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論家庭教育對留守兒童心理的影響及教育對策

學問君 人氣:9.89K

摘 要: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孩子的許多心理品質是在家庭中形成的。要讓留守兒童獲得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家長及臨時監護人首先必須要有健康的心態和正確的教育策略,注意自身素質的培養和提高,透過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等提高家長及監護人的認識,讓心理健康教育走進家庭。

論家庭教育對留守兒童心理的影響及教育對策

關鍵詞:留守兒童 心理健康 教育理由 教育策略

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心理髮展具有着潛移默化的影響。留守兒童的父母在外務工,平時無暇顧及自己的孩子,留守兒童的監護教育主要是留在身邊的祖輩、親戚朋友、甚至有的是同輩監護、自我監護,這種家庭教育的多元化使留守兒童出現了自卑、冷漠、道德意識淡薄、情緒失控、孤獨、厭學等心理理由,此時家長或臨時監護人不是放任自流就是非打即罵,再加上祖輩家長對孫輩的溺愛和袒護,造成孩子很難接受其父母的嚴格要求和批評,使正常和必要的教育難以進行,這種教育方式不僅不利於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也使家庭教育走入誤區。

一、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目前狀況及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

1.物質滿足型。留守兒童父母爲了彌補無法照顧孩子的愧疚,儘可能地滿足孩子的金錢與物質要求,很少關心孩子精神上的需要,致使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養成了奢侈浪費的惡習,直接影響着孩子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2.不聞不問型。留守兒童的父母因工作太忙,無暇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和學習,不僅讓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與父母感情淡漠,甚至有的孩子拒絕與父母交流。長期如此,父母對孩子的感情也漸漸冷淡、忽視,甚至放任自流,這種親子關係容易使孩子形成冷酷、對學校生活失去興趣,情緒制約力低,學業不佳,出現違法行爲。

3.溺愛型。父母或臨時監護人對孩子過於寵愛、關心,對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有求必應,缺乏理智和分寸。孩子本來自己能做的事,祖輩家長代爲其勞,孩子失去了鍛鍊的機會,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自主能力差、依賴性強、責任心不強、環境適應能力差。

4.支配型。父母在外務工,牽掛留守在家的孩子,每天打好幾個電話詢問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委託臨時監護人對孩子的生活嚴格限制,每件事必須按照父母或臨時監護人的意願去辦,導致孩子時時處於緊張的狀態,失去安全感和歸屬感,進而形成行爲消極、被動、服從的人格特徵。

5.關愛有方型。外出父母經常打電話、寫信與孩子聯繫、交流,給予留守孩子生活上的關愛、學習上的支援、心理情感的溝通,鼓勵孩子上進,利用寒暑假帶孩子外出旅遊、參觀自己的工作環境,讓孩子理解父母在外務工的.艱辛,以喚起留守兒童的感恩和進取之心。這種教育策略既注重物質需要,又關注精神需要。

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和諧的家庭教育環境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有決定性作用。在和睦、幸福、互助、互愛的家庭中成長,孩子會感到溫暖、快樂、有安全感,活潑開朗,尊重長輩。家長和臨時監護人之間應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關心。讓留守孩子從長輩那裏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從而產生安全感,對自己的前途充滿信心。

2.加強家校聯繫,真情關愛留守兒童。家校聯繫是創設學校、家庭一致的教育氛圍。家長及臨時監護人要經常與班主任及科任教師透過電話、書信、網絡等取得聯繫,瞭解子女在學校的表現,包括思想、學習、與同學交往、參加各種活動等。積極地與學校配合攜手抓好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給予農村留守兒童愛的教育,讓兒童能感受到"家"的溫暖,學校生活的充實快樂。

3.營造文化氛圍,培養良好習慣。孩子成長曆程中,知識的學習和積累,最終取決於個人的自主努力,家庭的施壓和灌輸,只能是在摧殘孩子的心智,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可以使其受用一生。留守兒童由於長期缺乏父母近距離的關愛和呵護,心靈孤寂,心情憂鬱,作爲監護人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關注他們的行爲方式、心理狀態以及性格特徵的變化,設法轉移他們的消極情緒,培養他們的各種興趣或特長。

4.加強學習,培養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質。留守兒童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和呵護,得不到家庭的溫暖,容易形成脾氣暴躁、待人冷淡、孤僻、自私等不良心理。家長及監護人透過參加學校舉行的家長會、觀看教育片等方式,學習一些教育學、心理學和生理衛生知識,提高認識,瞭解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及心理變化的理由,用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引導教育孩子。

5.鼓勵參加集體活動,創設人際交往的環境。從兒童個體心理的發展來看,活動是兒童心理與外部世界相通的橋樑,孩子總是透過各種形式的活動,積極地和周圍世界進行交往,形成和發展着自己的心理素質,初步形成健康的社會態度及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部檔案.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北京,2002,1。

[2]周林 青永紅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理由研究》.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4。

[3]李天燕 家庭教育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