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青少年逆反心理探究及對策教育論文

學問君 人氣:3.04W

論文摘要:青少年期產生逆反心理是人生過程中的正常現象。本文透過分析逆反心理的特點、表現形式,探討青少年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從而有針對性地採取教育措施進行科學教育,以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

青少年逆反心理探究及對策教育論文

論文關鍵詞:青少年 逆反心理 青春期 心理健康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髮展中的一個極其重要而又充滿危機的時期。由於生理和心理髮展的內在需要與其實際能力、心理狀態及個人地位等方面存在矛盾,易出現挫折、悲觀等心理不平衡現象。這種心理衝突和心理危機是青少年時期必然存在的,是青少年的某種心理髮展的階段特徵。研究和探討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特點、表現形式,分析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從而進行鍼對性的教育,以便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

一、逆反心理的概念、表現形式

逆反心理是客觀環境與主體需要不相符合時而產生的一種心理活動。是人們彼此之間爲了維護自尊,而對他人的要求採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心理活動過程的結果。

逆反心理現象,從青少年心理髮展角度來看是正常的,是青少年心理髮展必需經歷的過程。總體上來看它是一種牴觸性的心理傾向。逆反心理表現爲對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識和行爲傾向,其主要表現有,

1,不接受教導。情緒上的敵對意識,行爲易產生偏激,往往與老師家長所要求的背道而馳,從而滿足自身所謂的“獨立意識”以及“自理能力”。這是逆反心理的外在表現形式。

2,情感冷漠。自我封閉,不與任何人交往,也就是家長們常說的“閉門造車”。對任何事情都“漠不關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容易產生自卑感、孤僻感,對性格的形成產生不良影響,影響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長。這是逆反心理的內在表現形式。

3,易走極端。他們感覺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渴望所謂的理想世界,離家出走,乃至輕生念頭,不計後果來徹底的“放鬆自己”。這是最極端的表現形式,很容易產生嚴重後果,而且往往難以挽回。

二、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分析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心理髮展必須經歷的階段,是一種暫時的心理現象。只有找準其產生原因,採取相應的對策,才能解決問題。影響中學生逆反心理產生的主要因素有,

1,青春期心理因素。

首先,隨着年齡的增長,青少年的自我意識有了很大變化。自尊心逐漸增強,使得他們當自己的某些想法及行爲不能被現實所接受時,他們就會產生過於偏激的想法,認爲家長老師阻礙了他們的自由。輕視自己,從而產生了反抗心理。他們表現出強烈的自尊心,感到自己不能被壓制、被剝奪權利。於是,他們要求擴大自己的權利,並要求別人尊重他們的個性和尊嚴,要求一定程度上與成人平等,並且竭力使成人承認這一點。

其次,進入青春期。青少年獨立意識逐漸增強。青少年在謀求獲得獨立的過程中,開始抵抗在兒童時期甘願執行的那些要求,當成人限制他們的獨立性並把他們當作“小孩”而加以監護、指導,不重視他們的興趣、態度和意見時,他們就抱怨,並且提出抗議。隨着交際範圍的不斷擴大,他們感覺自己已經長大成人,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樣受到尊重,喜歡自作主張,“謀求獨立”意識成爲重要的心理傾向,他們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獨立,對父母和老師不再“唯命是從”,相反,往往嫌父母和老師管得太嚴、太羅嗦,從而對家長和老師的教育產生逆反心理。

2,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環境的影響具有特殊意義。青少年在家庭中生活的時間佔其全部生活時間的一半以上,父母對子女的行爲起着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

首先,有的父母對孩子給予的照顧過多,尤其是對孩子教育上的要求過於嚴格,超過了孩子所能耐受容忍的程度,對孩子來說是一種無形的壓力,易引起他們無謂的煩惱,也抑制了他們的獨立性和完整個性的形成和發展。

其次,家長提出的`要求超出了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的家長常常擺出封建家長的威風,不給孩子任何自主的空間。隨着時間的推移,青少年對父母的這種教育方式就會產生反感、牴觸情緒。

更有甚者,採取“大棒政策”,當子女不按自己要求做,或者達不到自己的滿意程度時,也就是當家長產生“恨鐵不成鋼”的感覺時,就會使用暴力,體罰青少年。這種“大棒政策”,嚴重阻礙了青少年的成長,使青少年行爲偏激,有時可導致不可估量的後果。

3,學校教育因素。

首先,有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不公正。每個老師都喜歡聽話的學生,但正是由於老師的這種看似正確的“偏見”,造成所謂的“差生”不喜歡這個教師,甚至產生憎惡情緒,上課故意搗亂,與老師作對。即使理智告訴他這樣做是不對的,但是在感情上,他仍然不能接受這個老師。老師的不公正待遇會使青少年產生逆反情緒,並且對青少年以後的成長造成不良後果。 其次,學生在班集體中的位置也會影響其心理。對青少年來說,班集體就是一個微型社會,學生大部分時間生活在這個微型社會裏,他們在相互學習、生活的過程中形成各種關係,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特定的位置,並由此決定了他在集體中的地位和角色。班級社會學研究表明,學生在班級中活動和交往的主導動機是謀求在同齡人羣體中使自己滿意的地位。如果這種慾望經常得不到滿足,那麼個性的對立與社會的衝突是不可避免的。

有的學生因爲各種原因,他們在班級中沒有知心朋友。當他們嚮往集體生活,但與同齡人交往的願望得不到滿足時,他們就會試圖用各種手段來引起同學們的注意,甚至不惜用與常態相反的行爲來引起大家的注意。

三、逆反心理的解決對策

逆反心理的產生不是偶然的,它是青少年在適應社會生活的過程中,在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大背景的影響下逐漸形成的。對於逆反心理沒有立竿見影的良藥,只有慢慢調理,從而祛除病根,引導青少年生活成長步入正軌。

作爲家長,應該認識到逆反心理的產生是青少年成長所必須經歷的一個重要階段,家長應對其進行“適時適地”的引導。首先,家長應該意識到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產生,是青少年自身心理髮展的不成熟所致。雖然在父母眼中,他們還是十三四歲的“小孩”。但是應該意識到十三四歲正是性格形式、心理成熟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經歷對青少年以後的人生觀、價值觀有着重要的影響。其次,給予青少年適當的自由,不要把他們裝在思想行爲約束的牢籠中,不要像教科書那樣教育下一代,畢竟社會在變化,環境在變化,當初的“老一套”不一定適應當今的環境。青少年對環境變化所表現出的“特殊行爲”不要一棒子打死,把他們當作“歧途歪路”,應該加以引導,同時不應該打擊青少年的積極性,不應該泯滅青少年探求未知世界的創造性。最後,對具有敵對傾向的青少年,雖然外表看來滿不在乎,但他們內心卻充滿了痛苦和不安。家長總以爲“打壓青少年的囂張氣焰”可以使他們不再反抗,變相的順從,殊不知這樣會使青少年心理變得更加逆反。家長要從青少年心理上進行對等溝通,要注意以理服人,分清是非,使“敵對”的青少年在平和的狀態下看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這種認識上的轉變對於克服敵對傾向有重要意義。切忌使用武力。

內因解決了,就剩下外因了,內外結合才能“藥到病除”。學校教育便是治療青少年“逆反心理創傷”的外傷藥。清除逆反心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調整人際關係。爲了儘可能防止逆反心理在集體成員心理氣氛中擴大影響,對班級成員的人際關係進行必要的調整,是一種可行的手段。青少年要求並不高,他們就是想要獲得老師同學們的認可,獲得他人的尊重,從而獲得自身應有的地位。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應該認識到,還有部分學校在搞應試教育。這嚴重影響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阻礙了他們開拓思維以及創新能力的發展。做爲老師,對學生不應該有三六九等之分,應該一視同仁,老師沒有偏見,纔會使青少年無低人一等的感覺,纔會有前進的動力,纔不致於產生自卑心理。同時,老師應該從多種渠道做好同學們的思想工作,如讓學生信賴的親戚、朋友來做思想工作,加強學生與家長、學生與老師的溝通,對消除誤解,改變或防止對立性的逆反心理是非常有益的。

另外,在學校教育過程中,應該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向學生介紹有關心理方面的知識,讓學生認識到自身心理變化和特點,調節好心理狀態,使他們心理品格有所昇華,使青少年自察、自治,淨化健康人生,培養學生的抗挫折能力,讓他們堅信自己有巨大的潛能,事事要抱有“我能行”的自信心。

在父母眼中,孩子永遠是長不大的,但事實並不是這樣的,隨着青少年的逐漸長大成熟,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逐漸增強,並且形成自己獨特的處理社會問題的方法。家長不應該只憑自己的經驗來教育子女,應該適當給青少年一些適應社會的機會,讓他們去經歷更多的事情,獲得有關的經驗,適應新的環境。

老師與學生的送系,只是“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而已,老師不但要教給學生書本知識,更要教給學生爲人處世的道理。自己的學生超越自己之時,就是老師的成功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