的要求。因此,我們必須用科學哲學的觀點轉變我們的教育理念、改進我們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提升高等教育系統課程教學的內容和評價體系。於是,主張開展通識教育,迴歸教育的真正本質,以人的全面發展爲培養目標的“全人教育”,作爲一種對現代教育“非人化”迴應的教育思潮便得到了廣泛的關注。

二、通識教育的內涵和本質

通識教育的思想起源於古希臘的“自由教育”,第一個把它與大學教育聯繫起來的是美國博德學院的帕卡德(ard)教授。目前通識教育已成爲當代國際教育領域的一大潮流。究竟什麼是“通識教育”?英語中有兩個詞:liberaleducation、generaleducation可譯爲“自由教育”、“博愛教育”,“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現在所說的“通識教育”大致包含這兩個方面的涵義。瞭解通識教育的內涵和本質,成爲我們認識所面對的客觀世界的基本問題之一。一般說來,通識教育從性質、目的和內容等各個方面都有別於傳統的知識傳承和狹隘的專才教育。首先,從性質上來說,通識教育被定義爲“非專業、非職業性的教育”,其本質是對自由和人文精神的傳承;其次,就教學目的而言,通識教育是培養健全的個人和自由社會中健全的`公民,“造就具備遠大眼光、通融識見、博雅精神和優美情感的人才”,因此,更加註重人在生活和情趣、道德和理智、性格和情感等方面的協調發展;再者,從教學內容上,通識教育不再侷限於對單純專業知識的傳授,而是追求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與統一。

三、通識教育的特徵和屬性

通識教育的基礎性和多元性乃是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環境以及教學實踐活動的主、客體之間相互作用、相互碰撞的具體體現,也決定了通識教育的特徵和屬性。

1.基礎性。通識教育既不是專業教育也不是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體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具有完善的知識結構、完備的人格以及擁有正確價值觀和人生態度的“全人”。因此,也決定了通識教育的基本屬性。

2.多元性。通識教育作爲一種廣泛的、非專業性、非職業性的教育,其內容涵蓋德、才、學、能、識等多個方面,是一個多種元素、多重聯繫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矛盾統一體。

3.自主性。作爲古典“自由教育”的延伸,通識教育繼承了自由教育的注重理性、有修養和主體能動性的思想,突出學生的主體特徵,尊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給學生自主選擇的空間,促使學生的全面發展。

4.開放性。通識教育的理念和多元性決定了教學過程的開放性,不再侷限於以教師講授和課堂教學爲中心的傳統、單一的教學方法和模式,根據學生的特點開展靈活有效、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

5.發展性。學生是發展的人,學生身心的發展具有客觀規律性。通識教育注重每個學生的發展,且教育是一個不斷完善的動態的過程,充分相信每一個學生,努力激發學生的潛能。

四、通識教育中的多重關係及矛盾統一性

1.教學實踐中的主體與客體。通識教育既是一種教育理念,更是一種認識和實踐活動。傳統的教學過程把教師作爲實踐的主體,形成“以教爲中心”的教學模式,學生成爲被動的、接受教育的對象。比如在課堂上,基本上是教師講、學生聽,師生之間的對話、交流和互動很少,課堂氣氛也顯得比較沉悶和鬆散。另外,教師的講課往往很滿,現成的結論和定理較多,未能給學生留下太多思索的空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基本上是一種主體施與和客體接受的關係,而不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互動關係。現代教育則更注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爲教學實踐中的主體。也就是說,他們不再單單是教育的客體和對象,而是學習的主動進取者,構建以學生爲中心、以教師爲主導的“主導—主體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教師和學生一起,共同參與和完成對教學規律的認識活動。然而,由於歷史和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在教學活動中要真正實現主體與客體、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良好互動仍然是今後教改中所面臨的一個難題。

2.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客觀世界具有二元論的特徵,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是密切相關的,它們之間可以存在非常明顯的相互影響。通識教育沒有專業的硬性劃分,旨在拓展學生視野、培養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專業教育則依託特定的背景,重在培養學生的專業思維與技能。但通識教育並不排斥專業教育,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作用、互爲支撐、對立統一,作爲一對矛盾體共同構成整個高等教育的架構。傳統的專業教育往往侷限於狹窄的專業範圍和單純的知識傳承,抑制了學生的創造潛能;通識教育雖能較好地彌補這一點,但過於空泛的通識教育又往往因缺乏明確的應用背景和專業支撐,也會使學生感覺學無目標和無所適從。因此,只有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3.通識教育與哲學教育。通識教育是“全人”教育,因此應重視哲學教育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這種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1)哲學是關於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學問,其原理和規律可滲透到教學活動的各個方面,如通識教育中的對立統一規律、認識和實踐規律以及對事物的批判性思維等。(2)哲學教育可有效地將傳統教育中的單純知識傳承轉化爲通識教育中的智慧建構。哲學教育與科學教育、情感教育、藝術教育和公民教育等有機地融合,能促使學生思想、人格和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如在新生研討課和專業課中適時地將赫拉克利特的“性格就是命運”、亞里士多德的“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蘇格拉底時代的“知識與德行合一”、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康德的“美是道德善的象徵”等充滿智慧和理性的哲學思想與學生一起分享無疑是一個有益的嘗試。

4.通識教育與人文教育。在現代社會中,一種不包括人文教育,對社會科學和藝術科學也十分漠視的自然科學教育是不能被接受的。雖然具有人文精神的人並不一定完備,歷史上也不缺乏有教養的壞人,但人文教育對於個人性格的塑造乃至整個社會的進步其價值都是無法否認的。人文教育作爲通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使學生了解不同學科的智慧境界和思考方式,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批判思維能力以及文化鑑賞力。在通識研討課《工程科學與力學文化》教學中,我們就力學的發展簡史、科學家的求真精神、工程結構的美學欣賞、力學的文化價值等進行的研討對學生智慧的啓迪和人文精神的薰陶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五、通識教育的地位和相對性瞭解通識教育在培養人才中的作用、確立通識教育在現代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是一個客觀需要。通識教育成爲高等教育的基礎,並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教育方面具有獨特的科學價值和意義。相對性是通識教育的另一個重要特性。就哲學的認識論來說,當我們觀察到物質和能量在空間和時間上分佈的差異性時,這就意味着我們透過了某種關於差異性的參考集,並進行了比較性程序的運用。因此,當我們強調通識教育的時候,是相對於傳統的單純知識傳承和過於狹窄、單一的專業教育作爲參考樣本的。通識教育不可能在短短的幾年內賦予學生全面的知識結構和完成人格塑造之過程,也不會取代相關的專業基礎和技能,但比較而言,它更加註重於教育的基礎性和人本性。然而,由於不同的觀察者所處的環境和對問題的視角不同,所以,在對同樣的對象、過程進行觀測時,便可能獲得彼此不同的資訊。這也正是對同一現象,人們所感知的資訊和結果具有相對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