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高校日語教學中素質教育的改革論文

學問君 人氣:9.21K

摘要:隨着國家日益擴大的國際貿易往來,單純一門外語已不能完全滿足市場需求。日語是英語之外受教育人數最多的語言,二外日語學習變得尤爲重要。但是專職教師的缺失,教學模式單一,人文素質培養不足,影響了語言的實用性。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和二外學習的思辨能力是提高人文素質的必要手段,也是改革的方向。

高校日語教學中素質教育的改革論文

關鍵詞:二外日語;人文素質教育;跨文化交際能力;思辨能力

2015年11月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印發了《關於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嚮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強調增強地方高校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爲行業企業技術進步服務的能力,爲學習者創造價值的能力。國家非常重視人才的技能培養和其服務社會的能力。外語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日語是小語種中教育人數最多的語言。提高二外教學質量,有助於培養複合型、應用型人才。現階段日語二外教學大多強調知識,忽視社會服務和文化交際能力。因此改革應以人文素質教育爲導向,在鞏固語言能力的基礎上,提高跨文化的交際和實踐能力。

一、二外日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資源分配不合理。二外日語教學中缺乏專任教師,很多高校是由日語專業教師兼任。雖然同樣是日語教學,但由於學生對象不同,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也有很大差別。此外,市面上針對二外日語的教材極其有限,內容陳舊。如《新版標準日本語》《新編日語》等。教學時間上,以我校爲例,二外日語兩個學期,每學期64學時,兩個學期共計128學時。在有限的教學時間裏系統地講完一套教材幾乎是不可能的。(2)教學模式單一。由於課時的有限性以及專任教師短缺等問題,日語二外教學大多沿用日語專業教學模式。重視知識傳授,忽視異文化交流和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3)文化衝突。除了母語、專業語言之外,二外是學習者的第三種語言。美國外語教學專家Brown(1994:165)在《語言教與學的原則》一書中明確指出:“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也是語言的一部分,這兩者有機地編織在一起。一旦將二者分開,它們就失去了各自的意義。習得第二種語言就是習得第二種文化。”(文秋芳,2016)而習得第三種語言,不僅要習得第三種文化,還需要增強對異文化的理解。這種差異要比單純學習一門外語更加顯著。

二、二外日語教學大綱中的教學目標

目前我國日語教學大綱分三類,包含日語專業教學大綱,大學日語教學大綱和日語教學課程標準。(彭瑾,俆敏民,2013)二外日語屬於大學日語範疇,可參照大學日語教學大綱。2008年《大學日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明確提出教學目標:“培養學生不同層次的日語綜合運用能力,使他們在今後的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運用日語完成各種任務,同時增強學生積極參加中日交流的意識,提高其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和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其中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和綜合文化素養是新增內容。屬於語言教學中的人文素質培養,是教學的重點目標。雖然早就提出了外語教學對人文素質培養的要求,但因爲沒有具體的教學標準和相應的教材出臺,改革還不是很到位。

三、二外日語教學中基於人文素質教育的改革意義

任何一種語言都是建立在其社會文化基礎上的,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要掌握一個國家的語言,就必須瞭解其特殊的社會文化背景,以便實現成功跨文化交際。(陳巖,2002)《歐洲框架》的多元語言主義(plurilingualism,復言語主義)理念提出不要求學習外語達到母語者的熟練程度,而是要求在不同的場合下,面對特定的對象,運用不同能力,達到有效的交流。這個理念的提出,打破了傳統的、精準的、經典的外語教學思路,強調外語學習是爲跨文化交際服務,爲此跨文化知識、意識及技巧更爲重要。(趙華敏,林洪,2011)

四、二外日語教學中基於人文素質教育的改革建議

(1)教學資源優化。師資方面,不斷擴大日語專任教師隊伍,兼任教師要注重區分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教材方面,現有教材內容陳舊,教師可利用全球化的網絡資源進行材料補充,還要注意語言運用在時代中的變化。(2)情景模擬教學法。外語中的人文素質教育強調在特定場景內的外語交流能力,要求學習者既要了解文化背景又要掌握必要的外語技能。在情景模擬教學法中,重點加強學習者主動參與的能力。因此教師可以採用Workshop研討模式,教師以研討會主持身份進行時間上的控制以及會話內容的輔助指導。學生分組設定場景,設計對話,同時採用互評的方式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在設定場景的時候,教師可以對場景設定進行合理指導,儘量做到貼近教材,注重實用性。考慮到課時的有限性,文化知識準備工作可以放在課外做,課上主要實現特設場景中的語言交流,着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3)二外學習的思辨能力培養。外語學習的思辨能力是個人爲了決定某物的真實價值,運用恰當的評價標準進行有意識的思考,最終作出有理據的判斷的能力,思辨能力是進階的思維能力。(Paul&Elder,2006)外語學習中的思辨能力透過正確的分析、評價、推理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習者要在文法詞彙正確使用的'基礎上,進行語言的邏輯整合,不僅僅是語言的傳遞,更是思想的傳達。這就要求學習者重視語言運用能力。思辨能力是一種綜合素質,課堂上可以用問答形式來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即提出一個開放式的問題,學生圍繞這一問題進行回答,答案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不拘泥於標準答案。以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編日語3修訂版》第二課爲例,該文以「パソコン」(計算機)爲題介紹了電腦的優點。作爲擴展訓練,老師可以向學生提出開放式討論話題,如「働き方とパソコンの未來」(工作方法和計算機的未來),學生圍繞這一話題討論,關於計算機的未來肯定會有很多展望,計算機的優點也會被大家熱議,這種訓練方式既能兼顧語言知識,還能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討論要儘可能在課堂內進行,學生對話題沒有過多的準備,是一種即興回答,有助於思維的擴展和語言表述上的思想傳遞。

五、結語

人文素質教育是外語教學中知識層面的提升,這並不等於要廢棄知識技能,相反是對知識的鞏固和昇華。語言是傳遞思想、傳播文化的橋樑,人文素質教育對於培養外語人才起到了巨大作用。當然從目前來看,二外日語的改革還處在探索階段。改革實施和實際運用效果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文秋芳.在英語通用語背景下重新認識語言與文化的關係[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6(2):2.

[2]彭瑾,俆敏民.“JF日本語教育スタンダード2010”與我國日語教育改革———以高等教育日語課程標準的比較爲切入點[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3(2):69.

[3]陳巖.談中日跨文化交流中摩擦的主要原因[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2(1):27.

[4]趙華敏,林洪.教學理念的變遷對中國大學日語教育的影響[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1(4):66.

[5]Paul,R.&Elder,L.CriticalThinking:LearntheToolstheBestThinkersUse[M].NewJersey:PearsonPren-ticeHall,20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