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比較文學研究方法及其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技巧

學問君 人氣:2.56W

當今,世界多元文化相遇並存。多元共生、相互對話、相互交融的文化多元主義時代對我們的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爲文化組成部分的語文教學需要一個更爲廣闊與充滿活力的、跨文化的“世界文學”視野。同時,許多語文教材不同程度所體現出的比較文學的思維框架和思維特質存在着某種內在的需求,有着較大的比較空間。再者,就是教學對象的自發需求。透過培養比較文學意識,引導學生用比較思維去觀照世界,用更宏大的人文情懷去創造和感悟生活。儘管現有體制下的語文課程一定程度融會了比較思維,如有的版本教材在單元的組合上已經顯示出學科整合的傾向,但缺乏系統的理論提升和更大範疇的比較文學視野。鑑於此,將語文教學與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有機結合,在語文課程中開拓比較文學視野,對於改進語文教學模式和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都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比較文學研究方法及其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技巧

一、比較文學的定義及其主要研究方法

比較文學是一門興起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獨立學科,至今已有百餘年曆史。比較文學是以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懷來從事不同國家、文明和學科之間的跨越式文學比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種跨越中文學的同源性、類同性、異質性和互補性,以影響研究、平行研究、跨學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爲基本方法論。其目的在於以世界性眼光來總結文學規律和文學特性,以加強世界文學的相互瞭解與整合,推動世界文學的發展。

(一)影響研究法

影響研究法是比較文學研究傳統的研究方法之一,由法國學派所提倡。其目的在於考察不同國家的作家、作品之間互相接觸、滲透和影響的“實際聯繫”。注重材料,講求考據,實證法是其核心操作手段。它綜合運用流傳學、淵源學和媒介學方法,從影響的放送、接受、傳播途徑這三個方面來進行研究。影響研究的具體對象包括題材、主題、文類、形象、風格、技巧等文學因素。影響的類型分爲正影響、負影響、反影響、回返影響、虛假影響、超越影響。

(二)平行研究法

由美國學派提出的平行研究法是對沒有事實聯繫的不同國家的作家、作品、文學現象進行的比較研究,主要包括對作家、文體、主題、題材、情節、人物、風格、藝術手法、思潮流派的類比或對比研究。求同變異,經由對於精神契合的探尋和對於異質元素的離析,總結出文學發展帶有規律性的東西,爲溝通尋找平臺,達到互證、互識。

(三)跨學科研究法

跨學科研究法又稱“科際整合”(interdisciplinary)或“超文學學科研究”(extraliterary study),是對文學與其他學科相互關係的研究,旨在揭示在人類文化體系中不同知識形態的共通性,彰顯文學之獨特性,把握文學的內在規律。它包括文學與其他藝術門類之間、文學與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及其與自然科學之間的關係的研究。主要研究方法是:(1)移植理論,即運用其他學科理論或藝術理論來闡釋文學作品或文學現象;(2)平行比較,即研究文學作品與其他藝術作品在結構因素、創作規律和審美價值等方面的異同;(3)追溯影響,考證事實,探討文學與科學、文學與藝術間的孕育、融合、影響等關係。

(四)跨文明研究法

跨文明研究法是比較文學研究的一種重要方法。它運用生成於一文明中的文學觀念或其他學科知識來闡釋、研究生成於另一文明中的文學作品;也可以同時存在於多個文明之間。其核心是跨越文明界限的文學理解,包括作品闡發、理論闡發等。主要表現爲兩個向度:(1)運用西方文學理論對中國文學作品進行闡發;(2)運用中國傳統文學觀念對西方作品進行闡發、解讀。事實上以西釋中常多於以中釋西。

二、比較文學研究方法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及價值

(一)拓展思維,培養自覺的比較意識和批判鑑別能力

有比較纔有鑑別,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比較文學平行研究法“着重研究同一主題、題材、情節、人物典型跨國或跨民族的流傳和演變,以及它們在不同作家筆下所獲得的不同處理”。[1]這種“比較”並非表面的類比和比附,而是站在世界文學的高度,將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學作品或文學現象聯繫起來做跨文化的比較,是開放、開闊、開拓的比較,避免了傳統語文教學僅限於同類文體、相同主題、相似情節等的狹隘、封閉、保守的比較。

在語文教學中,有意識地借鑑比較文學平行研究法,抓住一些典型的篇目或單元適當開展比較式教學,改變對作家、作品封閉、孤立的一元解析,認識文學異中之同,辨別其同中之異,以把握文學創作的共同規律和不同民族作家的創作個性,引導學生思維走向科學性,提供給他們新的視角和開放的意識,培養自覺比較的思維能力和世界文學眼光,從而更深刻地去認識作品的特點與價值。

在講解初中語文的《威尼斯商人》和高中語文的《守財奴》兩篇課文時,可將中西文學史上的五大“吝嗇鬼”形象進行比較分析,發現一個不同時代、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某些規律性和一定普遍性的文學形象——“被金錢扭曲的奴隸”。但同時,又因時代、民族和作家創作個性的差異而各具特色。夏洛克的兇狠,葛朗臺的狡黠,阿巴貢的多疑,潑留希金的迂腐,嚴監生的薄情,構成了他們各自最顯着的氣質與性格。相似的人物形象體現着作家們各自不同的匠心,各吝嗇鬼身上體現的不同時代特色又折射出作家對所處時代的敏銳把握。這種打破民族、地域的界限,重新組合起來的教學內容,爲學生構建起一個橫向比較的知識平臺。同時,將外國文學中類似人物置於跨文化的語境下去進行對比闡釋和理解,也改變了傳統、單一的社會學分析,有助於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徵,既發現人物的普遍共性,又看到他們的個性差異。

比較文學研究不只侷限於文學文字比較,還強調透過比較,從文化層面來理解和闡釋文學現象,探討文學現象背後的文化因素。譬如,將《愚公移山》與《老人與海》進行比較,《愚公移山》講“挖山”,是關於山的文學;《老人與海》講“闖海”,是關於海的文學。兩部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作品體現了各自鮮明的文化特性。中國古代文化屬於內陸文化,思維相對保守,精神樂觀,講求安穩,崇尚力量;而西方文化屬於典型的海洋文化,思想開放,追求冒險,充滿激進,崇尚智慧。不同的地理生存環境導致中西方文化價值觀的差異,這些差異也不可避免地在作品中得到體現。比較學習讓學生學會思索,將自己融入到多樣性的文化當中,深入到作者的內心世界,充分體驗文學的樂趣併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從而準確把握作品所蘊涵的深意。這種跨文化的研究無疑會極大地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們從更廣闊的比較視域來看待中外文學、文化現象。透過文學比較學文化,這既加深了他們對外國文化特質的認識,又加深了對本國文化的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