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互聯網+時代對高職教育改革的啓示論文

學問君 人氣:1.63W

[摘要]在“互聯網+”時代,存在着融合共享的知識本質觀,聚合的知識價值觀,聯動、跨界的知識獲得觀。這些知識觀對高職教育的改革主要有三方面的啓示:高職院校應構建“互聯網+”生態教學環境、“互聯網+”生態師生關係以及“互聯網+”學生“智能學習環境”。

互聯網+時代對高職教育改革的啓示論文

[關鍵詞]“互聯網+”;知識觀;高職教育改革

在“互聯網+”時代,知識的更新日新月異,知識的增加呈幾何倍數,知識的生產方式和迭代效率發生巨大改變,不斷顛覆着我們對知識的認識,啓引着我們對當下教育的思考。基於此,在“互聯網+”時代,存在什麼樣的知識觀?這些知識觀對當下高職教育的改革有何啓示?

一、知識觀的基本要義

知識觀就是人們對知識的認識。理性主義知識觀以唯理論爲哲學基礎,將知識看作是理性認識的結果。經驗主義知識觀以經驗論爲哲學基礎,強調知識獲得的感官重要性。實用主義知識觀以實用主義爲哲學基礎,強調知識的獲得需依靠行動。後現代主義知識觀以後現代主義爲哲學基礎,強調知識生成的動態性、境域性和非良構性。“互聯網+”時代注重知識的實用性,這與實用主義知識觀中所強調的知識獲得的行動性具有相似之處。“互聯網+”時代注重知識的人性化,這與後現代主義知識觀中注重知識生成的個體性具有相似之處。由此可見,以上所提到的知識觀對“互聯網+”時代知識觀的構建具有參照價值。

二、“互聯網+”時代知識觀的基本意蘊

(一)融合共享的知識本質觀

“互聯網+”時代的知識融合即新資訊知識與傳統行業性知識之間的融合,具體在內生層面屬於新資訊知識與傳統行業性知識之間的雙向自融合,在外生層面屬於新資訊知識與傳統行業性知識之間以“互聯網+”作爲媒介的多向他融合,其融合速率的快慢直接影響着知識共享的強弱。“互聯網+”時代的知識共享即基於“互聯網+”平臺,新行業性知識在個人、羣體或組織之間透過創新而實現知識的轉移、傳播或增值,其明顯特徵是互動的頻率增加,變現的速率加快。“互聯網+”平臺促進了知識間的相互交流,拓展了知識在內容和領域間的共享範圍,大幅提升了知識的可利用性。

(二)聚合、互動的知識價值觀

“互聯網+”時代聚合了大量的資訊知識,爲人或組織創造了更爲巨大的知識取用空間,人或組織根據需求有選擇性地取用有價值性的知識。“互聯網+”時代聚合了學術知識、應用知識、人文知識和科學知識等其他類別的知識。學術知識是“權威的、客觀的、普遍的知識。它是超越時間、空間的日常體驗知識的限制,到達更高理解程度的知識”。應用性知識是將學術知識付諸實踐的知識。“互聯網+傳統學術領域”使得純粹知識和應用知識之間的人爲界限坍塌,使得純粹知識和應用知識兩者彼此相融,促進了知識對個體或組織的服務。人文知識即對個體的存在性有影響的知識。科學知識即對個體的理解性有影響的知識。“互聯網+”打破了人文知識與科學知識之間的人爲界限,促使個體在重新審視生命意義的同時,主動建構起對知識的自我體驗與理解。

(三)聯動、跨界的知識獲得觀

1.聯動的知識獲得觀“互聯網+”時代的聯動即“互聯網+”與諸行業之間的聯結互動,具體到知識領域即行業內知識之間、行業性知識之間、行業性知識與互聯網知識之間的聯動。“互聯網+”時代的知識聯動呈網狀結構,當網絡中的所有“節點”聯結在一起,併產生互動時,新形式的知識便產生了。“節點”一旦變動,知識就會立刻混亂,就會主動尋求與別的“節點”聯結所產生的知識進行互動,如此往復下去,一張全新的知識聯動網便出現了。知識域內的知識聯動屬於知識的自生成,知識域外的知識聯動則需要依託個體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透過對知識的內化、同化和整合對知識的意義性建構來實現。2.跨界的知識獲得觀知識領域的跨界意指“不同場域中的知識,跨越學科領域、個體與羣體、組織與機構、時間與空間及與媒體介質等邊界,在交叉融合中以產生新知識”的方法和過程。由於“互聯網+”時代的目標是實現互聯網與各傳統行業之間的深度融合,因此,在知識領域,“互聯網+”時代的跨界可以理解爲知識在互聯網與各行業界域之間的相互流動與融合。在“互聯網+”時代,由於呈網狀結構的資訊知識與各行業性知識之間存在整體或局部的關聯,跨界本身又可以對界域從整體或局部實現跨越,也就導致了知識跨界的整體性或局部性特徵的誕生。因此,在透過跨界來獲取互聯網知識與各行業性知識融合所產生的新知識時,需要從互聯網知識和各行業性知識的“場域內部和場域邊界”來考量。

三、高職教育改革的知識觀啓示

有什麼樣的知識觀就有什麼樣的教育觀,對知識的不同理解就會產生不同的教育觀點。“互聯網+”時代的知識觀對高職教育改革有以下啓示。

(一)高職需構建“互聯網+”生態教學環境

傳統意義上的高職教育生態環境對知識缺乏必要的包容性,更多的是對技術性知識的容納,而對學術性知識卻少有接納。當下我國高職教學在知識的傳授上仍是以技術性知識爲中心,即使涉及一些學術性知識也很難與技術性知識聯繫起來一同教授給學生,讓學生感悟和體驗,這使得高職生對知識的掌握缺乏完整性,最終導致了學生知識素養不夠,也就很難滿足“互聯網+”時代對於高素養職教人才的'需求。因此,在教學方面,高職需構建“互聯網+”生態環境,將更多的知識有機融合在一起教授給學生,這樣才能對接“互聯網+”時代對於職教人才培養的新要求。當下我國高職教育的各類專業與課程知識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與交流,導致了專業性課程知識內容設定存在較爲嚴重的交叉重複問題,不僅浪費學生的學習時間與精力,而且弱化了學生學習興趣的養成。這既不利於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也不利於學生開創性潛力的挖掘,更不利於高職人才參與“互聯網+”時代的競爭。因此,在教學方面,高職需構建“互聯網+”生態環境,透過搭建可以連接各專業與課程知識的“立交橋”,促成二者之間的溝通與交流,重構各專業課程知識體系,這樣纔能有效化解各學科教學內容之間的交叉與重複問題。

(二)高職需構建“互聯網+”生態師生關係

傳統的高職師生生態關係是學生在課堂、教室、學校和企業實習過程中,透過與教師或企業人士之間的知識互動而直接形成的。“互聯網+”與高職教育的融合,打破了這種單一的師生生態平衡,師生之間的生態性關係開始走向複合和深入,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平等性。在“互聯網+”時代,知識呈網狀結構,且沒有中心節點,這使得高職師生之間的知識互動變得更爲真實,學生和教師無需透過任何知識“中介”,可以自由取用知識,自由分享知識。2.主體性。在“互聯網+”時代,知識間的動態流動與連接促成了新的知識“生態圈”的誕生,教師不再以教者的身份而高居,而是和學生一樣以學習者的身份呈現,高職教師更多的是作爲學生的陪伴者和激勵者,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和管理都完全依靠自我,依靠與他人的交流和互動來完成。

(三)高職需構建

“互聯網+”學生“智能學習環境”隨着新的智能化技術和手段的出現和衝擊,過去所構建的缺乏聯動性的學習環境已然不能適應高職學生對智能化知識學習的新要求,因此構建一個能滿足高職學生髮展和適應“互聯網+”時代要求的“智能學習環境”已迫在眉睫。高職構建“互聯網+”學生“智能學習環境”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考慮。

1、宏觀層面。構建以高職學生學習爲中心的教育大環境,提供精準推送的高職教育服務,實現日常教育和終身教育定製化。

2、微觀層面。推進高職智能化校園建設,開發立體綜合教學場,建設線上線下一體化、虛擬與實體相融合的,輔助教師智能教學、支援學生個性化學習的場所;開發基於大數據智能的在線學習教育平臺,利用機器學習等技術理解和優化學習及學習情境。

參考文獻:

[1]託尼貝茨.數字化時代的教學[M].劉永權,武麗娜,譯.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出版社,2016.

[2]劉哲雨,尚俊傑,郝曉鑫.跨界知識驅動創新教育:變革機制與實施路徑[J].遠程教育雜誌,2018(3).

[3]潘洪建.當代知識觀及其對基礎教育改革的啓示[J].教育研究,2004(6).

[4]徐輝.高職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生態環境建構路徑探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3).

[5]劉邦奇.人工智能構築教育資訊化新生態[N].中國教育報,2018-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