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論學校道德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成因分析及預防對策

學問君 人氣:1.49W

論文關鍵詞:;逆反;成因;對策

論學校道德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成因分析及預防對策

論文摘要:學校道德教育實效性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於學生對學校道德教育所產生的逆反心理,而之所以產生對道德教育的逆反心理既有學生自身的內在原因,更重要的是學校道德教育自身存在的問題。因此,改進學校道德教育是逆反心理的重要措施。

逆反心理是與主體需要不相符時產生的一種反向的心理活動與狀態,表現爲抵制和抗拒態度和對規範的背離。在學校道德教育實踐活動中,逆反心理表現爲對道德教育的抵制和抗拒,對社會道德要求的背離,即對道德教育的逆反心理。這種逆反心理使青少年學生容易對道德教育資訊產生曲解,形成抵制道德教育資訊的行爲意向,不易被與自己原有態度不同的道德教育所說服和固化。當逆反意向傾向越積越多,就會產生逆反行爲,即出現不道德行爲。道德教育中的逆反心理嚴重阻礙了道德教育資訊的有效接受,是當前學校道德教育實效性不佳的重要原因。因此,分析道德教育中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並有效預防逆反心理的產生對於提高學校道德教育效果具有極爲重要意義。

一、學校道德教育中逆反心理的成園分析

逆反心理的形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青少年學生自身內在的原因,也有學校道德教育、社會等外部原因。

1、從內在原因看:首先,青少年的個性特點容易引發逆反心理。青少年時期處於一種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髮展時期,他們的思維方式、思維視角已逐步脫離童年期的簡單和單一化的正向思維,向多向思維、逆向思維和發散思維等方向發展,這爲逆反心理的產生提供了可能性。即使到青年時期,儘管其生理和心理的發展有了極大的飛躍,但仍處於不穩定,不平衡狀態。一方面,個體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意向不斷增強,試圖擺脫對父母、家庭的依賴,嚮往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但另一方面,由於其人生觀、價值觀尚處於不成熟時期,情緒不穩定,自我控制能力較弱,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因而容易產生極端化立場,自行其事,不聽勸告。由於道德教育總是試圖給予其思想和行爲以道義上的約束,因而常容易引發青少年學生對道德教育的逆反心理,把學校的道德教育看成是“管”、“卡”、“壓”,是對其個性自由發展的壓制,因而對學校道德教育表現出缺乏興趣,牴觸,甚至產生與社會道德要求相背離的逆反行爲。

其次,道德認識偏差引發逆反心理。道德認識是接受主體態度形成和改變的基礎,對逆反心理的形成起準備和導向的作用。人們對某一現象或問題的認識總是受到已有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的影響,如果道德認識存在偏差也容易引發道德逆反心理。由於一些青少年學生把道德教育看成是“說教”、是“要教育我的”,這種道德認識的偏差,導致了他們對道德教育缺乏興趣。同時,由於青少年學生中所存在的極端化思維方式,也往往使其對客觀事物,道德現象的認識無法做到客觀、公正,對道德教育的內容往往不是從正面接受而是從反面來接受,從而形成了對道德教育的逆反心理。

2、從外部原因看:學校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引發學生對道德教育的逆反心理。學校是青少年學生成長和道德社會化的主要環境,學校道德教育對學生的人格培養、道德社會化具有重要影響。當前學校道德教育不能被學生有效接受,學生缺乏興趣,不愛聽的狀況與學校道德教育自身存在的問題是分不開的。學校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而引發學生逆反心理主要表現爲:

第一,道德教育對學生主體性的忽視。傳統的學校道德認爲,道德教育就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的影響,把一定的社會思想和道德轉化爲個體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教育。因此,在道德教育的實踐活動中,主要是從社會道德要求出發,要求學生要遵從既定的道德規範,強調教育對象符合規範的行爲習慣的養成。這種道德教育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忽視了學生的自覺性、能動性的發揮,缺乏對學生生活世界和權利的關注,缺乏對學生的理解和尊重。而青少年時期的成人感獨立性有了很大發展,他們追求平等、渴望得到尊重。因此,學校道德教育對學生主體性的忽視,導致了學校道德教育無法與學生產生共鳴,也導致了學生對學校道德教育的厭煩心理。

第二,道德教育的說服意圖過於外露。大衆傳播心家的研究表明,受衆對傳播者說服動機的察與否影響着說服效果。即如果受衆覺察到說服者的說服意圖,則說服效果差,反之,如果同樣的資訊是受衆無意接觸到的,則說服效果強。…受衆不是處在說服的情境中,就不會出現防禦、抵制、逆反等不利於改變態度的心理準備狀態。而在我校道德教育中,我們的道德教育常透過開設德育課的方式進行,並且“說教”成分太明顯,教育者總是擺出居高臨下“我要教育你”的態度.要求學生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這種過於外露的說服意圖對予獨立、平等意識逐漸增強的青少年學生而言,極容易引發對學校道德教育的逆反心理。

第三,道德教育方式單調。心理學實驗表明。當同一種刺激反覆作用於人的大腦時,所引起的反應強度會越來越低。長期以來,學校道德教育主要是採取課堂講授的方式進行,而且往往把規範、要求直接告訴學生,缺乏啓發和給學生思考的空間,這種單一的刺激與青少年學生思維的二元化和多元化的發展特點,顯然是不相適應的,因而導致了青少年學生對道德教育的逆反心理。據陳昇教授的顯示,63.3%的學生認爲影響思想教育課效果的是“形式枯燥不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