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產品對象化視角中的勞動價值論與效用價值論-基於現代企業競爭

學問君 人氣:3.03W

論文關鍵詞:對象化;勞動價值論;效用價值論;競爭範式;壟斷

產品對象化視角中的勞動價值論與效用價值論-基於現代企業競爭

論文摘要: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石,具有不可動搖的穩固地位,效用價值論只是從表象說明了交換的比例關係。在我國的經濟學研究中,人們對效用價值論採取了完全否定的態度。效用價值論雖在本質上是錯誤的,但這一理論對企業的競爭卻有一定的指導意義,那就是企業競爭的主要內容不再是勞動時間問題,而是產品的使用價值與效用,消費者對商品的效用評價是商品在市場上獲得競爭力的主要來源。對我國企業來說,必須透過產品的對象化,生產效用能被消費者認可的商品,爲此,創新型競爭是我們的唯一選擇。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主要分歧之一在於對商品價格的不同解釋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認爲價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價格的基礎是價值,價值即一般勞動的凝結;而主流西方經濟學認爲價格是商品的總效用與單位貨幣所能購買的效用的比例,價格與商品的效用成正比,效用是商品的價格基礎。本文認爲這兩種理論分別從不同層面解釋了商品的價格,效用價值論從現象層面揭示價格,而勞動價值論從本質層面說明價格,勞動價值論比效用價值論深刻。但這兩種理論對現代企業競爭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尤其是產品的對象化成爲商品生產的突出特徵時,效用問題更要引起企業的重視,企業可以運用這兩種價值理論制定適宜的市場競爭戰略。

一、勞動價值論與效用決定論

勞動價值論起始於古典經濟學,完成於馬克思的《資本論》。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創始人威廉·配第最早提出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的原理,重農學派的先驅阿吉爾貝提出一切商品按各自所包含的勞動量進行等價交換的思想。

亞當·斯密在前人的基礎上較完整地提出了勞動價值論思想。首先,斯密考察價值從交換價值入手,他指出:“一個人佔有某貨物,但他不願消費,而願用以交換他物,對他來說,這貨物的價值,等於使他能購買或能支配的勞動量。因此,勞動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其次,他由交換價值匯出價值的真實內容,指出商品的`交換價值本質,“任何一個物品的真實價格,即要取得這物品實際上所付出的代價,乃是獲得它的辛苦和麻煩。再次,斯密指出了價值與價格的關係:“在同一時間和同一地方,一切物品的真實價格與名義價格都成正比例。最後,他也看到市場價格不是完全地與價值保持一致,“商品的市場價格,有時高於它的自然價格,有時低於它的自然價格,有時和它自然價格完全相等同。只是斯密沒有深人研究勞動創造價值的具體情況及各種勞動的共性與商品價值的時間度量。李嘉圖在他的價值理論中指出,商品價值的來源有兩種:商品的稀缺性和爲獲得商品所需的勞動數量。這裏李嘉圖模糊了價值的概念,所以不可能闡釋價值的本質。

馬克思在批判地借鑑前人成果的基礎上,系統而完整地論述了勞動價值論的內涵。馬克思在論述勞動創造價值中透過勞動的二重性深人說明了商品二因素,並透過對商品二重性的論述,闡明瞭使用價值、交換價值與價值的關係。馬克思指出,各種使用價值的商品之所以能交換,必然有一個共同的本質,這共同本質就是凝結了人類無差別的勞動。“這些物現在只是表示,在它們的生產上耗費了人類勞動,積累了人類勞動。這些物,作爲它們共有的這個社會的結晶,就是價值—商品價值。‘雖然各種具體勞動有差別,但其本質卻是相同的,都是無差別的人類抽象勞動。“各種勞動不再有什麼差別,全都化爲相同的人類勞動,抽象人類勞動。”。:

效用論幾乎沒有統一的理論與思想體系。古希臘思想家色諾芬最早在他的《經濟論》中提出效用理論的思想。他認爲,財富就是有用的東西,並且指出物品有兩種用途:一是使用(即效用),二是交換。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了直覺意義上的價值度量,即價值的內在原因和本質。他認爲“經濟”的目的在於獲取自然提供給人類的生活必需品等有使用價值的東西;真正的財富就是由這樣的使用價值構成的。薩伊強調效用是各種財富內在價值的基礎和來源,物品的價值是由物品的效用決定的。既然價值是由物品的效用決定的,而效用又是由生產三要素土地、勞動和資本生產的,因此,價值是由生產三要素共同生產的。這裏的效用就是財富的價值所在,是客觀存在物,其實就是使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