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論春秋戰國時期儒、墨、道三家的音樂思想

學問君 人氣:6.08K
論春秋戰國時期儒、墨、道三家的音樂思想
摘要: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思想大解放的時期,形成了一個學術思想極其活躍的諸子百家爭鳴的局面。“樂”作爲當時諸子百家學術爭鳴的一部分內容,在理論上亦得到進一步闡述。其中儒家、墨家和道家三個流派在音樂的社會作用、審美觀點、音樂與政治、倫理道德的關係等方面進行了論述,形成了各自的音樂思想,對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本文對儒、墨、道三家音樂思想進行分析和思考,以求更加深入地瞭解中國優秀傳統音樂文化。

關鍵詞:春秋戰國時期 儒家 墨家 道家 音樂思想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思想大解放的時期。隨着西周的解體、奴隸制的瓦解,各個階級的代言人,各個流派的思想家,紛紛提出了各自的政治思想和學術觀點,互相爭論,互相影響,形成了一個學術思想極其活躍的諸子百家爭鳴的局面。“樂”作爲當時諸子百家學術爭鳴的一部分內容,在理論上亦得到進一步闡述。就其學術思想類型來說,大多數屬於音樂社會學和音樂美學範疇。其中儒家、墨家和道家三個流派在音樂的社會作用、審美觀點、音樂與政治、倫理道德的關係等方面進行了論述,形成了各自的音樂思想,對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在中國音樂思想史中具有代表性。對儒、墨、道三家音樂思想的研究和思考,對於深入瞭解中國優秀傳統音樂文化仍有其現實意義。
  儒家音樂觀的創始人和奠基人是春秋時期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其有關“樂”的思想和言論,主要散見在《論語》《禮記》和其他一些先秦文獻中。他的音樂思想爲後世儒家音樂思想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但是卻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戰國後期思想家荀況所著《荀子·樂論》是我國古代第一篇系統、完整的音樂美學論著,其不僅繼承了孔子強調樂在政治、道德和社會風氣方面所具有的教化作用,從仁愛出發採取“中和”態度去制樂、賞樂的禮樂觀,而且還對樂不是人的一種可有可無的行爲,而是人思想感情的表現,這種表現需用禮來加以節制的思想作了進一步發揮。這部著作對後世代表着一種普遍的藝術和諧觀、明確標舉“中和之紀”的《樂記》等音樂論著的問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是儒家音樂思想的重要文獻。集儒家音樂思想之大成的著作是《樂記》(關於《樂記》的作者,學術界尚無定論:一種說法認爲《樂記》是戰國中期的公孫尼子所作;另一種說法認爲《樂記》是漢武帝時代的“河間獻王”劉德和他手下的一幫儒生採取先秦諸子有關音樂的言論編纂而成的)。《樂記》提出了音樂藝術相關的許多問題。如:音樂的成因和特徵、音樂與國家政治的關係、音樂與現實生活的關係、音樂的審美作用、音樂的教育作用、音樂的社會功能等,是中國古代音樂思想的重要典籍。
  首先儒家充分肯定音樂的政治作用。孔子是非常重視音樂的,其有關於“樂”的論述,承繼了西周以來樂舞與政治、宗教、習俗關係密切的傳統,充分注意“樂”的政教功能,要求恢復自東周以來已經崩析瓦解的“禮樂”制度,將“樂”和“禮”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指出“樂”依“禮”而成,施“樂”的過程就是施“禮”的過程,“樂”的等級體現着“禮”的等級。從史料中可以看出孔子在實施禮樂的過程中,要求嚴格地遵循西周的禮樂等級規範。“天子用八,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左傳·隱公五年》),是孔子實施禮樂的等級標準,並在極力地維護這一標準。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反映出了孔子施“樂”的等級觀念。荀子認爲音樂是一種“出所以徵誅,入所以揖讓”(《荀子·樂論》)的統治手段,即音樂可以鼓舞前方將士勇敢征戰,而在和平環境中又能讓人們溫良禮讓。其在“樂”的政治作用方面的觀點與孔子一脈相承。從以上古文獻的分析可以看出,儒家學派充分肯定也十分重視“樂”的政治作用,視音樂爲國家安定,政權穩固的重要手段之一,從而樹立起了“樂”直接爲國家政治服務的禮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