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透過網絡文化特性分析大學網絡文化構建

學問君 人氣:1.02W

論文關鍵詞:大學網絡 網絡文化 特徵 構建

淺談透過網絡文化特性分析大學網絡文化構建

論文摘要:當前,網絡文化的構建已經成爲大學文化建設中一個重要而緊迫的課題,大學者必須高度重視並積極探索破題之道。本文在分析網絡文化特性的基礎上,提出了構建大學網絡文化的思路:重視大學網絡文化參與者之間的有效溝通,強化大學網絡文化的服務性功能,在大學網絡文化的構建中重視並善於利用技術,以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資訊技術爆發出人類變革力量的時代中,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對產生着深刻和長遠的影響,尤其是對於處在劇烈社會變遷中的我國。面對當代文化發展態勢,如何做好網絡文化建設,透過網絡文化促進社會文化健康、持續、穩定發展,是我國文化建設者的一項十分重要和緊迫的工作。以大學生爲代表的青年一代是受網絡文化影響的主體人羣,他們對於文化的理解、接納和傳承必然將標定一代人的整體文化高度。因此合理利用網絡,提升青年羣體的精神文明層次,構建優質先進的大學網絡文化,從而促進大學生文化素養和思想水平的不斷提高,應當是大學教育者高度重視並積極探索的課題。
  大學網絡文化是大學文化與網絡文化的融合,是以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爲主體參與者,以網絡爲載體和平臺,以數字化資訊的爲主體內容,以大學校園爲聚合點,以大學精神爲核心內涵的文化。它是參與者在校園這一特定的下,在透過網絡進行的大學文化行爲中形成的文化。同時,大學網絡文化亦是大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文化的價值需要透過網絡得以傳遞和放大,要做好大學網絡文化的構建,必須要首先認清網絡文化的特性。
  
  網絡文化的特性
  從構成網絡文化的幾個基本要素:人、技術、、社會來看,其主要特性表現爲如下幾點。首先,網絡文化具有大衆性。網絡上的活動者爲數衆多、身份迥異,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將自己融入或脫離於網絡文化。在網絡文化的參與中,任何人都具有透過合法的方式從網絡獲取資訊的權利,同時也具有透過合法方式資訊的權利。網絡文化的衍生依賴於無數的參與者,沒有“人”的因素,“文化”自然無從談起。由於網絡的開放性和資訊的無限性,少數人對資訊和知識的壟斷難以爲繼,網絡的參與者可以不再接受單一渠道的資訊,而是獲得更多更廣的資訊,並將從他人那裏所獲的資訊與自己掌握的知識進行比較、分析,從而在網絡文化中發出自己的聲音。這些是任何人都可以進行的網絡行爲,當某種公衆思想和集體行爲可以透過網絡左右社會文化風潮時,網絡文化就很可能衍生出了新變化。其次,網絡文化具有技術性。從以門戶網站爲代表的Web 1.0到社會化網絡盛行的Web2.0,時間只有10年。互聯網自身的進化速度是驚人的,當今的社會化網絡正是由不斷成熟和創新的網絡技術催生出的。人類發展的過程中,每一個物質或精神文明快速進階的時代,都會伴有相應的社會文化產生,而文化的傳承,往往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特別是在人類科技飛躍的年代中,科技進步改善了人類的生存條件,解決了人類的很多社會問題,社會文化的產生和變化與科學技術發展的關係愈發緊密。網絡文化產生於資訊技術發達的時代,也只有資訊時代才能爲網絡文化的衍生提供基礎和時空環境。再次,網絡文化具有商業性。這一特性與前兩個特性不可割裂,相生相伴。一方面,衆多的參與者使網絡文化具有商業價值的基礎條件——資訊消費者。同時,網絡技術爲商業活動的網絡化提供了可行性;反之,新的商業理念的不斷出現給予了網絡技術應用不斷進步的動力,而具有文化性質的商業活動,又吸引和聚合着網絡文化參與者,特別是那些想透過網絡文化實現商業目標的參與者。沒有商業性質的網絡文化,難有創新性的技術進步,也在一定程度上削減了公衆參與的熱情。最後,網絡文化具有制度性。網絡文化既體現了時代特徵,又與其身處的文化制度和社會環境密切相關。網絡文化的衍生受制於它所處的社會環境和文化制度;同時,只有合理的文化制度和良好的.社會環境才能促進網絡文化健康持續的發展,優質的網絡文化在發展到一定廣度和深度後,會對文化制度和社會環境起到積極的改善作用。
  
  從網絡文化特性透視大學網絡文化的構建
  大學網絡文化是高校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它具備網絡文化的一般性質,同時又具有一定差異。最顯著的是,大學網絡文化被賦予了教育意義,需要實現的是學生思政教育、大學文化的弘揚和傳承,以及社會主流文化的深化和再造,其商業性被很大地削弱。構建優質的大學網絡文化,實踐者須立足於大學文化的本質,深刻理解網絡文化的特性,在實踐中緊跟時代和社會變化,做到以人爲本,尊重技術,不斷優化制度,提高資訊化校園的效能。以下幾點思考在大學網絡文化的構建中具有一定意義。
  (一)重視大學網絡文化參與者之間的有效溝通
  社會化網絡是一個資訊開放而繁雜的環境,各種現象、各種聲音裹挾着不同的價值觀,衝擊着每一個網絡參與者的思想。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下,難免受其影響。就我國來說,每一代青年學子都有其特有的思想特徵和思維方式。60、70年代的大學生艱苦奮鬥,“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80、90年代的大學生身處改革開放的初期,信仰知識改變命運,堅信集體的力量;而新世紀後的學生,更注重自我內心的感受和個性的釋放,物質的極大豐富和社會價值體系的多元使很多學生出現“急功近利”的心態。他們面臨的是多元文化環境,不同國家和的海量資訊透過網絡傳播,這些資訊集知識性、政治性、趣味性和娛樂性於一體,對我國傳統的價值觀、觀造成一定衝擊。在外圍文化和自身文化的碰撞中,學生的內心很容易產生衝突,迷失自我,失去對文化追求的正確導向。
  在當前的網絡文化環境下,居高臨下式的單邊性的資訊傳輸已經不易令被教育者接收,要讓思政教育起到切實的作用,教育者應當學會透過網絡聆聽並與被教育者深入對話,這樣才能讓網絡資訊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成爲一種深入人心的文化力量。大學生在同齡人中雖然文化水平比較高,但畢竟會在成長中遭遇很多困惑,如果這些困惑不能及時地向外傾訴,往往容易使學生在對待問題時產生偏激、錯誤的心態;而作爲校園內利益相關者的一方,被教育者一定會有各種利益訴求,需要教育者及時準確的迴應。由於網絡具有隱蔽性和非面談性,學生通常都傾向於透過網絡渠道表達觀點,分享真實觀點。因此,教育者應當藉助網絡,建立多種有效的溝通渠道,如博客、論壇、貼吧、QQ羣、SNS社區等,由專門的教師團隊輔以優秀的學生團隊負責管理,定期檢視學生在這些渠道中表達出的對校內活動和焦點事件的看法,關注學生變化,解答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面臨的困惑,此類渠道最好能以輔導員老師爲帶頭人,以班級、團學組織爲單位。這種良好的網絡溝通機制一旦形成,教育者就能及時地、深入地瞭解學生真實的心理狀態,然後透過策略性的溝通爲學生傳道授業解惑,使學生的疑惑和訴求獲得較爲滿意的反饋。學生的內心需求獲得了滿足,校園內的網絡聚合力就會不斷增加,優質校園網絡文化的構建也就有了紮實的基礎。同時,對於校園外部的網絡渠道,教育者也應當高度重視,並由專人負責聆聽學生聲音並與之對話,整合內外部網絡資源,確保網絡輿情危機能及時、有效地得到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