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網絡新生代流行文化特徵探析

學問君 人氣:2.2W

網絡新生代的界定及劃分

網絡新生代流行文化特徵探析

在衆多的文獻當中,關於代際的劃分方法有很多種。與網絡新生代相近的是張莉萍副教授在其《都市新新人類與新新文化研究》一文中關於“新新人類”的劃分,她採用了楊雄教授的政治代際劃分法,基本按十年內出生爲一代進行劃分。她認爲新新人類指1976年~1985年出生的第五代羣體,並從成長背景進行了其文化形成歷程及特點的描述和分析。而本文關於網絡新生代的劃分,則指在網絡媒體陪伴下長大的羣體,主要指80、90後。網絡的出現,給他們的文化生活打上了很深的烙印,明顯區別於其他年齡層次的人羣。本文將更多探討這些新生代與“網絡”相關的文化特點。

傳統的青年亞文化從屬於社會主流文化,而80、90後的網絡新生代流行文化與社會主流文化已不是簡單的從屬關係,它具備了社會主流文化沒有的一些特點,將網絡新生代文化單獨列出,而不採用傳統“青年亞文化”稱法還基於以下考慮:

首先,網絡新生代與傳統青年亞文化形成環境有着明顯不同。青年亞文化從屬於社會主流文化,雖然青年亞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它對權威的反抗性、反叛性,對主流文化的抗衡等,但是,從本質上來講,它們都形成於傳統媒體時代,也就是說它們主要是在現實環境中完成其文化形成的,在“質”上並無太大區別。而網絡新生代文化與青年亞文化最大的不同是其在虛實交融的環境中形成。由於網絡及虛擬場域的出現,新生代們在網絡中完成現實中的一些活動,如交友、購物、談戀愛等,與現實生活相似度極高,但卻不是現實。而在虛擬世界中的一些想法及行爲也不可避免地帶入到現實生活當中,形成虛實交融的生活環境。

其次,由於網絡環境的衆多特點,必然使其使用者形成的文化也具有與之前不一樣的特點。例如,傳統青年亞文化當中,青年所接觸到的知識或資訊都是經過“把關人”淨化過的,他們真正“自主”選擇的權利其實非常小。而在網絡當中,由於海量資訊以及超連結功能,新生代們自己成了“把關人”,魚龍混雜、良莠不齊、豐富多樣的各種文化也都同時登場,在衆多文化包圍、滲透中形成的網絡新生代流行文化較之青年亞文化無疑具有極大的豐富性。

再次,網絡的交互性,也必然使新生代們增加了許多方便的、成本很低的表達渠道。雖然作爲青年的他們還沒有真正走上社會,或者剛走上社會還缺乏一定的話語權,但是新生代們這種即使效果並不明顯的民主表達,至少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他們參政議政、民主表達的熱情及積極性。

網絡新生代流行文化的特點

網絡新生代流行文化的形成,主要基於兩個重要的環境,一方面,外來的流行文化、快餐文化等的強大沖擊,使中國本土的主流文化不得不在很多場合處於順從、迎合地位;另一方面則是技術革新,使網絡新生代流行文化的傳播迅速、廣泛和深遠。正如網絡的出現使新生代們形成了獨具特點的流行文化一樣,在虛實交融的場域當中,網絡新生代的流行文化特點如下:

網絡新生代流行文化的豐富多樣性、不確定性增加。由於網絡海量資訊、傳播成本低、互動性強、傳播速度快等特點,使其文化呈現豐富多彩的局面。不同文化以各種姿態一覽無餘地出現在新生代面前,這些文化從形式到內容,各式各樣,甚至無奇不有,成爲新生代創造自己文化的素材或獲得啓發的來源。同時,網絡新生代們正處於人生創作力最旺盛的年齡,他們輕而易舉地“創造”出了獨特的具有明顯特徵的文化。比如,網絡文字的使用。在網絡中,無論是即時傳播還是延時傳播,都可以透過文字、數字、字母、英語和圖片等資訊符號或者符號複合體組成“混血兒”、“三明治”式的網絡語言來進行。新生代們出於方便、時髦或者保護自己的祕密等方式使用這些網絡語言,而他們自己創造出來的網絡文字在一定程度上是對主流文化的挑戰。另外,網絡語言在書面的求職信、語文考試以及作文大賽中頻現,可見他們也在積極地傳播自己的“新文化”,爭取一定範圍內的話語權。各種網絡“客”文化也極大地豐富着網絡新生代流行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從播客、博客、威客到閃客、維客、印客等,這些五花八門、各種各樣的“客”,都極力地挖掘網絡的各種空間。除此之外,風靡一時的各種山寨文化,也是新生代們網絡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無論是哪種形式的網絡文化,都極大地豐富了新生代文化的形式和內容。並且,“資訊革命沒有停滯、沒有結束、沒有階段性、沒有畫上完成符號,它仍在蓬蓬勃勃、如火如荼地進行當中”。①毋庸置疑,在新生代的流行文化中一部分曇花一現時,新的形式也將層出不窮,它將繼續豐富網絡新生代流行文化,在客觀上,也增加了其文化內容和形式的不確定性。

民主參與意識增強。網絡新生代作爲網絡使用的一個龐大羣體,其民主參與意識與之前相比明顯增強。在傳統媒體時代,媒體傳播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單向性。由於客觀條件及一些限制因素,少數精英把握着話語權,而青年真正能不受限制地表達自己意願的機會非常少。

在虛擬社會交往中,傳受界限的模糊化,賦予了網絡新生代更多的話語自由權,網絡新生代文化相比較傳統的青年亞文化,擁有了更多表達的權利、機會和自由。在虛擬空間中,他們可以自由地發表言論,宣泄情感,人人都可能成爲意見領袖,有可能對原來被社會主流文化所控制的文化霸權發起挑戰。同時,也爭取到了同主流文化進行對話的機會。各種論壇,往往是新生代們發表言論的“主陣地”,他們樂此不疲地對各種私人的`、公共的話題進行討論、爭辯。2008年汶川大地震,很多新生代透過網絡組成一些組織,給災區捐錢捐物,在網上爲災區人民加油鼓勁。在奧運火炬傳遞受阻時,也有很多新生代透過網絡在很短的時間內攜起手來,爲火炬的順利傳遞吶喊助威。對於各種社會熱點問題,網絡新生代們總是要在網上“議一議”。近年頻現的各種網絡惡搞作品,也有很多是對當前社會問題的反映。例如,《春運帝國》是對春節一票難求現象的描述與諷刺;2010年初網上熱傳的惡搞作品《樓市春晚》道盡對樓市價格居高不下環境下房奴的辛酸與艱難。這些惡搞作品儘管還存在着衆多的爭議,但是,毫無疑問的是,新生代們的民主參與意識較之以前明顯增強。

娛樂化特徵顯著。處於社會轉型期的新生代們,面對思想觀念多元化,自由主義、享樂主義和解構主義的思想相互碰撞,對主流文化的認同感越來越弱。恰在此時,網絡技術的發展將娛樂作爲其重要特徵的西方文化的傳播推向極致,網絡傳播消解了諸如國家之間、民族之間、地區之間以及各種文化之間的邊界,西方的快餐文化、庸俗文化、流行文化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等衆多文化同時呈現,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新生代,很容易將娛樂文化作爲主流文化全盤吸收。例如,在娛樂爲底色的大背景中,被現代傳媒包裝得五光十色、閃亮登場的各式娛樂明星對新生代產生了很大影響。據調查,閱讀名人博客是新生代們網上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他們最喜歡看的博客,主要集中在影視明星、體育明星,這些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成爲一些新生代效仿的榜樣,不可避免地帶有大量的娛樂性。網絡遊戲更是如此,“遊戲的特點具有超時空、開放性、隱蔽性、自主性、互動性等特點,而這些特點正好是娛樂活動無強制性、自由性的集中表現,正符合人們追求文化個性化的需要。同時,它的高仿真性,虛擬世界幾乎與現實世界一樣逼真……它們可以讓人感覺經歷了不同的角色和身份,包括性別轉換。”②對新生代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而網絡文學的出現則幾乎“顛覆”了傳統文學的創作觀念和表現手法,被稱爲文學中的“卡拉OK”,在網絡文學當中,文學的自我抒情功能被削弱,而遊戲功能得到極大的張揚。娛樂狂歡是網絡文學寫手“創作”的心理依據,運用多媒體技術,把文字輸入與聲音、圖像、動畫等結合起來,新生代們以遊戲好玩的心態參與其中,並不追求傳統文學所崇尚的心靈啓示和審美感受。總之,娛樂性是網絡新生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特徵,特別是在網絡文化當中,隨處可見娛樂化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