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分層模式下大學計算機基礎課教學研究

學問君 人氣:2.23W

高校應當大膽改革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內容與結構,建立“教學內容模組化”的分層教學模式。

分層模式下大學計算機基礎課教學研究

【摘要】隨着資訊社會的不斷髮展,高校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標準與要求,然而大學計算機基礎課教學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從分析當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教學存在的突出問題入手,提出基於分層教學模式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教學改進策略,對於推進當前高校資訊技術教育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分層模式;計算機基礎;教學

隨着資訊社會的高速發展,資訊技術日新月異。社會對於人的計算機水平與能力要求越來越高,高校也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標準。但受到當前高校實際辦學成本、教學環境、設備資源、師資條件等的限制與影響,大學計算機基礎課教學仍存在着一些突出的問題。如何在現有的教學條件下,針對當前的人才培養要求,運用新的教學模式改進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的教學質量,成爲高校計算機基礎課一線授課教師與資訊技術教學研究者值得共同研究與探討的課題。

1當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教學存在的突出問題

1.1教學內容單一陳舊,沒有考慮學生需求和專業要求

目前不少高校的計算機基礎課仍然以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考綱要求的考試內容和要求來制定教學大綱,教學內容主要包括計算機基礎知識、計算機系統組成、windows操作系統、office辦公軟件和計算機網絡知識等方面,具體來說計算機基礎知識主要介紹計算機的發展簡史、計算機的特點、計算機的分類、計算機的應用等方面;計算機系統組成主要介紹計算機硬件和軟件的基本知識;Windows操作系統主要介紹windows的常規操作和檔案與檔案夾的管理,office辦公軟件則主要學習word、Excel、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與應用,計算機網絡主要介紹網絡的發展概況與基本概念,着重介紹局域網的相關知識和Internet的常用操作,教學內容較爲單一,且長期固定不變。課堂上講授的很多概念與基礎知識與中小學的資訊技術課的內容重複,講授的軟件版本也較爲陳舊,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計算機基礎教學主要是WinXP+Office2003的版本組合,到2013年以後才因爲計算機等級考試考綱的修訂改爲Win7+Office2010的版本組合。同樣,在制訂教學內容時也沒有考慮學生的個性需求和專業要求,無論什麼專業、什麼水平的學生學習的內容幾乎沒有差別,無法體現各專業人才培養的特色,也不能滿足不同水平學生對於計算機學習的需求。

1.2盛行大班制授課,學生水平參差不齊,總體課時量偏少

一方面,受到高校辦學成本、師資條件、教學資源等情況的影響,很多高校對大學英語、大學計算機基礎等公共基礎課程實行合班上課,兩三個班近百人的學生組建成大班授課。另一方面,當前大學生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一部分學生來自於較發達地區,中小學已係統地開設資訊技術課程,學生的計算機基礎水平較高,小部分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計算機編程能力。而一部分學生來自不發達地區,之前沒有接觸或很少接觸資訊技術教育,學生的計算機基礎水平幾乎爲零,小部分學生甚至連基本的鍵盤操作都成問題。最後,隨着目前高校課程的不斷改革,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的課時量在逐漸縮減,很多高校的計算機基礎課只開設一個學期,周課時一般爲2個課時,去掉節假日以後實際教學課時總量只有20多課時,且包含了理論課時與實踐課時,導致實際上機操作的課時量也相應減少,達不到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要求的課時量,總體的課時量是偏少的。

1.3教學模式相對固定,評價機制不全面

目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的教學模式相對固定,一般以實踐上機課爲主、理論知識課爲輔,上課模式主要是講練結合,教師多采用先講解知識點再示範操作,然後學生上機練習操作,最後教師點評總結的方式上課。這樣的教學方式雖然對於學生的操作能力訓練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長此以後學生就會逐漸厭倦這種單一固定的教師模式,慢慢地對計算機基礎課產生倦怠。而且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屬於典型的線下教學,需要固定的時間和場所,一旦離開課堂或機房,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也就隨之停止了,這就大大約束了課堂教學的可持續性,加之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總體課時量偏少的情況,如果不能開闢有效的第二課堂,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課時量和教學效果也就無法保障。同樣,傳統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也帶來了單一的評價機制,一部分高校將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的教學考覈簡單設定爲期末上機考試成績結合平時表現分作爲最終考覈成績,兩者之間設定一定的權值。另一部分高校則直接以國家或省級計算機等級考試的考試成績作爲最終考覈成績,還有一部分則是以考查的方式,學生完成幾次大作業和期末考覈作品,教師根據情況給予評分。這些評價方式雖各有特點,但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效果。

2基於分層模式下的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進策略

根據當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教學存在的突出問題,結合當前高校的計算機基礎課教學的實際情況,提出“教學內容模組化”、“學生水平分層化”及“教學方法混合化”的分層教學模式,對傳統的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進行改進。

2.1建立“教學內容模組化”的分層教學模式

當前的高校人才培養更加註重學生的專業化技能和水平,更加註重將計算機實踐操作與本專業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相結合,傳統大學計算機基礎課教學內容陳舊單一,已不能滿足高校人才培養的需求,例如傳統大學計算機基礎課教學內容中的windows操作在中學、小學的資訊技術課中已經成爲固定教學內容,一般的學生在中小學階段對於windows中的複製、移動、粘貼、刪除、重命名等基本操作已經非常熟悉,大學階段再次開設類似的教學內容而沒有加以深化,讓學生感覺是內容的簡單重複;又如傳統大學計算機基礎課中的office辦公軟件教學,除了Excel電子表格軟件外,在小學階段就已經開設了Word和PowerPoint課程,中學階段部分學校就已經開設了Access數據庫課程。因此,當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基本教學內容中有不少內容都是中小學資訊技術課內容的簡單重複,沒有體現各專業的專業特色,不能滿足各專業的人才培養需求。針對當前這一狀況,高校應當大膽改革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內容與結構,建立“教學內容模組化”的分層教學模式。將傳統教學內容和專業知識技能進行有機結合,構建“必修課”+“選修課”的兩級教學模組,以傳統大學計算機基礎課基本教學內容中的“windows基本知識與操作”、“Word”、“Excel”、“PowerPoint”、“計算機網絡”五個主要內容作爲“必修課模組”,以“多媒體課件設計與製作”、“網頁設計與製作”、“Photoshop圖形圖像處理”、“Flash動畫製作”、“小型數據庫應用”、“微課設計與製作”、“文祕應用基礎”、“程序設計入門”等內容作爲“選修課模組”,並根據專業需求動態增減對應選修課模組,要求學生必須透過所有必修課模組,並根據個人興趣和專業需要選修一到多門選修課模組,例如教育類專業的學生要求完成五大必修課模組,還要求至少完成“多媒體課件設計與製作”一門選修課模組,如此一來,既符合零基礎學生的基本學習要求,又能滿足不同專業、不同能力水平學生的學習需求。

2.2建立“學生水平分層化”的分層教學模式

對於有條件的高校,可以採用全員“學生水平分層化”,即對所有授課學生在開課之前進行系統的問卷調查或者全面的摸底測試,透過問卷分析或摸底測試結果對授課學生劃分等級,透過等級劃分重新設定授課班級,學生上課不再以原來的行政班級爲單位,改由能力和水平高低劃分授課班級,能力水平高的學生劃爲高等級班,能力水平低的學生劃爲低等級班,高等級班級的授課方式和教學內容更加靈活豐富、更有深度,根據不同進階班的學生專業特點和集體需求開設進階的計算機應用課程。而低等級班級的授課方式和教學內容需做一定的規定和要求,除了完成必修的教學模組以外,還應當有一定的考覈標準,例如透過國家計算機等級考試等。對於條件受限的高校,無法實現全員“學生水平分層化”的,可以由授課教師對授課班級進行班級“學生水平分層化”,利用小範圍的問卷調查或摸底測試,對班級授課學生進行水平劃分,將不同水平學生編組,在上機操作時對於不同水平組的學生髮放的上機練習題量、難度和標準都有不同,以滿足不同水平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

2.3建立“教學方式混合化”的分層教學模式

傳統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基本上以老師的講解、操作示範和學生的上機自主練習爲主要模式,學生和老師的互動、學生的學習答疑都在計算機課堂上、計算機機房內完成,而在課餘時間則沒有相關的安排,老師對於學生課外的時間無法監控,學生課外時間也很難跟教師就學習方面的問題進行探討,加之本身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課時較少,導致整個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學習效果得不到保證。而隨着慕課教學、微課教學、SPOC教學模式的不斷髮展成熟,大學計算機基礎課教學完全可以有機融合慕課、微課、SPOC新型教學模式,構建“教學方式混合化”的分層教學模式。“教學方式混合化”是指將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相結合,平時的日常教學仍然採用線下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在計算機機房完成師生互動和學生的上機學習。而課後時間可以採用線上學習的教學方式,開設慕課、微課、SPOC等新型網絡學習課堂,將課堂上無法完成的內容和任務,將課程目標需要拓展的內容,將傳統課堂上無法開展的活動全部轉移到線上課堂,老師和學生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在線上完成授課、聽講、研討、答疑、練習、作業和考試等,不但解決了總體課時量偏少的問題,還大大拓展了學生的學習深度與廣度,也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了整體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魏麗.基於模組選修的高職計算機基礎課教學[J].當代教育科學,2015(03).

[2]吳寧,房琛琛,任燕飛.大班教學環境下基於SPOC的混合教學設計與效果分析[J].中國大學教學,2016(05).

[3]薛雲,鄭麗.基於SPOC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反思[J].中國電化教育,2016(05).

[4]張金玲.基於SPOC模式的高校文科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有效性提升路徑分析[J].中國遠程教育,2016(05).

[5]曾明星,李桂平,周清平等.從MOOC到SPOC:一種深度學習模式建構[J].中國電化教育,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