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簡述大學英語教學應重視跨文化教育論文

學問君 人氣:3.08W

英語術語無論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還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譯成漢語均是“跨文化交際”的意思。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在於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這就要求學生們應對英語國家的文化有所瞭解,因爲學習一種語言必然要觸及該語言所代表的文化。教育部1999年頒佈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本)明確指出“: 文化與語言有着密切的聯繫,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有助於促進語言應用能力的提高。”因此大學英語教師要有文化意識,在課堂教學中應傳授文化知識,引導文化比較,從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簡述大學英語教學應重視跨文化教育論文

1 語言與文化的關係

文化的定義非常廣泛,從廣義上說,文化是人們在認識和改造自然及自我的過程中所創造的產物,包括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而提出經典的狹義文化定義的學者非泰勒莫屬,泰勒是英國文化學家,他在1871年所著的《原始文化》一書中提出:“文化是一複合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作爲一個社會成員的人所習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習慣。”上世紀初,現代語言學奠基人索緒爾把語言定義爲表達觀念的符號系統。語言與文化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關係,它們共存、共發展並相互影響。英國語言學家Byram 認爲:“語言是學習文化最豐富的源泉。”董亞芬(1997)指出:“任何一種民族語言都是該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載體。在語言材料中,篇章、句子甚至每個詞無不包含着本民族的文化資訊。”大學英語教學應結合文化教育已成爲外語教育者的共識。因此,大學英語教師應多渠道、有意識地結合語言和文化來講解課文,用文化來解釋語言,克服大學生單純學習語音、詞彙和語法知識而造成的不足,促使大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同步提高。

2 跨文化教育的目的意義

2.1 跨文化教育是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年頒佈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明確規定:大學英語是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爲主要內容,以外語教學理論爲指導,並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爲一體的教學體系。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後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資訊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

2.2 跨文化教育是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需要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國與國的交往日益頻繁,需要大量的人才,他們具有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可以促進中國與世界上其他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往與合作。爲了滿足這個需求,我們必須認識到英語教學是跨文化教育的一部分,教師在課堂上對於不同國家的文化生活、傳統習俗和價值觀念等,應重視而不是視而不見,講解文章中的'重點語言和文化資訊,探討中外文化差異,以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使之適應新世紀對跨文化交際人才的需要。

2.3 跨文化教育是實現跨文化交際的關鍵

大學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文化多元化的時代呼喚具有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的人才,他們能夠廣泛地吸納其他民族的各種優秀文化,同時弘揚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文化。但在實際教學中,因爲長期受到結構主義語言學和行爲主義心理學的影響,教師往往比較重視培養學生語言的外在形式和語法結構,即培養學生造出合乎語法規則的句子,而忽視了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所以大學英語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緊跟世界教育的發展趨勢,認真看待語言教學與文化教育的關係,真正落實好課程教學要求,從而培養出具有跨文化交際素質的人才。

3 跨文化教育的途徑

3.1 注重教師自身文化素養的提高

跨文化教育的實施要靠廣大的大學英語教師,他們自身的文化素養直接關係到文化教育的成效。教師要熟悉教材中有關各國的風土人情,養成文化意識,引導文化比較,從而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使自己具備雙重文化的理解能力。教師除了自身要加強教育理論和語言學等方面的學習外,還可透過多種途徑來了解國外文化和生活,如利用網絡資源來閱讀英文報刊,收看英文新聞報道,收聽英文廣播,欣賞英文原版電影等。此外,教師還可透過校本培訓、外出參加學術研討、短期培訓、脫產進修深造、甚至到國內外高校做訪問學者等方式來提高文化素養。

3.2 注重英漢文化差異

呂叔湘先生在《中國人學英語》(修訂本)中談道:“我相信,對於中國學生最有用的幫助是讓他認識英語和漢語的差別……讓他透過比較得到更深刻的領會。”所以,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遵循語言分析和文化比較相結合的原則,培養學生的文化寬容意識,使學生對中外文化的差異性能以寬容的態度接受,使其逐步養成用英語思維的習慣,最終達到準確、規範、恰當地用英語傳遞語言資訊的目的。

1)英語詞彙教學融入文化意義

英語詞彙蘊涵着豐富的文化意義,詞彙教學只教字面意義,而不管其文化意義,有時會造成誤解。如:“dog”一詞,其語言意義在英漢兩種語言中是相同的,但就其文化意義而言則相差甚遠。中國人看待“狗”一字常帶有貶義,如“走狗”“狗仗人勢”“狗東西”“狗皮膏藥”等常用來形容不令人待見的人或事。而在英美文化中,狗是可愛的寵物,是忠實的朋友,所以有這樣的習語“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dog-like devotion”(像狗一樣忠實)等。又如,從字面上看“the Queen’sspeech”是“女王的演講詞”,可實際上它所指的是透過女王的嘴巴說出來的英國首相的施政方針;同樣,“the Queen’s Eng?lish”不是指英國女王的具體言辭,而是指正宗英語、標準英語。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詞彙的讀音、講解詞彙的語言意義,還要介紹其文化意義,使學生能準確掌握詞義。

2)介紹英語文化背景知識

語言是思想、文化的具體表達方式,而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的瞭解,對於提高閱讀能力和語言學習的效率則是有所裨益。如在閱讀訓練中有這樣一個句子:“New York’s Four Hundredcan generally be counted on for good copy.”我們該如何理解“FourHundred”呢?那是在1892年,紐約名人William Astor 夫人決定精簡她私人舞會的客人數目。因爲舞廳僅能接納得下四百人,於是她請Ward McAllis爲她確定客人名單。據說當時McAllis對她說,紐約城能算作真正的“上流人士”的也只有四百人。由此習語“Four Hundred”具有“上流人士”之意。故原句應譯爲:“紐約的上流社交人士通常是新聞的好素材。”教師在英語教學中爲了提高學生的語言學習效率要結合課文內容適時講解文化資訊。

3)瞭解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風俗習慣不同的民族,不同文化,人們的思維表達方式、社會道德觀念、行爲規範準則也隨國家文化的不同而有差異。學習英語時若不加以注意則會陷入交際的誤區。例如:中國熟人在碰面時說“你在幹啥?”“上哪兒去?”“吃飯了嗎?”等是習慣行爲,但在英美人的眼裏是探聽個人隱私的行爲或是請人吃飯的暗示。同樣,中國人第一次見面喜歡問“你多大了?”“你掙多少錢?”等問題以示關心對方,但這些話題在英美人看來是匪夷所思的,他們見面時通常談論天氣、興趣愛好等。又如:請人吃飯時,中國人常說“便餐”“薄酒”“沒菜”等的客氣話。其實,英美人請客時是說:“We’ve prepared some delicious foods for you. Help your?self, please.”送客時,中國人常說;“慢走!”“走好!”英美人會感到困惑:“爲什麼要慢走呢?”他們會說:“Thanks for your com?ing.”因此,平時應重視交際文化的教學,避免漢語思維定式的影響,加強交際訓練,使學生提高交際能力。

3.3 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創設語境,全方位強化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調動學生學習外語的積極性,教師應設法創設語言學習和交際的情境。教師可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網絡這個資源庫來學習英語,如在講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一冊第六單元的課文A Valentine Story之前,教師可讓學生上網搜尋、準備專題研討“中西方情人節的對比”資料,包括中國的七夕節和西方情人節不同的由來、文化傳統和歡度形式等,以此讓學生對中西節日的對比有所瞭解。又如筆者鼓勵學生課餘上網瀏覽CCTVNEWS 和CHINA DAILY 等網站,尤其是中國日報網的LAN?GUAGE TIPS(英語點津)讓學生們不僅開拓了政治、經濟、文化、宗教、體育、社會生活等方面的視野,還可賞析雙語新聞、名人演講和經典影音,學習到新聞熱詞、流行新詞等,由此提高了英語水平,學生們反映獲益匪淺。當然教師也可鼓勵學生閱讀英語文學原著,觀賞英文經典原版電影或金曲,以此體會西方文化;也可組織開展英語角、英語晚會、詩歌誦讀等第二課堂活動,爲學生實踐英語文化知識提供平臺。

4 結語

總之,大學英語教學要達到培養學生“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的能力的目標,就必須重視跨文化教育。英語課程是學生了解英語國家文化知識的重要渠道,教師在講授語言知識的同時,要重視語言文化的教學,重視學生語言思維的形成,不失時機地向學生介紹一些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以及中西文化差異,從而拓寬學生的眼界,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使學生接觸到地道的英語,進而使跨文化教育得到有效落實。