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析高職高專文學概論課程與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論文

學問君 人氣:2.11W

一、高職高專《文學概論》課程遭遇的尷尬現狀

淺析高職高專文學概論課程與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論文

高職高專的漢語專業以“寬口徑,重人文,厚基礎、高素質、強能力”爲總體指導思想,培養學生成爲具有漢語言文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的高素質、動手能力強的會“說”、會“寫”的應用型人才。這樣的人才,必須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是高素質、動手能力強的應用型專門人才,在職業崗位上能夠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因此,高職高專中文專業的學生,首先要掌握一定的文學基本理論知識,具備一定的人文素質和相應的專業基礎素質。在這其中,《文學概論》課程十分重要,它是連結文學類、寫作、語言類等所有其他中文專業課程的一箇中介,在專業體系中起着重要的承接作用。其教學任務就是使學生掌握文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逐步形成科學的文學觀;使學生能夠正確運用所學知識和理論,對作家作品進行分析和鑑賞,對各類文學現象進行分析和評價;爲文學接受、其他文學課程的學習以及文學分析、文學創作打下理論基礎。儘管其重要性一目瞭然,但在高職高專院校《文學概論》課的實際教學中,我們卻往往難以無視這樣的場面:教師在上面講得滿頭大汗,學生在下面聽得一頭霧水。相應的,課程考試則成爲學生眼中的“攻堅項目”,死記硬背成爲惟一法寶,不求高分,但求透過。更令人擔憂的是,學過之後,相當一部分學生對於課程還是一無所知、一無所獲,甚至以“對將來沒有用處”作爲評價,覺得高職高專院校沒必要開設這種與他們將來就業毫無關係的理論課程。《文學概論》課程的教學改革,爲什麼會出現這樣不容樂觀的局面呢?究其原因,關鍵之處就在於,其課程體系與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模式還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無法與之完全接軌。

同時,在高等教育大衆化的時代,現代傳媒的觸角無處不在,如此背景之下的大學生,有着與傳統大學生不同的特點。他們個性更加突出,選擇更加自由,但專業文化基礎卻相對薄弱。中文專業大學生越來越缺乏文學素養和文化積澱,甚至少讀文學經典,只對流行文化和網絡文學感興趣。相對本科院校而言,高職高專的學生此種情況更甚。這是一個享受至上主義理念盛行的時代,消費和大衆交流漸趨高潮、權威和懲戒規範走向崩潰,個人主義進入極端自由的境界,造成這種變化的原因有很多,我們無法阻止,但作爲高職高專中文專業主幹課程的《文學概論》課的教學,卻不能迴避學生的這種變化。相反,我們要化劣勢爲優勢,因勢利導、與時俱進地對教學模式和實踐體系進行相應的教學改革,克服學生對於書本知識的厭煩心理,將其學習興趣和關注點轉移到與他們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職業能力培養上來,使他們在具備必需的專業基礎素質與能力的同時,進一步具備相應職業崗位羣所需的職業素質與能力。

二戰以後,國外尤其是西方,對於文學理論的研究越來越趨於艱深;而改革開放後,我國文學理論研究也是百花齊放。但無論是在研究還是教學訴求中,國內外文學理論界不約而同地都有着一種精英化的情結和心理暗示,高高在上的理論難以與鮮活生動的大衆文化真正融合在一起,更逞論爲大衆的文化生活服務。高職高專的培養對象具有多樣性、應用性、實踐性和動態性的特點,要真正落實這一培養要求,就應當拋棄生硬的理論知識,適應專業需要和高職高專的特點,培養出真正適應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

二、探索實踐教學新模式勢在必行

當然,必須承認,在高職高專中文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中,《文學概論》課程起到的作用是其他課程所無法替代的。因此,對於本課程在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方面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高職高專的《文學概論》課,十分有必要以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爲導向,結合自身教學的特點,深入細化教學改革,積極地追求新的教學模式和實踐體系,建構新的評價考覈模式,在增強學生的文學素養和專業能力的同時,切實培養他們的職業能力,以便走出“曲高和寡”的尷尬境地,真正實現與其他課程尤其是方向性實踐課的對接。

其實,自教育部高教司下發《關於在高職高專教育中開展專業教學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以來,全國各省市的高職高專院校中文專業就開始陸續對專業進行了全面改革與建設,並以此作爲突破}!,積極探索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在高職高專院校的專業建設與改革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是關鍵環節。《文學概論》課程作爲高職高專中文專業的專業主幹課,因其基礎性、專業性和理論性,對於它的教學改革也越來越受到各高職高專院校中文專業的重視,衆多適用於高職高專中文專業的《文學概論》教材如雨後春筍般出臺,教學改革的探索和實踐不斷涌現,在一定時期內也取得了很多不容忽視的成績,相關的學術論文也有很多,既有宏觀的也有微觀的,大致可分爲以下幾大類。

第一類爲改革背景研究,如浙江紹興文理學院陳浩教授認爲大衆化時代背景文學理論教學必須改革,湖南科技大學周興傑先生研究傳媒時代教學改革;第二類是教學觀念和課程設定的改革,如以賴大仁教授爲首的江西師範大學團隊,廣西師範大學張利羣教授和玉林師範學院徐一週教授(《新理性精神視野中的文學理論教學》)等均是從教學觀念着手進行研究,鹽城師範學院、寧波大學和唐山師範學院等院校則從課程羣設定進行研究探索;第三類爲教學方法和過程的探究,如中南大學歐陽文風博士提出合作學習法,江漢大學以吳豔教授爲首提出的“對話互動”法以及立體教學法、趣味教學等;第四類教學手段的更新,如安徽大學澤慶先生髮表了《視覺文化背景中的文學概論多媒體教學》,河南焦作師專張娟老師發表了《PPT課件在文學概論課教學上的運用》,黔南民族師範學院的高天慶先生髮表了《高師文學概論CAI案例教學探索》等;第五類是立足地方特色的改革,如北方民族大學的馬志英發表了《民族院校<文學理論>課教學的改革與實踐》,而河池學院區級教改課題“文學理論課程實踐教學的研究與實踐”則立足本土、突出特色,合作民族師專的鞏巧梅等人一直在從事民族師專文學理論的“實踐教學模式”探究。

然而,就目前現有的高職高專《文學概論》課程教學改革狀況來看,卻不盡如人意。上述研究多數是在本科院校視野下進行,大多數論文也是建立在本科院校教學經驗的基礎上,雖然其中也不乏很有見地、有一定指導意義的文章,但是,其不足之處也很明顯:單篇論文多,系列研究論文少;經驗之談多,行之有效的少;微觀層面多,宏觀構建少;尤其是本科院校多,而切合高職高專教學實際的少之又少。多數研究及改革基本上停留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層面,缺乏深入細化的思考和行之有效的改革舉措。既沒有符合高職高專教學內容方面的深入探究,也沒有建構起符合高職高專學生特點的《文學概論》實踐教學體系和能推廣運用的教學模式。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實踐環節難以真正地開展,就算偶爾爲之,也是學生參與面狹窄,師生互動極其有限。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是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而在那些少之又少的符合高職高專特點的《文學理論》實踐教學體系和能推廣運用的教學模式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實踐教學體系和科學合理的評價考覈模式,探索與方向性實踐課程對接的改革和研究,可以說基本上沒有。

其實,經過一段時期的摸索與實踐,許多高職高專的教改專業都形成了專業基礎平臺+專業方向實踐的教學體系及模式,在夯實專業素質的基礎上進一步突出實踐教學環節,加強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然而,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卻往往存在偏差:認爲培養學生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是專業基礎課程的任務;而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與能力,則是專業方向實踐課程要承擔的。如此一來,專業基礎課程與專業方向實踐課程無法真正連結成一個完成的體系,學生的學習也就相應地出現了斷層,在從專業基礎課程轉入專業方向實踐課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無所適從,無法從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中獲得啓示,難以對專業方向進行選擇。而在專業實踐課的學習中,學生更是要適應與專業基礎課完全不同的新教學方式和實踐模式,等於是從頭再學一次。《文學概論》課程也遇到了這樣的問題,而且矛盾更加突出。因爲是理論課程,課程實踐教學體系建構和實踐教學環節的開展,本身就存在一定困難,而高職高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對於學生職業能力與素質的要求,進一步加深了這一困難。如果一味地堅守文學高雅的陣地,簡單地改變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手段而忽視專業建設改革的實際情況,不與學生的職業發展方向及實際學習需求結合在一起,高職高專《文學概論》教學將會舉步維艱。

高職高專的培養目標是應用型或操作型高技術人才州,高職高專學生的核心能力應當是建立在基礎素質上的職業能力。從近幾年的就業數據統計看,高職高專中文專業有很大部分畢業生所從事的是企事業文員、文化策劃和新聞傳播等職業能力和專業技能要求較高的`職業。正如教高檔案提出的,基礎理論教學要以應用爲目的,以必需、夠用爲度,高職高專培養出來的學生不是研究型人才,不需要掌握《文學概論》中高深的學術理論,他們只需要掌握專業基本理論和技能,能用一般的文學理論對文學文字和現象“說三道四”己經足夠。《文學概論》的教學目標在於適應專業培養目標,試圖透過教學改革實踐,拓寬專業口徑,使學生具備一定的實用能力包括職業能力,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競爭能力。如此可見,在高職高專儘快探索出既具有一定的專業理論性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文學理論課程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模式迫在眉睫。

三、建構與學生職業能力對接的課程教學體系

不可否認,任何理論課程都有着與現實生活遠離的特點,文學理論也不例外。因此,高職高專《文學概論》課程的教學體系改革應當力求透過調整教學內容,改變教學模式,建構新的實踐教學體系,使教學內容儘可能緊貼高職高專學生的現實生活;透過開展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使文學理論走近學生的同時,學生也能真正感受到文學理論的魅力。從辦學宗旨來講,高職高專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改革,應當是能主動適應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而當前課程改革與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模式的偏差,恰恰就集中表現在人才培養的效果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差異和距離。如此可見,建構與社會需求相掛鉤的《文學概論》課程教學模式和體系,既立足於現實,又真正地面向了教育消費者自身的要求。從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透過教學改革與研究,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高職高專中文專業《文學概論》課程教學體系,尤其是能打造出一套切實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文學概論》課程實訓模式和考評模式,不失爲解決高職高專理論課程困境,切實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的一大良策。原因如下:

1.課程教學改革做到“縱橫呼應”

課程改革的眼光不應只放在片面的課堂教學改革上,而應當注重在縱橫兩個方向互相呼應的課程體系整合,與學生職業能力對接的《文學概論》課程新教學體系在縱向方面,在注重課程自身改革的同時,可以從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生背景出發,重新調整設定高職高專《文學概論》課程,建構起更適應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目標教學體系; 而在橫向方面,則可以更加註重與方向課程的對接,進一步實現理論基礎課程與方向實踐課程的過渡與銜接,整合專業課程體系,爲整個漢語專業改革建設提出建議、提供經驗。

2.與學生職業能力直接對接

與學生職業能力對接的《文學概論》課程教學體系,其着眼點在於高職高專基礎理論課程中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爲此,打造出一套切實可行的能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高職高專《文學概論》課程實訓模式和評價考覈模式,摸索出一系列能切實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的實訓活動和教學環節並推廣開去,對於提高學生職業能力可造作性強,可謂是行之有效,落到實處。

在此基礎上,《文學概論》課程教學將能逐步完成與專業方向實踐課程的銜接,完善高職高專中文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在較好地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同時,又能使學生掌握相關理論和技能,提高自身的職業能力,從而使其綜合素質得以提升,專業口徑得到拓寬,就業能力獲得增強,繼而成爲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建設的進階應用型人才。《文學概論》課程實踐教學環節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如能在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方面做出一些可推廣的改革方案及措施,使高職高專的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中基礎理論課與專業方向實踐課不再脫節,使學生對於自己的職業方向選擇不再迷茫,一定會爲高職高專其他理論課程在課程體系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和實踐教學體系建構方面提供一些可借鑑的經驗,也一定會爲推動高職高專理論課程改革貢獻一份微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