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儒道思想對文人畫筆墨地位的影響

學問君 人氣:2.25W

 摘要:儒家的入世思想使其認爲繪畫爲“小道”。不必據,也不必守,只是調劑精神之用。這一點影響了繪畫的主體,規定了繪畫的方向和地位。文人畫家們不可花費太多時間和功夫投入繪畫,防止影響其“兼濟天下”之志。繪畫工具與書寫工具的接近節約了文人們的時間,又能使其畫幾筆以抒發胸中之氣。道家主張出世,出世即隱居,隱者無事便有充分的時間作畫。因此道家思想對繪畫的影響更具本體意義。使其放棄色彩,追求由單純到豐富的效果。文人受到儒道思想的雙重影響,因此選擇筆墨作畫便成爲必然。

淺談儒道思想對文人畫筆墨地位的影響

關鍵詞:文人畫;道家;筆墨;儒家

一、引言

中國是最早實行文官治政的國家。在古代由於文人處於比較高的社會地位,凡是經文人蔘與的事就非同一般,比如文人畫在世界上就是比較特殊的現象。在西方實行教會和貴族治政的國家,畫畫可就是畫家的事,畫家就是一種獨立的職業,而在中國就不一樣了,文人畫的畫就不與一般的畫家一樣,單列出來自成體系,叫做文人畫,又稱士人畫,以區別宮廷畫院職業畫家和民間畫匠的畫。文人畫是中國繪畫的精華,它以其深厚的人文精神內蘊成爲中國繪畫真正走向成熟的標誌。中國古代美學思想中“神韻”“野逸”“簡淡”“自然”“樸拙”等範疇都是中國文化的最高境界,將這些素養集於一身再以“兼濟”之才“獨善”之志寄情於畫,以審美的`態度對待人生,成爲文人的最高理想的精神生活。文人畫就是用物化的形式對這種精神生活的追求和肯定。

二、文人畫家何以選擇筆墨

衆所周知,中國文人畫是以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作爲其主要繪畫工具的。筆墨在文人畫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那麼文人們何以要選擇筆墨作爲其主要繪畫工具呢?用來寫字的毛筆爲什麼就直接可以作畫了?單純的墨色如何能表現這五彩斑斕的燦爛世界呢?

據說,日本色彩大師東山魁夷在遊黃山時竟深刻地瞭解了一個重要問題,即水墨畫的起因。他一直不理解中國畫家爲什麼喜歡用水墨作畫,可是到了黃山,他竟改用水墨寫生,這真是咄咄怪事!東山魁夷一到黃山就悟到“非用水墨表達不可”,究其原因,東山魁夷是受到中國傳統水墨畫法的啓發,見到黃山他“味象通道”。倘若沒有中國古代畫家的探索與實踐而創立的水墨寫生,他是絕不可能一見到黃山就有“非用水墨表達不可”之感。

“儒道互補是中國2000多年來思想的一條基本線索。以孔子爲代表的儒家學說強調的是官能、情感的正常滿足和抒發,是藝術爲社會政治服務的實用功利。道家強調的是人與外界對象的超功利的無爲關係,亦即審美關係。是內在的、精神的、實質的美,是藝術創造的非認識規律。如果說,前者對藝術的影響主要是主題內容方面的。那麼,後者則更多的在創作規律方面,亦即審美方面。儒道思想相反相成完美互補地影響着中國的文人們,因此更影響着他們的創作。”①水墨代替五色,中國文人畫家選擇水墨作畫是儒道思想影響中國文人畫發展的外在形式。

三、儒家思想的影響

孔子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基本上規定了“藝術”在修養中的作用與位置。“道”是人生的目標,因而地位更高。對於讀書人來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必須嚴格把守。“德”可“據”,“仁”可“依”也是頗重要的。“德、仁”都是“道”的一部分。古人論“道理”,“道”是萬事萬物的總規律,“理”是事物的具體規律。因道而生理,依理而行道。故不可馬虎待之。“藝”則不同,它既不是道也不是理,因而不必據,也不必依,更不能志,只能“遊”。“據德,依仁,志道,太緊張了,需要放鬆一下,因而‘遊於藝’作爲調劑精神之用。由於孔子的這一規定,讀書人只能把‘藝’作爲遊戲的手段,不能以之爲終生的職業。”②所以一直到清代人們還說:“以畫爲業則賤,以畫自娛則貴。”(《李方膺語》)歷代畫家都以畫師爲恥,害怕畫名蓋過文名從而影響入仕,影響其“兼濟天下”之志。儒家這種思想使其不能也不敢把繪事看得太重,投入太多的時間和功夫。

雖然不願花太多的精力於繪畫,但又喜歡欣賞,閒來也畫幾筆以調節精神緊張。孔子說:“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文人作畫稱墨戲,遊戲着文人的畫就成了一種體系,筆墨便成了其主要的繪畫工具。繪畫工具和書法工具的接近使文人畫不必專門學習,省了許多麻煩,不必浪費太多的時間,因此筆墨成爲繪畫的主要工具是一種必然。

孔子說:“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畫幾筆同時既能欣賞又成爲文人的一種高貴的修養。“文人以其好發議論之能事反覆闡述自己的畫有多高明,自己的高雅之情和想法,並影響他人,所以能畫幾筆的便不停地講,有的畫的不如講得多。不能畫的人也要附和着發些議論,表示對繪事的關心和自己的雅興。”③再加上文人較高的社會地位,基本上控制了審美標準,久而久之,文人們的標準也就成了最高標準。大家便都來研習文人畫,規模不斷擴大,在不斷積累探索筆墨的用法中使筆墨的作用不斷地發揚光大,用法被髮揮到極致,而筆墨的地位也被視爲最高。

四、道家思想的影響

“儒家提倡積極入世,而入世太忙,沒有太多時間研習繪畫。道家主張出世,就是隱居,隱者無事可以有很多時間用來作畫,因此道家思想對繪畫藝術的影響更具本體意義,它更多的在創作規律方面影響着文人畫的創作。”④

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由一而引申生髮出萬物便是豐富,單純的則明確,豐富則變化萬千。這一點可以從中國水墨畫的基本要領看出端倪,墨色是單純的,用筆用墨的變化再加上“知其白,守其黑,爲天下式”的空間佈局使簡單的畫面變得非常豐富。正是老子的這一思想從中鼓動的。所以中國畫雖用水墨作畫卻並不顯得單調,中國曆代畫家和論者無不在筆墨上大做文章。

“文人畫對筆墨的選擇還因爲對色彩的放棄。”⑤老莊對色彩主張樸素、玄化,反對錯金鏤彩、絢麗燦爛。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眩。”莊子說“五色亂目”“故素也者,謂其無所與雜也”“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早期文人畫還沒有太大發展時就有一些具有隱士思想的畫家擯棄燦爛五色而代之,用“樸素”的水墨作畫。

五、結語

儒家的入世思想使其認爲繪畫爲“小道”。不必據,也不必守,只是調劑精神之用。這一點影響了繪畫的主體,規定了繪畫的方向和地位。文人畫家們不可花費太多時間和功夫投入繪畫,防止影響其“兼濟天下”之志。繪畫工具與書寫工具的接近節約了文人們的時間,又能使其畫幾筆以抒發胸中之氣。道家主張出世,出世即隱居,隱者無事便有充分的時間作畫。因此道家思想對繪畫的影響更具本體意義。使其放棄色彩,追求由單純到豐富的效果。文人受到儒道思想的雙重影響,因此選擇筆墨作畫便成爲必然。總之,儒道思想對文人畫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文人畫家選擇筆墨作畫是受儒道思想影響的外在表現形式。

註釋:

①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②③④陳傳席.中國繪畫美學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⑤畢建勳.萬象之根――中國畫的基本原理與方法[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